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桿軍迷
-
2 # 大城世界
一,不兵而戰。妄想讓伊內亂自敗。
二,圍而不戰。企圖以經濟制裁讓伊衰敗。
三,明戰不戰。阿富汗是美國戰爭的墳墓,伊朗比阿富汗強大千萬倍,美國戰不起。如果美伊開戰,美將在世界加快失去霸主地位,多年靠戰爭發的橫財將徹底敗光。
一,不兵而戰。妄想讓伊內亂自敗。
二,圍而不戰。企圖以經濟制裁讓伊衰敗。
三,明戰不戰。阿富汗是美國戰爭的墳墓,伊朗比阿富汗強大千萬倍,美國戰不起。如果美伊開戰,美將在世界加快失去霸主地位,多年靠戰爭發的橫財將徹底敗光。
美國發動的對伊戰爭,體現了現代戰爭的全新理念.由於戰爭雙方軍事實力的差距,結果沒有什麼懸念。然而,戰爭的程序卻撲朔離迷,讓很多中外軍事專家大失水準。縱觀戰爭發生的前因和全部過程,給人們留下的最大印象是美國對戰爭的全面控制。
美軍首次實踐了“先發制人”戰略理論、“震懾”理論和“全譜作戰”理論。這不僅會影響到美國的國防和軍隊建設,影響到美國未來對外政策的走向,而且會對國際安全環境、其他國家軍隊建設和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
因此,仔細地思考美國的戰略選擇和採用的戰術,也許會從中找到一些答案,解開某些疑團,這無疑對人們進一步認識伊拉克戰爭給未來高技術戰爭所帶來的變化,將有所啟示。
“先發制人”戰略理論“9·11”事件後,美國總統布什於2002年6月丟擲“先發制人”戰略,開始在美對外關係中付諸實施,並於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了首場“先發制人”戰爭。其實從軍事學角度講,“先發制人”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漢書·項籍傳》就說過:“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但美國的所謂“先發制人”戰略,卻是在國與國之間違反國際法準則的“先發制人”。實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藉助伊拉克戰爭這個例項,國際社會可以看清美國“先發制人”戰略的“廬山真面目”。
美髮動伊拉克戰爭的所謂理由是: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且與“基地”組織有關。然而近來連美國的調查機構都證明,伊拉克既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與“基地”組織無關。換言之,伊拉克戰爭不是一場“反恐”戰爭,而是一場美國名為“反恐”,實為改造中東、維護其全球霸權的戰爭。美國“先發制人”戰略的實質便在於此,而其中的關鍵和要害是:為了本國利益和安全,美可以“莫須有”的罪名對他國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在布什提出“先發制人”戰略的當月,澳洲總理霍華德便表示,一旦得到有關恐怖分子要襲擊澳洲的可靠情報,澳將對其採取“先發制人”策略,並不惜在周邊國家採取軍事行動。他甚至建議將“先發制人”原則寫入聯合國憲章。日本防衛廳早在1999年7月發表的《防衛白皮書》中就提出,在面臨導彈襲擊或軍事入侵前,日本可對外國基地實行“先發制人”的打擊。伊拉克戰爭後,日本鼓吹“先發制人”戰略的呼聲更是甚囂塵上。除了美國的鐵桿盟友英國外,以色列目前所實施的對巴勒斯坦哈馬斯等組織領導人“定點清除”計劃,實際上是徹頭徹尾的“先發制人”打擊。
“震懾”理論1996年,美國兩位軍官哈蘭·厄爾曼和詹姆斯·維德撰寫了《震懾:達成快速主導》一文。伊拉克戰爭,使震懾從理論走向實戰:利用資訊、技術、火力和機動上的不對稱優勢,採取突然、迅速的作戰行動,對敵實施精確打擊,產生強烈的震懾效應,徹底摧毀敵方的抵抗意志。
其實,透過震懾達成目標的方法久已有之,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中早有體現。但將摧毀敵人意志這一主觀意圖轉化成震懾的實際能力,卻是美軍依賴其強大的技術優勢這一物質基礎而實現的。
戰場全知———奪佔資訊優勢達成對敵方、己方和環境的全面瞭解。奪佔資訊優勢是實現快速制勝的基礎。高技術武器裝備已具備了發現即摧毀的能力,只有在戰場上洞悉秋毫,才能準確地鎖定目標。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充分利用全天候、全時空的情報資訊網路,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戰場資訊需求,對對手、己方和環境瞭如指掌,戰場透明度陡增,確保直擊要害,動搖伊軍抵抗意志。拉開伊拉克戰爭帷幕的斬首行動就是震懾理論的典型運用,可謂一招制敵。
“全譜作戰”理論全譜作戰也稱全範圍作戰、全頻譜作戰。2001年版美國陸軍在新版《 作戰綱要》中使用的“全頻譜”一詞,是指引申義,即全部排列、全部範圍的意思 。因此,“全頻譜行動”,應理解為全部範圍的美國陸軍行動,即陸軍部隊在遂 行戰爭或非戰爭任務時所採取的各種行動。
全頻譜行動理論,以軍官為本,強調作戰指揮的重要性,即預見能力、表達 能力、領導能力及不間斷地評估作戰效果的能力,強調了資訊對指揮官如何把握 戰鬥空間、如何計劃和實施作戰、如何與敵人戰鬥的重要性。全頻譜行動的實質 是為各級指揮官指揮部隊高效地完成戰爭和非戰爭任務,恰當地選擇和運用相應 行動樣式提供依據。 全頻譜行動包括進攻、防禦、穩定、支援四種類型,每種型別中又包括若干 個具體行動樣式。在未來戰爭和非戰爭行動中,甚至一個戰役中,均有可能綜合 運用不同型別的進攻、防禦、穩定和支援行動。在一定的任務區域內,一支部隊 可能實施進攻行動,而另一支部隊可能在遂行防禦行動。在交戰地帶內,這裡的 部隊可能在執行作戰任務,那裡的部隊可能在進行穩定和支援行動。在戰爭中通 常進攻、防禦行動占主導地位。在小規模應急與維和行動中穩定和支援行動則可 能占主導地位。
全頻譜行動理論的提出,是美軍事戰略調整、軍事技術發展、軍種利益驅動 、戰爭經驗總結的產物。海灣戰爭,特別是科索沃戰爭後,國際形勢和美軍事技 術均發生了變化。美國面臨的威脅是規模有限的地區衝突和恐怖主義。為適應軍 事戰略需要,美軍必須具有全球戰略反應能力,不僅僅是快速部署能力。近期局 部戰爭實踐表明,美國海空軍在區域性戰爭中的地位在提升,陸軍地位在下降。為 強調本軍種地位,美陸軍提出了全頻譜行動理論,其寓意是美國陸軍在未來戰爭 中將是一支無所不備,無所不能的部隊。全頻譜行動的創新點是陸軍部隊職能的 多樣化和適應性。與上版綱要的“全維作戰”理論相比,“全頻譜行動”理論涉 及的範圍更廣、內容更豐富、指導性更強、更符合美國軍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