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風輕雲淡51055
二戰時,日本內閣基本聽從於以天皇為代表的軍部的決策。以東條英機等狂熱戰爭罪犯為代表的軍部秉承忠君思想,一切軍事行動和決策聽命於日本天皇,因此,天皇應該是二戰最大的戰爭罪犯,二戰結束後懲治二戰日本戰犯時唯獨沒有懲治曰本天皇這個最大的戰爭罪犯,導致二戰結束多少年來,日本極右翼勢力死灰復燃,給東北亞和世界和平帶來威脅。
-
3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後,開展了以西方文明為根本的各種社會變革,在政治制度建設方面,伊藤博文參考德國君主立憲,於1889年2月頒佈了《大日本帝國憲法》,正式開創了日本君主立憲政體,但是日本的這個體制是二元君主制,天皇“總攬統治權”,集行政、立法、司法、軍事諸權於一身,即君權高於議會權力,同時內閣只對天皇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議會無權決定內閣的去留,首相和大臣由天皇任命。
軍隊統帥權獨立於內閣之外,議會和內閣無權過問。特別是在軍事上憲法規定:“天皇統帥陸海軍”,並賦予軍令長官“帷幄上奏權”,即凡有關軍令事項,可以不經過內閣直接上奏天皇,由天皇裁決。這就是戰前日本盛行的“統帥獨立原則”。這樣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情況下無論議會和內閣都是隻有有限的權力,特別是內閣僅僅是個行政執行機構,更有甚者日本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規定,只有服現役的軍人才能出任內閣中的海軍大臣和陸軍大臣,也就是說如果海軍和陸軍不派人去上任當值,這個內閣就等於是閣員不齊的非法內閣,在日本的內閣歷史上有三次由於內閣不能滿足軍部的需求,而被日本軍部用這種方法把內閣搞下了臺。
一,1913年,第二次西園寺公望內閣決定整頓財政,消減開支。引起軍部不滿,元帥陸軍大將、陸軍參謀總長長谷川好道指使陸相上原勇作向天皇辭職,並且不指定繼任人。結果西園寺內閣只好總辭。二,1937年宇垣一成曾受命組閣,因為裁軍的問題,由石原莞爾串通陸軍不提供陸軍大臣人選。最後弄得宇垣組閣失敗, 三,1940年,海軍大將米內光政就任首相,由於其不願意按照陸軍的要求同美國開戰,又是海軍將領出身,於是陸軍大臣多田俊辭職,他也跟著下崗了。 因此可見當時的日本內閣完全處於日本軍部的夾擊之下,毫無任何政治決策力,表面上代表日本政府,其實就是個傀儡的行政單位。
-
4 # 正經人誰寫日記
二戰時的日本社會是被昭和軍閥集團控制的,下犯上的情況非常嚴重。再加上裕仁天皇當時的默許態度,一度讓軍閥集團控制了政治與國家。張作霖的死就是下犯上的最好例項,這種法西斯軍國主義也是導致日本滅亡的開始。
-
5 #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這個問題,如果詳細來說的話,內閣的地位和軍隊的關係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的。
如果說在1936年以後,日本內閣被軍人掌握的話,那內閣應該就屬於軍隊的一部分了。但事實上,還真未必就如此的。
比如說軍國主義的說法,如果軍隊綁架了國家,那內閣就應該屬於軍隊了。按照這個道理的話,那從侵華戰爭一開始,日本在對華政策上就不會出現那麼匪夷所思的地方了。在1937年的7月,當七七事變發生後,內閣和軍隊在是否出兵的問題上不一致不說。既然要對華作戰,應該找一個統帥,或者叫戰爭指揮部門才對。如果按照這個理論,那侵華戰爭一開始,就應該有有對華戰爭的內閣了。可是,當時的近衛內閣卻不能決定軍隊的事務。
也就是說,近衛內閣和軍隊其實不能算是站在統一戰線上的人。這點在後來的東條內閣時期,有了最明顯的例子。
在中途島大戰後,日本海軍敢不向首相東條報告中途島海戰的損失。東條是其他途徑才知道戰役結果的。
不僅如此,現在人都認為天皇在二戰中指揮了日本作戰,那天皇也是內閣中人。雖然日本人也認為日本是天皇的國家。可在1945年日本投降的時候,美國給投降文書,卻出現了三個並列的組織,分別是天皇,政府,大本營。
也就是說,在美華人眼中,天皇和政府(也就是內閣),還有軍隊(大本營都是軍人組成),是三個互不直屬的單位。需要各自承擔戰爭責任。這點確實很奇怪,但在現實中,日本也確實在發生這種奇怪的事情。
就說東條不知道中途島戰敗的訊息情況是如何吧。日本在戰爭中設定的大本營是不許內閣大臣加入的,也就是說,如果日本軍人加入了內閣。那很可能就不能在參與大本營事務了(也就是指揮軍隊作戰)。而軍隊在看內閣不滿的情況下,自然可以形成倒內閣勢力,將大臣弄下臺。但是,內閣大臣到了後來,卻還是看軍隊方面臉色的,就比如內閣的陸軍大臣來說,在七七事變後,陸軍大臣的人選,相信許多知道抗戰歷史的人,都會覺得熟悉;杉山元,板垣徵四郎,畑俊六,東條英機(兩任陸軍大臣),杉山元,阿南惟幾。這些人的上臺都是由陸軍決定的。
可是,偏偏陸軍看好的這些人組成的內閣,反而會成為內閣倒臺的原因,比如畑俊六是被陸軍轟下臺的,如果陸軍方面不派出合適的人選,舊內閣解散不說,新內閣什麼時候接到陸軍派來的陸軍大臣,新內閣才能組成。
不僅如此,下臺首相還可能成為現任內閣下臺的倒閣勢力的存在,就比如近衛內閣的那個近衛文麿他後來投入到倒東條聯盟中去了。
因此,就筆者來說,內閣和日本二戰的關係,還是不好確定的。
回覆列表
二戰前,特別是所謂大正民主時代,日本內閣理論上還控制國家政權,天皇則透過近支親王與親貴大臣的隱晦代言來影響決策。
伴隨1929年的美股危機,世界經濟普遍遭受重創,日本也一樣。所以這才有九一八事變的爆發,顯然,日本陸軍的冒險行動帶來了豐厚的收益,軍部透過陸海軍大臣在內閣的發言權當然是越發強大。此後,日本軍隊內部的統制派與皇道派的競爭越發強烈。皇道派認為,天皇被財閥和無恥政客包圍,造成國家財富被一小撮人掌握。因此1936年爆發了二二六兵變。雖天皇定性為叛逆而被鎮壓,皇道派被清洗,但軍部對內閣的影響力反而擴大了,只要陸軍海軍不滿意內閣就會讓陸海軍大臣辭職而且不推薦新的人選,內閣因此只能辭職。而新內閣就必須對軍部做出讓步。
所以,二二六兵變後的日本內閣實際已成為軍部的傀儡。即便東條英機這樣的前任關東軍大將當了首相,軍部依舊不放在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