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是一場典型的非對稱戰爭。其理由:一是力量不對稱。交戰的一方是由主要發達國家組成的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聯盟,另一方則是一個國力弱小、政治孤立的發展中國家。二是技術不對稱。一方有著世界最先進的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而另一方使用的大多數武器裝備至少落後20年,武器的使用效率相差十幾倍、甚至上百倍。三是作戰行動不對稱。一方一直在進攻,幾乎不需要防禦,而另一方則一直處於被動防禦狀態,根本沒有力量和機會發起攻擊。四是動員不對稱。進攻的一方所進行的僅僅是一場有限戰爭,僅僅要求部分的有限動員,而防禦、的一方則是一場全面戰爭,要求動員一切力量全面抗擊敵人。五是傷亡損失不對稱。進攻的一方几乎是零傷亡,而防禦的一方則付出了高昂的生命和物質代價。對北約來說,戰爭是非接觸性的,沒有近距離交戰,沒有前線和後方之分,所使用的武器是超視距的,具有獨特的戰場優勢。實際上,科索沃戰爭是美國在越南戰爭後軍事改革成果的積累,是海灣戰爭使用的一系列非對稱作戰形式和實踐(如資訊戰、遠端精確火力打擊、非接觸作戰等)的繼續,集中體現了透過使用高技術武器和平臺儘量減少己方傷亡的要求。
一、非對稱作戰的定義
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美軍參聯會透過總結海灣戰爭及其他歷史上的戰爭經驗,在其聯合出版物中提出非對稱作戰理論,規劃出未來聯合作戰的綱要。美軍認為,非對稱作戰是在聯合作戰中最有效地使用其部隊的方式,可提供產生巨大作戰潛能的機會。因此,要求聯合部隊司令官透過使用不同的軍種和兵種,利用不同的機會,實施非對稱作戰,瓦解和擊敗敵人。
1991年,美軍參聯會在其第1號聯合出版物中首次提出非對稱作戰理論,並以海灣戰爭為例解釋如何發揮其聯合部隊的非對稱作戰能力,強調聯合行動的本質就是己方部隊的相互作用和對敵方部隊的相互作用。己方部隊的相互作用表現為支援和被支援關係,而與敵方部隊的相互關係則表現為對稱和非對稱之間的區別。
1993年,美軍參聯會在第3—0號聯合出版物中進一步發揮與闡釋了非對稱作戰理論,認為對敵人的對稱和非對稱行動的相互作用,是聯合部隊司令官實現集中與協調所有陸海空部隊行動的另一種形式。透過在一定時間和空間的部隊機動,機智靈活地使用聯合部隊的非對稱作戰行動攻擊敵人的弱點,建立戰場優勢。為了發現和利用敵人的弱點,聯合部隊司令官必須靈活採用各種非對稱行動方式,以保持己方行動自由。
在隨後發表的一系列檔案,如1996年《2010年聯合構想》、1999年《聯合戰略評估》、1998年、1999年和2000年美國國防部長提交的國防報告和《2020年聯合構想》中,美軍的非對稱作戰理論得到了引申、完善和發展。例如,1999年《聯合戰略評估》提出了一個“戰爭的非對稱方法”9的概念框架和一系列對策建議。在創立聯合作戰理論基礎上,《2010年聯合構想》引入了“制敵機動”的原則;《2020年聯合構想》則確立了“全譜控制”的理論,即美軍尋求在物理和電磁形式上全面控制戰場空間,以獲得更高水平的非對稱作戰能力。
非對稱作戰是借用自然科學的術語,表述敵我力量之間相對關係的概念。其對立面是對稱作戰。按照美軍的說法,對稱作戰是指兩種相同型別部隊之間的交戰,例如,地面部隊同地面部隊、海軍部隊同海軍部隊、空軍部隊同空軍部隊的交戰。非對稱作戰是指兩種不同型別部隊之間的交戰,例如空軍對海軍、空軍對陸軍、陸軍對空軍和海軍的交戰。非對稱作戰理論的宗旨是利用不同型別部隊之間客觀存在著的槓桿力量,以己方部隊的長處攻擊敵人的弱點。“槓桿力量的作用可以使聯合部隊司令將其意志強加於敵人,加重敵人的困境,保持己方主動權。
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是一場典型的非對稱戰爭。其理由:一是力量不對稱。交戰的一方是由主要發達國家組成的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聯盟,另一方則是一個國力弱小、政治孤立的發展中國家。二是技術不對稱。一方有著世界最先進的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而另一方使用的大多數武器裝備至少落後20年,武器的使用效率相差十幾倍、甚至上百倍。三是作戰行動不對稱。一方一直在進攻,幾乎不需要防禦,而另一方則一直處於被動防禦狀態,根本沒有力量和機會發起攻擊。四是動員不對稱。進攻的一方所進行的僅僅是一場有限戰爭,僅僅要求部分的有限動員,而防禦、的一方則是一場全面戰爭,要求動員一切力量全面抗擊敵人。五是傷亡損失不對稱。進攻的一方几乎是零傷亡,而防禦的一方則付出了高昂的生命和物質代價。對北約來說,戰爭是非接觸性的,沒有近距離交戰,沒有前線和後方之分,所使用的武器是超視距的,具有獨特的戰場優勢。實際上,科索沃戰爭是美國在越南戰爭後軍事改革成果的積累,是海灣戰爭使用的一系列非對稱作戰形式和實踐(如資訊戰、遠端精確火力打擊、非接觸作戰等)的繼續,集中體現了透過使用高技術武器和平臺儘量減少己方傷亡的要求。
一、非對稱作戰的定義
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美軍參聯會透過總結海灣戰爭及其他歷史上的戰爭經驗,在其聯合出版物中提出非對稱作戰理論,規劃出未來聯合作戰的綱要。美軍認為,非對稱作戰是在聯合作戰中最有效地使用其部隊的方式,可提供產生巨大作戰潛能的機會。因此,要求聯合部隊司令官透過使用不同的軍種和兵種,利用不同的機會,實施非對稱作戰,瓦解和擊敗敵人。
1991年,美軍參聯會在其第1號聯合出版物中首次提出非對稱作戰理論,並以海灣戰爭為例解釋如何發揮其聯合部隊的非對稱作戰能力,強調聯合行動的本質就是己方部隊的相互作用和對敵方部隊的相互作用。己方部隊的相互作用表現為支援和被支援關係,而與敵方部隊的相互關係則表現為對稱和非對稱之間的區別。
1993年,美軍參聯會在第3—0號聯合出版物中進一步發揮與闡釋了非對稱作戰理論,認為對敵人的對稱和非對稱行動的相互作用,是聯合部隊司令官實現集中與協調所有陸海空部隊行動的另一種形式。透過在一定時間和空間的部隊機動,機智靈活地使用聯合部隊的非對稱作戰行動攻擊敵人的弱點,建立戰場優勢。為了發現和利用敵人的弱點,聯合部隊司令官必須靈活採用各種非對稱行動方式,以保持己方行動自由。
在隨後發表的一系列檔案,如1996年《2010年聯合構想》、1999年《聯合戰略評估》、1998年、1999年和2000年美國國防部長提交的國防報告和《2020年聯合構想》中,美軍的非對稱作戰理論得到了引申、完善和發展。例如,1999年《聯合戰略評估》提出了一個“戰爭的非對稱方法”9的概念框架和一系列對策建議。在創立聯合作戰理論基礎上,《2010年聯合構想》引入了“制敵機動”的原則;《2020年聯合構想》則確立了“全譜控制”的理論,即美軍尋求在物理和電磁形式上全面控制戰場空間,以獲得更高水平的非對稱作戰能力。
非對稱作戰是借用自然科學的術語,表述敵我力量之間相對關係的概念。其對立面是對稱作戰。按照美軍的說法,對稱作戰是指兩種相同型別部隊之間的交戰,例如,地面部隊同地面部隊、海軍部隊同海軍部隊、空軍部隊同空軍部隊的交戰。非對稱作戰是指兩種不同型別部隊之間的交戰,例如空軍對海軍、空軍對陸軍、陸軍對空軍和海軍的交戰。非對稱作戰理論的宗旨是利用不同型別部隊之間客觀存在著的槓桿力量,以己方部隊的長處攻擊敵人的弱點。“槓桿力量的作用可以使聯合部隊司令將其意志強加於敵人,加重敵人的困境,保持己方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