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諸葛亮到底是什麼樣的,估計只有穿越回去的人才能看到吧
易中天先生曾經說過,歷史是分為三種形象的,正史記載,野史傳說,小說演義。
現在我們說諸葛亮的真實才能,最靠譜的記載,可能就是正史裡面的記載了,畢竟我沒穿越回去,一睹那時候,那些人的風采。
《三國志》這樣寫道“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些就是諸葛亮未遇劉備之前的生平記載。
之後的事情大家或多或少知道了,就是劉備劉玄德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做《隆中對》,《隆中對》對劉備來說可能是一次真正的在軍事政治層面的深入的謀劃,之後的事情發展,也證明了諸葛亮的戰略思維和眼光的正確性,有人認為諸葛亮是抄襲的魯肅前期為孫吳的軍事謀劃,但是這個東西,現在方舟子還說韓寒抄襲呢。
但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最被誇大的一點吧,還有就是劉備託孤之後,也並不是諸葛亮自己在扛著蜀漢走。
諸葛亮出山之後的十多年裡其實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個部隊,而是在現在的湖南衡陽一帶任職,他的職位相當於今天的“糧食局長”和“稅務局長”,只是內政方面,並沒有軍事方面的建樹。
在曹操揮師南下的時候,劉備才第一次在軍事戰爭之中第一次用上諸葛亮,諸葛亮去遊說東吳,聯吳抗曹,在此期間諸葛亮和周瑜周公瑾也沒有什麼大的矛盾,各為其主嘛,反而惺惺相惜,周瑜這個人在正史裡面記載也是肚量很大的一個人,陳壽所著《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是這樣說周瑜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譯成文言,即是說周瑜胸懷開闊氣度恢宏,且大體上能得人心。這與《三國演義》的說法完全相悖,所以說之後的“草船借箭”,“借東風”之說,純屬虛構。
曹操赤壁之戰兵敗之後,劉備佔據荊州,這才拜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讓其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意思還是主管後勤和內政。
建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211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劉備,讓劉備去攻打張魯,這時候諸葛亮才開始自己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攻克成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只有這幾字記錄“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這句話說的是:諸葛亮和張飛,趙雲等人率軍逆流而上,分別平定沿途的各郡各縣,和劉備共同包圍了成都.成都平定以後,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代理左將軍府的事情.劉備到外面去的時候,經常由諸葛亮鎮守成都,糧食充足,軍隊眾多。由此可見諸葛亮當時已經作為蜀漢政權的內政總管了,而且內政處理的非常漂亮。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在關羽北征的半年裡,荊州一直空虛。諸葛一生謹慎,關羽兵出荊州半年之久,他並未增添一兵一卒,即使關羽捷報頻傳,荊襄卻始終不全。難道說諸葛亮不知道荊襄的重要?還是他認為孫劉兩家幾十年來對荊州的爭奪,孫吳突然放棄窺探荊襄之心?諸葛亮心裡明白的很。當時西蜀兵多將廣,諸葛亮不發兵將相助關羽,便與他的盡忠,他的謹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
兩年後,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諸葛亮擁劉備為帝,劉備建立了西蜀王朝,諸葛亮領丞相尚書事,自此三國鼎立形式已定。
章武二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退守永安,次年,劉備病危,自感時日無多,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中有句話特別有意思,“若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就厲害了,劉備到底是什麼意思,有很多說法,有說是李嚴那邊有動靜,你就幹掉他自己來,有人說是指劉禪不行,你就自己幹吧,其實我感覺最正確的原因還是當時蜀漢只有益州一州,風雨飄搖,劉備還是為了穩定他死之後蜀漢內部所產生的動盪,而“若其不才,君可自取”也不是真的讓諸葛亮自上,而是為了給諸葛亮一個絕對凌駕於其他臣子的這麼一個獨一無二的地位。
之後就是諸葛亮繼承劉備遺志,開始匡扶漢室的偉大征程了,然而,攘外必先安,要想打曹魏,就要先把自己後院的火止住,於是就有了“七擒孟獲”的故事。對敵人七擒七縱,以諸葛亮事事小心謹慎的性格,他決計不會有這麼大的軍事冒險行為。一切史料記載上也沒有出現過“孟獲”這個名字。在《三國志》裡,對於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七擒孟獲這個故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後,有沒有,也是無從考察的了。南方平定之後,《三國志》中這麼記載“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這個時候,諸葛亮正式北上伐魏,寫下了語文課文《出師表》。《三國志》中明確記載了這一歷史事件。
歷史上只記載了諸葛亮五出祁山,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終,馬謖無能,劉備曾囑咐不能委於重用,諸葛亮還是重用了馬謖。第二次諸葛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此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糧盡而還。第三次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也就是在這次伐魏,諸葛亮漸漸疏遠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第四次諸葛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木牛流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時,諸葛亮所發明的。“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這是《三國志》裡記載的第五次伐魏。司馬義計不如諸葛,謀卻勝於諸葛。堅守不戰,最終熬死諸葛亮。諸葛亮五十四歲撒手人寰,空留下五丈原一夜秋風。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成敗暫且不論,他的執著追求,他的忠心耿耿卻一直被後人所景仰,所以之後羅貫中會把他塑造成一個人們心中完美的臣子。
歷史上的諸葛亮到底是什麼樣的,估計只有穿越回去的人才能看到吧
易中天先生曾經說過,歷史是分為三種形象的,正史記載,野史傳說,小說演義。
現在我們說諸葛亮的真實才能,最靠譜的記載,可能就是正史裡面的記載了,畢竟我沒穿越回去,一睹那時候,那些人的風采。
《三國志》這樣寫道“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些就是諸葛亮未遇劉備之前的生平記載。
之後的事情大家或多或少知道了,就是劉備劉玄德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做《隆中對》,《隆中對》對劉備來說可能是一次真正的在軍事政治層面的深入的謀劃,之後的事情發展,也證明了諸葛亮的戰略思維和眼光的正確性,有人認為諸葛亮是抄襲的魯肅前期為孫吳的軍事謀劃,但是這個東西,現在方舟子還說韓寒抄襲呢。
但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最被誇大的一點吧,還有就是劉備託孤之後,也並不是諸葛亮自己在扛著蜀漢走。
諸葛亮出山之後的十多年裡其實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個部隊,而是在現在的湖南衡陽一帶任職,他的職位相當於今天的“糧食局長”和“稅務局長”,只是內政方面,並沒有軍事方面的建樹。
在曹操揮師南下的時候,劉備才第一次在軍事戰爭之中第一次用上諸葛亮,諸葛亮去遊說東吳,聯吳抗曹,在此期間諸葛亮和周瑜周公瑾也沒有什麼大的矛盾,各為其主嘛,反而惺惺相惜,周瑜這個人在正史裡面記載也是肚量很大的一個人,陳壽所著《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是這樣說周瑜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譯成文言,即是說周瑜胸懷開闊氣度恢宏,且大體上能得人心。這與《三國演義》的說法完全相悖,所以說之後的“草船借箭”,“借東風”之說,純屬虛構。
曹操赤壁之戰兵敗之後,劉備佔據荊州,這才拜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讓其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意思還是主管後勤和內政。
建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211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劉備,讓劉備去攻打張魯,這時候諸葛亮才開始自己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攻克成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只有這幾字記錄“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這句話說的是:諸葛亮和張飛,趙雲等人率軍逆流而上,分別平定沿途的各郡各縣,和劉備共同包圍了成都.成都平定以後,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代理左將軍府的事情.劉備到外面去的時候,經常由諸葛亮鎮守成都,糧食充足,軍隊眾多。由此可見諸葛亮當時已經作為蜀漢政權的內政總管了,而且內政處理的非常漂亮。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在關羽北征的半年裡,荊州一直空虛。諸葛一生謹慎,關羽兵出荊州半年之久,他並未增添一兵一卒,即使關羽捷報頻傳,荊襄卻始終不全。難道說諸葛亮不知道荊襄的重要?還是他認為孫劉兩家幾十年來對荊州的爭奪,孫吳突然放棄窺探荊襄之心?諸葛亮心裡明白的很。當時西蜀兵多將廣,諸葛亮不發兵將相助關羽,便與他的盡忠,他的謹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
兩年後,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諸葛亮擁劉備為帝,劉備建立了西蜀王朝,諸葛亮領丞相尚書事,自此三國鼎立形式已定。
章武二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退守永安,次年,劉備病危,自感時日無多,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中有句話特別有意思,“若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就厲害了,劉備到底是什麼意思,有很多說法,有說是李嚴那邊有動靜,你就幹掉他自己來,有人說是指劉禪不行,你就自己幹吧,其實我感覺最正確的原因還是當時蜀漢只有益州一州,風雨飄搖,劉備還是為了穩定他死之後蜀漢內部所產生的動盪,而“若其不才,君可自取”也不是真的讓諸葛亮自上,而是為了給諸葛亮一個絕對凌駕於其他臣子的這麼一個獨一無二的地位。
之後就是諸葛亮繼承劉備遺志,開始匡扶漢室的偉大征程了,然而,攘外必先安,要想打曹魏,就要先把自己後院的火止住,於是就有了“七擒孟獲”的故事。對敵人七擒七縱,以諸葛亮事事小心謹慎的性格,他決計不會有這麼大的軍事冒險行為。一切史料記載上也沒有出現過“孟獲”這個名字。在《三國志》裡,對於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七擒孟獲這個故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後,有沒有,也是無從考察的了。南方平定之後,《三國志》中這麼記載“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這個時候,諸葛亮正式北上伐魏,寫下了語文課文《出師表》。《三國志》中明確記載了這一歷史事件。
歷史上只記載了諸葛亮五出祁山,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終,馬謖無能,劉備曾囑咐不能委於重用,諸葛亮還是重用了馬謖。第二次諸葛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此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糧盡而還。第三次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也就是在這次伐魏,諸葛亮漸漸疏遠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第四次諸葛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木牛流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時,諸葛亮所發明的。“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這是《三國志》裡記載的第五次伐魏。司馬義計不如諸葛,謀卻勝於諸葛。堅守不戰,最終熬死諸葛亮。諸葛亮五十四歲撒手人寰,空留下五丈原一夜秋風。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成敗暫且不論,他的執著追求,他的忠心耿耿卻一直被後人所景仰,所以之後羅貫中會把他塑造成一個人們心中完美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