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谷集

    其實格局已經決定了結局,從大的局面去思考便利店的競爭力,首先考慮到的是特色商品,比如說人無我有的東西。我見過一個便利店日流水能夠做到15000,商店老闆很會經營。他在做便利店的同時,融入家鄉的小吃。做到了人無我有, 所以它的獨特商品形成了有力的競爭力。

    其二是從商圈市場消費需求去考量,針對具體商圈不同的需求,調整店面商品結構。比如說,社群周邊小孩居多,可以融入搖搖車,兒童玩具等專案,針對具體商圈的需求,去做商品的調整可以有利的提升店面的銷售。

    其三,客戶粘性管理,對客戶進行有效的感情連結,瞭解客戶喜歡客戶和愛客戶,培養客群關係,也可以有效地提升競爭力。

    其四,透過營銷方式去增加店面的競爭力,比如說設定會員關係,讓客戶購買,同時抱有一定的驚喜。買100送100,所送的100人透過每一次後期的交易進行分期返還,可以有效提升客戶的粘連度。

    便利店在競爭方面,透過以上四個板塊,基本上是可以有效的提升競爭力的。關注灣區三胖,便利店道道全知道。

  • 2 # 靈獸山

    便利店這些年發展的很快,或許認為這是個風口,進入者很多。現實是店開了不少,但經營好的不太多,實體店自身就有一些難破局的困境,加上很多從業者的不專業,競爭壓力不低。其實,往往越是看起來簡單的行業越是不簡單,越是覺得門檻低的業態卻會讓人摔得頭破血流。便利店就是這個情況,因此構建自己的市場競爭力是唯一的選項,零售漸漸進入精細化運營的時代,而不是比誰錢多。

    第一,構建便利店的服務性經營邏輯,一切經營活動由服務體驗牽動並指引,打造競爭力基礎面對周邊競爭,便利店依賴商品價格競爭毫無勝算:

    價格戰是最低端的市場競爭手段,不僅會毀掉商業生態,自身也難說取勝;

    業態的特性,無法對不同人群,設計產品價格體系;

    實體店的成本不允許價格競爭;

    賺商品差價越來越難。

    事實上,賺差價難是整個商業趨勢,最終會走向做服務來盈利。便利店本身服務基因就很濃厚,然而很多人一直將賣商品、賺差價做為便利店的盈利模式,其實是對便利店業態的認知問題。另外,很多的社群小店其實都不能算作便利店,也是認知不夠。

    便利店服務性經營理念和邏輯的落地,要延伸到每一個運營環節中,其中最核心的是圍繞消費者服務、商品及供應鏈體系、門店購物體驗、消費場景的立體構建幾個方面。簡單地說,這幾方面的聯合建構,會使消費體驗大大增加,消費者是來享受服務的,順便買一些需要的商品,這與當今消費習慣是吻合共振的,看到短影片順便買商品也是這個邏輯。

    第二,夯實基礎的便利性和即得性服務,同時融合並聯盟多元服務,解決消費者更多需求

    便利店的便利性和即得性一直是其優勢所在,這也是為何有很多便利店的商品價格並不便宜,因為賣的是服務。這個優勢是需要保持並且夯實,這其實是保證消費者的基本需求,也是便利店的基本功能,比如購買到合適的商品、門店位置的便利性、早上能吃到早餐等。

    便利店的面積有限,商品數量有限,但不代表服務做不到豐富。在側重服務的過程中,要從內外兩方面來進行服務賦能,內部從服務功能上梳理,比如餐飲、咖啡、鮮食便當的組合,同時休閒設施等配套,實現了社交場景的構建,是一種服務的升級。

    外部銜接快遞收發、洗衣收衣服務,透過商品、渠道和營銷三個層面設計方案,與周邊業態形成異業聯盟,實現消費場景的構建,最終形成流量窪地、提升消費者體驗。

    第三,重塑並最佳化便利店全鏈條運營體系,使每一個環節都具有競爭優勢,形成核心競爭能力

    作為一個資訊流、商品流、資金流同時存在的零售業態,便利店其實是十分考驗運營能力的。如果不能從經營能力層面重塑和最佳化各個運營環節,市場競爭力的實現,只不過是一廂情願,這是實體業態要認真面對的,從來就不存在捷徑,並且做得好還需要新零售、社交裂變等新商業技法和工具。

    如果是連鎖便利店,它都是標準化的,不同區位的門店消費人群的不同,會對商品進行不同的組合,而其他都會保持一致。如果是單店,商品組合就要考慮一定的差異化,同質化的商品要想勝出太難了,而一定的差異化商品將會有一定的毛利空間和競爭力。這也是對供應鏈管理的組成部分,物流和庫存管理也需要同時梳理。

    實體店店堂場景體驗是永恆的,誰會喜歡燈光昏暗、色彩暗淡、商品都堆在地上、硬體設施老舊、店招牌都看不清楚的便利店呢?更不要說進店了。實體店的基本功還是要做紮實,體驗好和自帶流量是實體店的優勢,不要本末倒置。

    一切觸達消費者的環節都是渠道,在這個零售升級、社群大行其道的時候,便利店僅靠線下的服務和體驗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服務是透過線上來連線消費者。便利店的社群運營、社交電商的拼購、團購、會員制、內容帶貨等玩法、實現路徑、邏輯認知、營銷賦能都要清楚,還要充分利用小程式等工具,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這不是口號,也不是說說,是必須具備的能力。

    全鏈條的重塑和最佳化還包括很多,有些都是當今創業者疏忽或不重視的,包括人的素質、團隊建設、專業能力、知識體系、資源分享等。沒有一個實體業態只靠營銷和技法、直播和影片就能做起來的,但這恰恰是社會浮躁的體現。

    綜上所述,問題如果改成“便利店經驗分享,如何經營一家便利店,使其具有市場競爭力”會更好一些。競爭力是不可替代的,也是難以模仿、有價值並且稀缺的。對便利店經營來說,也許還談不上稀缺,但從賣商品賺差價轉向賣服務,並建立多元化服務體系,重塑便利店的運營體系,同時利用新商業思維和方法來賦能,總的來說都是考驗精細化運營的能力。

    另外,對便利店到底是個什麼物種?從業者應該更多的去研究和學習,只是片面的要方法找幫主,並不能做好也並不能真正帶來競爭力,競爭力最終是人的競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韓劇《為何那樣,奉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