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22812813963
-
2 # 使用者7146164132225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後體”。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就是說,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後體”。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就是說,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
父親給兒子磕頭――豈有此禮(理),胖子觸電――肉麻,仙人 放屁――不同凡響……文章中加點兒歇後語,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那麼歇後語是怎麼來的呢?歇後語起源於唐詩的一種“歇後體”,為唐人鄭綮所創。《舊唐 書。鄭綮列傳》載有這樣一則趣聞:鄭綮善寫詩,詩裡總帶“刺”,詩 的樣式也有些怪,當時被人們稱為“鄭五歇後體”。
這種本來登不 得大雅之堂的怪詩體竟不脛而走,廣為流傳,以至連唐昭宗也經常聽到下人的吟誦。這些詩有很多是諷刺時弊的,但唐昭宗非但不 怪,反而覺得詩中大有“蘊蓄”,親筆批“鄭綮可禮部侍郎平章事”。 後來,鄭綮真的當了宰相。不過,他當了官以後就寡言少語,更不寫什麼帶刺歇後詩了,但歇後體卻從此流傳開來。
現代流傳的歇後語大都分為兩部分,前面是引言,真實的寓意 在後面。有一種說法認為,當時針砭時弊比較隱晦,後半句常常省了,也就是“歇”了。現代流行的歇後語主要以俏皮話為主,而不是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