回覆列表
  • 1 # 方山中人

    怎麼說的,年輕氣盛,勇猛過人,用兵也不錯,曾參與了滅趙,滅燕,滅齊等戰,深得秦王政信任。秦王政知李信勇猛果斷,就對李信說,“我想消滅楚國,將軍你考慮考慮,用多少人就可以?”李信畢竟年輕,而且這幾年在王翦父子手下又是戰無不勝,攻城掠地不在話下,於是自信滿滿,回答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贏政又問王翦,老成的王翦考慮到楚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於是回答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贏政就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於是便派李信和蒙恬率軍二十萬向南進發攻打楚國。王翦因秦始皇不採納他的意見,就推託有病,回到家鄉頻陽養老。

    結局很明顯,李信二十萬入楚前期確實所向無前,但卻急兵冒進,被楚將項燕尾隨了三天三夜,大敗而歸。

    總的說來,李信作為一名年輕將領,確實不錯,有勇有謀,但在王翦父子麾下,基本上沒吃過敗仗,驕傲難免,多加歷練,當屬大才。

  • 2 # 香茗史館

    李信是戰國末期秦國的少壯派將領,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先祖。李信在秦滅六國之中屢立戰功,不過他能為後人所之,乃是因為統率20萬大軍攻擊楚國最終戰敗之事,不過根據最新出土秦軍士兵的家書竹簡記載,李信戰敗之事或許另有隱情。

    嶄露頭角

    李信是戰國末期秦國年輕將領中的佼佼者,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開始嶄露頭角,並最終獲得秦始皇的欣賞和信賴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李信隨同王翦出兵趙國。王翦率大軍攻擊漳水、鄴城一線,李信則出兵太原、雲中方向,最終與王翦合力攻滅趙國。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荊軻刺秦之後,李信隨同王翦出兵滅燕。李信親率先鋒率先抵達易水河畔,大敗燕軍。在燕王殺死燕太子丹獻給秦王以求保全燕國之後,李信並未停止進攻在,最終佔領燕國全境,迫使燕王喜逃往遼東。此戰令李信贏得了秦王的信任。

    率兵攻楚

    在李信名聲漸起之後,秦王政打算乘勝進攻楚國。為此秦王政詢問李信,李信回答用二十萬人攻楚足以,又問王翦,王翦則言非得六十萬人不可。由此可見,在參加了滅趙、滅燕戰役後,李信對六國軍隊有所輕視,而這也也是最終導致其戰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軍兵分兩路進攻楚國,李信率軍攻打平輿(今河南平輿北),蒙恬率軍攻打寢丘(今安徽臨泉),兩路大軍進展神速,均大敗楚軍。攻下平輿之後,李信繼續進軍隨後攻佔鄢郢,並繼續向西進軍,打算與蒙恬在城父會師,一舉蕩平楚國。卻不想最終為楚將項燕擊敗,李信大軍大敗而逃。

    李信戰敗後,秦王政只得再請王翦出山,傾全國之兵這才攻滅楚國。

    仍獲重用

    雖然在楚國戰敗,但李信並未就此被秦王放棄,在隨後發動的滅國戰中仍屢立戰功。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李信隨同王賁攻向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李信隨同王賁從燕軍南下攻齊,迫使齊王投降,滅亡齊國,最終完成統一大業。

    楚地戰敗或許另有隱情

    根據歷史學家田餘慶分析,李信之所以會在楚地大敗,是由於李信一路戰敗楚軍,並未想到身在郢陳的昌平君起兵反秦,導致李信後路被斷,導致秦軍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於是,李信不得不停止進攻,回師反攻郢陳,結果被楚軍前後夾擊,大敗而歸。

    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考古發掘出兩封秦軍士兵的家書竹簡,同樣證明了昌平君在李信攻楚的同一年叛亂,但並未有直接證據證明李信戰敗確實有昌平君造反的影響。從秦王嬴政的隨後重新啟用王翦的事情來看,秦王政顯然認為李信負有主責,不過從隨後李信仍然能獲重用來看,或許田餘慶先生的分析也有一定道理。

    至於李信最終結局如何,史料並無相關記載,不過不外乎三種情況:一是老死或病死;二是賜死;三是戰死。不過從李信後代仍然在隴西繁衍來看,李信應當不是死於追責或其他原因。

  • 3 # 一年讀十本書

    李信是西漢名將李廣的祖先,李廣曾經說他祖上時代為將,算是軍人世家。李信是秦始皇滅六國時期的主要將領之一,只是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來看,他參與過滅趙,滅燕,滅楚,滅齊等戰役。但是李信並沒有白起王翦等人那麼厲害,《史記》中沒有為他單獨立傳,李信的事蹟只可以從其他人的列傳中讀到。李信最出彩的一戰是進攻燕國,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政,導致秦國馬上出兵攻打燕國。這一戰中李信應該是前鋒,他率領數千騎兵率先抵達易水邊上。也是憑藉這數千騎兵,他打敗了燕太子丹率領的燕國主力,迫使太子丹退回燕國國都自守。這一戰使得秦王對李信非常看好,不過這一戰的主力還是王翦。

    李信畢竟比較年輕,屬於少壯派,作戰勇猛,但是一直沒有帶主力作戰,可能大局觀方面有些缺乏。秦王問李信攻打楚國需要多少人,李信答只需要二十萬,秦王又問王翦,王翦則回答不能少於六十萬。秦王以為王翦老邁膽怯,於是派李信和蒙恬率領二十萬秦軍攻打楚國。開始的時候很順利,但是很快李信遇到楚國大將項燕的拼死抵抗,大戰三天三夜,李信敗退。這一戰中李信成了反面教材,通常用他來反襯王翦的厲害。近代也有人為李信失敗找客觀原因,不過不管怎麼說透過史書來看這一戰的失敗秦始皇認為李信是有責任的,不可能只是不可抗力導致兵敗。後來李信還跟隨王翦王賁繼續參與統一戰爭,不過再沒有率領主力。

    可以說李信是一個有一定軍事才能的年輕將領,在秦國滅六國的戰爭中屬於主要將領,但是地位不如王翦,王賁,蒙恬。後來就沒有關於李信的記載了,可能是死的比較早,他的後代一直為將,尤其李廣,李陵都是西漢名將,這些可能都和李信的家傳有關吧。

  • 4 # 尋陽令

    小有才氣並有點狂妄自負,跟紙上談兵的趙括基本一個型別。區別的是運氣好,有強秦做後盾。

    戰國時期的幾大名將之所以成為名將,是因為各有所長:白起、李牧、趙奢善於用奇制勝;樂毅、廉頗、王翦老成持重,不打無準備之仗。而這些特長,李信都不具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群雄青霜劍怎麼洗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