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源稚生

    最早時,楚國有個大臣叫屈完,喜歡上一個女的叫夏姬,楚國卻把這個女的許配給另一個人,屈完最後和這個女的去了晉國。最後為了牽制楚國,屈完幫助吳國訓練軍隊,給楚國製造麻煩。而楚國和秦國有婚姻關係,楚國被吳國打敗後,楚國大臣申包胥就去秦國請求幫助,秦哀公最後派軍隊幫助了楚國

  • 2 # 小黑侃大山

    這其實涉及到春秋戰國諸國間的均勢,先說下當時的背景吧。

    齊桓公去世後,齊國的霸權地位下降,晉楚之間在中原地區的爭霸,兩國輪換著坐著霸主寶座,楚國有個貴族叫做申公巫臣,首先輔佐楚莊王治理楚國,不過由於垂涎於夏姬的美色,申公巫臣費盡心機先後說服和幹掉各個情敵,最後不得不帶著夏姬出逃到晉國。申公巫臣出逃後,楚國對其家族進行了誅殺,導致申公巫臣決定對楚國進行報復。申公巫臣是一個很有能力的賢臣,在楚國時候已經顯示了很高治國理政的才能,而且對於楚國的政局非常瞭解。

    這個時候,楚國在晉楚爭霸中處於優勢,申公巫臣就建議晉景公,自己出使吳國,培植吳國的軍事實力,來打擊楚國,再加上吳國這個時候正謀求發展自己的實力,加上伍子胥和孫武等賢臣的幫助,吳國的實力不斷上升。

    “十年冬,吳王闔閭、伍子胥、伯嚭與唐、蔡俱伐楚,楚大敗,吳兵遂入郢,辱平王之墓,以伍子胥故也。吳兵之來,楚使子常以兵迎之,夾漢水陣。吳伐敗子常,子常亡奔鄭。楚兵走,吳乘勝逐之,五戰及郢。己卯,昭王出奔。庚辰,吳人入郢。”

    “昭王之出郢也,使申鮑胥請救於秦。秦以車五百乘救楚,楚亦收餘散兵,與秦擊吳。十一年六月,敗吳於稷。會吳王弟夫概見吳王兵傷敗,乃亡歸,自立為王。闔閭聞之,引兵去楚,歸擊夫概。夫概敗,奔楚,楚封之堂谿,號為堂谿氏。”

    這個時候秦國幫助楚國是因為秦國要平衡晉楚之間的關係,這兩個國家都和秦國接壤,其中哪一家做大對於秦國都是威脅,如果楚國被滅了,晉國做大後,肯定就會與秦國爭奪土地。

    參考文獻:《史記》

  • 3 # 大福讀史

    吳楚之間曾經在春秋末期發生了延續長達六十多年的戰爭,最後的結局是吳王闔閭在孫武、伍子胥的輔佐下攻入了楚國的都城郢都(江陵),楚昭王倉皇乘船經今安陸逃到今隨州市暫避風頭,隨後就有了後來的申包胥哭秦。秦君哀公之所以發兵幫助楚國復國與秦楚之間的聯盟是分不開的。因為秦國與楚國之間邊境雖有接壤但是遠遠沒有後來戰國時代那麼嚴絲合縫,且兩國隔絕著險峻的商洛山。但是秦國與晉國的領土卻是處於犬牙交錯的態勢,而且兩國之間的邊境在公元前506年吳王攻破郢都時很明顯是晉國強壓了秦國一頭。晉國不僅擴張到了黃河以西之地(黃河以西,洛河以東),還將國境線推進到了一望無垠的關中大平原。也就是說如果晉國高興,可以一個加速度就推進到秦國都城家門口,而且還是悄無聲息地。

    公元前506年,吳國攻破楚都郢都時秦晉邊界。

    為了遏制晉國不斷地進犯,秦國必須聯絡楚國,以達到兩線夾擊晉國的目的。

    當然,秦楚結盟開始的時間是在秦軍慘敗於崤之戰後(公元前627年),因為之前的秦晉兩國素來和睦,且有秦晉之好的美談。當然,這種婚姻不過是秦晉兩方為了爭奪地盤採取的策略,換句話說秦晉兩國出嫁的女人不過是政治家的犧牲品。即使秦穆公三定晉君(公元前651年扶持晉惠公、晉懷公、公元前636年扶持晉文公),但是秦穆公還是沒有得到東出的機會。但是秦穆公渴望東出中原的心願卻一直沒有消停,無奈的是晉國卻死死地擋住了秦國東出的去路,即晉國控制了淆涵要道。

    為了東出,秦國曾做過一次嘗試,那就是發兵攻打鄭國(新鄭),以取得中原之地的一個落腳點,再達到東西互通的目的。但在公元前627年的崤之戰中,晉國採用伏擊戰,一戰就全殲秦軍3萬精銳,自此秦晉開始結仇,兩國開始頻繁兵戎相見。

    恰好,此時秦國可以聯絡一個強大的盟軍合力打擊晉國,它就是在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早於崤之戰五年)被晉國擊敗的楚國。

    春秋初年(公元前770年)直到吳國破楚(公元前506年),中原諸侯與楚國之間的爭鬥一直是東周前期的歷史主旋律。此期間,不斷北上與東進的楚國連續吞併了漢水流域與淮河西部的諸侯國們,國勢一時無兩,完全可以稱其為南霸天。

    所以,春秋時代其實就是中原諸侯與楚國爭鬥的年代。除了春秋首霸齊桓公能遏制楚國北侵之外,中原大國只有晉國可以繼承齊桓公的大業。城濮之戰後,晉國擊敗楚國更是扛起了抗楚的大旗。因此春秋至戰國初年,晉楚之間發生的戰爭可以說貫穿了整個春秋史。

    雖然楚國敗於城濮之戰,但是楚國佔據著富饒的江漢平原,所以僅僅經過20餘年的發展,楚國又恢復了強盛。到了楚莊王時代,楚軍再次北上,並於泌之戰中擊敗晉國,並侵入洛陽王畿之地,遣人詢問九鼎大小輕重。當然,晉國不復當年之勇,與秦國頻繁騷擾晉國,牽制晉國部分兵力很有大關係。這種情況,直到公元前599年晉景公繼位後情況才稍有好轉。因為此時晉國學習秦楚聯盟,也使出了一招聯盟戰術,即聯絡吳國夾擊楚國。

    因為此時由太湖開始北上以及西進的吳國也開始了擴張,正好迎頭撞上了向東擴張的楚國。晉景公具體做法如下:派楚國叛臣申公巫臣(此人拐跑春秋第一美女夏姬後逃奔晉國,楚國隨後將其全族誅殺,申公巫臣自此與楚國不共戴天)前往吳國教練吳軍車戰步戰之法,以增強吳軍戰鬥力,迫使楚國進入了兩線作戰。果然,自公元前584年開始,楚國開始頻繁受到吳國的騷擾,此時的楚國不但要對付以晉國打頭的中原諸侯聯軍,還要對付經過申公巫臣調教後的擅長水戰、陸戰、車戰的吳軍。公元前575年,晉楚再次大戰於鄢陵,楚軍大敗;公元前557年,晉國在湛阪之戰再次擊敗楚國。

    於是,困於晉軍打擊與吳軍日漸頻繁的騷擾,楚國開始減弱了擴張的勢頭。公元前546年,長期陷入兩線作戰且筋疲力盡的楚國無奈地接受宋大夫向戌提出的弭兵之會。同年,晉、楚、齊、秦、魯、衛、陳、蔡、鄭、許、宋、邾、滕等14國在宋都西門之外結盟。春秋爭霸戰自此停止,晉楚兩國平分霸權。

  • 4 # 源稚生

    最早時,楚國有個大臣叫屈完,喜歡上一個女的叫夏姬,楚國卻把這個女的許配給另一個人,屈完最後和這個女的去了晉國。最後為了牽制楚國,屈完幫助吳國訓練軍隊,給楚國製造麻煩。而楚國和秦國有婚姻關係,楚國被吳國打敗後,楚國大臣申包胥就去秦國請求幫助,秦哀公最後派軍隊幫助了楚國

  • 5 # 小黑侃大山

    這其實涉及到春秋戰國諸國間的均勢,先說下當時的背景吧。

    齊桓公去世後,齊國的霸權地位下降,晉楚之間在中原地區的爭霸,兩國輪換著坐著霸主寶座,楚國有個貴族叫做申公巫臣,首先輔佐楚莊王治理楚國,不過由於垂涎於夏姬的美色,申公巫臣費盡心機先後說服和幹掉各個情敵,最後不得不帶著夏姬出逃到晉國。申公巫臣出逃後,楚國對其家族進行了誅殺,導致申公巫臣決定對楚國進行報復。申公巫臣是一個很有能力的賢臣,在楚國時候已經顯示了很高治國理政的才能,而且對於楚國的政局非常瞭解。

    這個時候,楚國在晉楚爭霸中處於優勢,申公巫臣就建議晉景公,自己出使吳國,培植吳國的軍事實力,來打擊楚國,再加上吳國這個時候正謀求發展自己的實力,加上伍子胥和孫武等賢臣的幫助,吳國的實力不斷上升。

    “十年冬,吳王闔閭、伍子胥、伯嚭與唐、蔡俱伐楚,楚大敗,吳兵遂入郢,辱平王之墓,以伍子胥故也。吳兵之來,楚使子常以兵迎之,夾漢水陣。吳伐敗子常,子常亡奔鄭。楚兵走,吳乘勝逐之,五戰及郢。己卯,昭王出奔。庚辰,吳人入郢。”

    “昭王之出郢也,使申鮑胥請救於秦。秦以車五百乘救楚,楚亦收餘散兵,與秦擊吳。十一年六月,敗吳於稷。會吳王弟夫概見吳王兵傷敗,乃亡歸,自立為王。闔閭聞之,引兵去楚,歸擊夫概。夫概敗,奔楚,楚封之堂谿,號為堂谿氏。”

    這個時候秦國幫助楚國是因為秦國要平衡晉楚之間的關係,這兩個國家都和秦國接壤,其中哪一家做大對於秦國都是威脅,如果楚國被滅了,晉國做大後,肯定就會與秦國爭奪土地。

    參考文獻:《史記》

  • 6 # 大福讀史

    吳楚之間曾經在春秋末期發生了延續長達六十多年的戰爭,最後的結局是吳王闔閭在孫武、伍子胥的輔佐下攻入了楚國的都城郢都(江陵),楚昭王倉皇乘船經今安陸逃到今隨州市暫避風頭,隨後就有了後來的申包胥哭秦。秦君哀公之所以發兵幫助楚國復國與秦楚之間的聯盟是分不開的。因為秦國與楚國之間邊境雖有接壤但是遠遠沒有後來戰國時代那麼嚴絲合縫,且兩國隔絕著險峻的商洛山。但是秦國與晉國的領土卻是處於犬牙交錯的態勢,而且兩國之間的邊境在公元前506年吳王攻破郢都時很明顯是晉國強壓了秦國一頭。晉國不僅擴張到了黃河以西之地(黃河以西,洛河以東),還將國境線推進到了一望無垠的關中大平原。也就是說如果晉國高興,可以一個加速度就推進到秦國都城家門口,而且還是悄無聲息地。

    公元前506年,吳國攻破楚都郢都時秦晉邊界。

    為了遏制晉國不斷地進犯,秦國必須聯絡楚國,以達到兩線夾擊晉國的目的。

    當然,秦楚結盟開始的時間是在秦軍慘敗於崤之戰後(公元前627年),因為之前的秦晉兩國素來和睦,且有秦晉之好的美談。當然,這種婚姻不過是秦晉兩方為了爭奪地盤採取的策略,換句話說秦晉兩國出嫁的女人不過是政治家的犧牲品。即使秦穆公三定晉君(公元前651年扶持晉惠公、晉懷公、公元前636年扶持晉文公),但是秦穆公還是沒有得到東出的機會。但是秦穆公渴望東出中原的心願卻一直沒有消停,無奈的是晉國卻死死地擋住了秦國東出的去路,即晉國控制了淆涵要道。

    為了東出,秦國曾做過一次嘗試,那就是發兵攻打鄭國(新鄭),以取得中原之地的一個落腳點,再達到東西互通的目的。但在公元前627年的崤之戰中,晉國採用伏擊戰,一戰就全殲秦軍3萬精銳,自此秦晉開始結仇,兩國開始頻繁兵戎相見。

    恰好,此時秦國可以聯絡一個強大的盟軍合力打擊晉國,它就是在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早於崤之戰五年)被晉國擊敗的楚國。

    春秋初年(公元前770年)直到吳國破楚(公元前506年),中原諸侯與楚國之間的爭鬥一直是東周前期的歷史主旋律。此期間,不斷北上與東進的楚國連續吞併了漢水流域與淮河西部的諸侯國們,國勢一時無兩,完全可以稱其為南霸天。

    所以,春秋時代其實就是中原諸侯與楚國爭鬥的年代。除了春秋首霸齊桓公能遏制楚國北侵之外,中原大國只有晉國可以繼承齊桓公的大業。城濮之戰後,晉國擊敗楚國更是扛起了抗楚的大旗。因此春秋至戰國初年,晉楚之間發生的戰爭可以說貫穿了整個春秋史。

    雖然楚國敗於城濮之戰,但是楚國佔據著富饒的江漢平原,所以僅僅經過20餘年的發展,楚國又恢復了強盛。到了楚莊王時代,楚軍再次北上,並於泌之戰中擊敗晉國,並侵入洛陽王畿之地,遣人詢問九鼎大小輕重。當然,晉國不復當年之勇,與秦國頻繁騷擾晉國,牽制晉國部分兵力很有大關係。這種情況,直到公元前599年晉景公繼位後情況才稍有好轉。因為此時晉國學習秦楚聯盟,也使出了一招聯盟戰術,即聯絡吳國夾擊楚國。

    因為此時由太湖開始北上以及西進的吳國也開始了擴張,正好迎頭撞上了向東擴張的楚國。晉景公具體做法如下:派楚國叛臣申公巫臣(此人拐跑春秋第一美女夏姬後逃奔晉國,楚國隨後將其全族誅殺,申公巫臣自此與楚國不共戴天)前往吳國教練吳軍車戰步戰之法,以增強吳軍戰鬥力,迫使楚國進入了兩線作戰。果然,自公元前584年開始,楚國開始頻繁受到吳國的騷擾,此時的楚國不但要對付以晉國打頭的中原諸侯聯軍,還要對付經過申公巫臣調教後的擅長水戰、陸戰、車戰的吳軍。公元前575年,晉楚再次大戰於鄢陵,楚軍大敗;公元前557年,晉國在湛阪之戰再次擊敗楚國。

    於是,困於晉軍打擊與吳軍日漸頻繁的騷擾,楚國開始減弱了擴張的勢頭。公元前546年,長期陷入兩線作戰且筋疲力盡的楚國無奈地接受宋大夫向戌提出的弭兵之會。同年,晉、楚、齊、秦、魯、衛、陳、蔡、鄭、許、宋、邾、滕等14國在宋都西門之外結盟。春秋爭霸戰自此停止,晉楚兩國平分霸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在甜甜圈上沾巧克力醬但是沾不上去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