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聽說過智商、情商,但不知你們有沒有聽說過體商呢?體商,簡單來說就是屬於身體的智慧。
就像動物一樣,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身體的知覺也是非常敏銳的,但是隨著人類的大腦越來越進化,我們的思維變得越來越厲害,以至於現代的人們無論生活還是做事已經形成用思維來判斷而非透過身體來判斷的習性。
可是,我們身體仍然具備我們想象不到的力量及敏銳的感覺,儘管跟大部分動物相比已經退化到了讓人難以察覺的地步。
聽著很神奇是不是?
但這不是特例,《與身體對話:終結疲憊的自療啟示錄》這本書中更是提到了不少這樣的例子。《與身體對話》的作者,瑞秋·卡爾頓·艾布拉姆斯是斯坦福大學的醫學博士,是整合醫學領域的權威,她辭去了醫院的工作,開設了一家整合醫療診所,書中的例子都是她治療過的病人的真實案例。因為她致力於整合醫療,從患者的生活狀態和心理困擾著手,綜合性地給患者制定治療方案,並努力激發患者的身體智慧,讓他們盡力自我治療,最低程度地使用適當的藥物,在解決一些頑固的慢性疾病上,起到了顯著的效果,因而被當地媒體連續9年評為“傑出醫生”。
透過對醫學的研究和對治療病例的總結,瑞秋醫生告訴我們,很多時候,其實我們身體出現的狀況,並不是因為身體真的病了,而是我們遭受的境遇在透過身體提醒我們,應該採取措施改變現狀了。當我們改變了當前的狀態,也許那個病症就自然消失了。
在學習如何提高我們的身體智慧,儘可能不依靠藥物改善我們的身體狀況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體商是怎麼一回事,我們該如何測量。
《與身體對話》給出了一套測量體商的題目,讓你從測量、感覺、感受、辨別,這四個方面去給自己打分。如下圖所示,測量是指收集測量到的健康資料,包括對自己血壓、睡眠等方面的資訊掌握情況。感覺是指身體的感覺,我們能否感覺到自己餓、疼痛或者性需求,這需要我們對自己的感覺有個清晰的評價。感受是指身體的感受和直覺,有的人直覺很準,就可以在感受方面獲得高分。辨別是指能否透過一些夢境、情緒、行為等等來辨別這些內容之下的含義。
透過這樣的測試,我們就能明白,體商具體表現在這4個方面的能力上,也能瞭解自己的體商大致是在怎樣的水平。
當然,做測試為的是瞭解自己,所以切忌撒謊,一定要實事求是。如果做出來分數很低,那也沒什麼關係,因為體商就如情商、智商一樣,是可以透過學習、鍛鍊來獲得提高的。
那麼,該如何提高身體智慧呢?第一,我們要儘可能準確地收集相關身體資料,包括各種檢查結果、以及比如例假等身體情況的記錄資料;第二,我們可以透過類似冥想的方式不斷練習感覺自己的身體;第三,透過不停地感覺身體,我們從中注意有沒有感受從這些感覺中呈現出來;最後,辨別這些感受和身體的相關性,去努力區分是否是生病本身,還是因為某些經歷透過身體在對自己提出訊號。
接下來,我們就能發現,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重疾往往都是由慢性損耗逐漸累積發展起來的。
慢性損耗並不一定指慢性病,包括說不上是疾病的疲勞或是身體某部位的疼痛,以及焦慮、抑鬱等的負面情緒,只要長時間侵擾身體,都會不知不覺給身體帶來日積月累的損耗而產生器質上的病變。
獲得身體的智慧,正是要發現這樣的慢性損耗,並找出產生此類損耗的原因,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有個典型的例子可以充分說明慢性損耗的危害以及一旦發現產生慢性損耗的原因之後,可以帶來多大的改變。
有篇文章的作者講述了他個人的經歷,他在國內的時候經常扁桃體發炎發燒,幾十年來深受其擾,醫生曾多次勸他割除扁桃體,但因為種種原因他沒有割除。後來,他到了美國,在某次檢查中發現自己對某種東西過敏,從而發現了他之所以經常扁桃體發炎正是因為那是過敏的反應,自從發現這一點之後,他不再接觸過敏原,就再也沒有扁桃體發炎發燒了,因此他也十分慶幸沒有割掉扁桃體。要知道,身體的每個器官都是有它的作用的,扁桃體有抗細菌抗病毒的防禦功能,在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還是別捨棄為好。
所以,慢性損耗的產生因素有很多,有可能是你所不知道的過敏,也有可能是壓力導致,也可能是營養不良,或者是一段糟糕的關係和一份折磨你的工作。
這些都需要我們細細去感覺去感受,才能辨別。
當我們發現慢性損耗的原因之後,就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改善。《與身體對話》講述了最基本的三種解決方法:最佳化睡眠、降低壓力水平和提高營養。
這三種最基本的解決方法是如此簡單,以至於人們乍一看會覺得嗤之以鼻,誰不知道這麼做能讓身體保持健康。
可是,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一回事。為了種種原因而熬夜的大有人在,為了打拼事業而廢寢忘食,常用泡麵打發自己的人也數不勝數,明明頂受著巨大壓力卻為了某種目的硬撐的人也不在少數。
究竟是身體重要,還是他們的目的重要,有時候真的讓人分不清楚。
所以,我們才需要瑞秋醫生來提醒我們,不要等到得病了才後悔之前對身體的損耗,要知道,我們不僅可以透過這三種基本的方法來解決身體的問題,更可以在身體產生問題之前就堅持做到這三點來保持身體的健康和舒服,避免身體受到折磨。
此外,我們更可以透過運動、愛,及有目標和意義的生活,來讓我們的身心保持愉快,在身體和慾望之間達到平衡,獲得舒適的人生。
當然,還是有不少人想要這麼做,卻做不到的,比如他們會失眠,或者深受抑鬱的困擾而無法自拔,《與身體對話》也給出瞭解決困擾的具體方法和措施,甚至給出了必要的藥方,只不過,瑞秋醫生也建議這些藥方只能作為參考,最好還是要去看醫生,結合醫生的建議來用藥。
由於篇幅限制,我沒辦法一一展開,只是覺得自己有幸能看到此書,就像大道至簡一樣,讓自己的身體保持健康,其實辦法就這麼簡單,祝大家都能吃好睡好心情好!
大家一定聽說過智商、情商,但不知你們有沒有聽說過體商呢?體商,簡單來說就是屬於身體的智慧。
就像動物一樣,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身體的知覺也是非常敏銳的,但是隨著人類的大腦越來越進化,我們的思維變得越來越厲害,以至於現代的人們無論生活還是做事已經形成用思維來判斷而非透過身體來判斷的習性。
可是,我們身體仍然具備我們想象不到的力量及敏銳的感覺,儘管跟大部分動物相比已經退化到了讓人難以察覺的地步。
聽著很神奇是不是?
但這不是特例,《與身體對話:終結疲憊的自療啟示錄》這本書中更是提到了不少這樣的例子。《與身體對話》的作者,瑞秋·卡爾頓·艾布拉姆斯是斯坦福大學的醫學博士,是整合醫學領域的權威,她辭去了醫院的工作,開設了一家整合醫療診所,書中的例子都是她治療過的病人的真實案例。因為她致力於整合醫療,從患者的生活狀態和心理困擾著手,綜合性地給患者制定治療方案,並努力激發患者的身體智慧,讓他們盡力自我治療,最低程度地使用適當的藥物,在解決一些頑固的慢性疾病上,起到了顯著的效果,因而被當地媒體連續9年評為“傑出醫生”。
透過對醫學的研究和對治療病例的總結,瑞秋醫生告訴我們,很多時候,其實我們身體出現的狀況,並不是因為身體真的病了,而是我們遭受的境遇在透過身體提醒我們,應該採取措施改變現狀了。當我們改變了當前的狀態,也許那個病症就自然消失了。
在學習如何提高我們的身體智慧,儘可能不依靠藥物改善我們的身體狀況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體商是怎麼一回事,我們該如何測量。
《與身體對話》給出了一套測量體商的題目,讓你從測量、感覺、感受、辨別,這四個方面去給自己打分。如下圖所示,測量是指收集測量到的健康資料,包括對自己血壓、睡眠等方面的資訊掌握情況。感覺是指身體的感覺,我們能否感覺到自己餓、疼痛或者性需求,這需要我們對自己的感覺有個清晰的評價。感受是指身體的感受和直覺,有的人直覺很準,就可以在感受方面獲得高分。辨別是指能否透過一些夢境、情緒、行為等等來辨別這些內容之下的含義。
透過這樣的測試,我們就能明白,體商具體表現在這4個方面的能力上,也能瞭解自己的體商大致是在怎樣的水平。
當然,做測試為的是瞭解自己,所以切忌撒謊,一定要實事求是。如果做出來分數很低,那也沒什麼關係,因為體商就如情商、智商一樣,是可以透過學習、鍛鍊來獲得提高的。
那麼,該如何提高身體智慧呢?第一,我們要儘可能準確地收集相關身體資料,包括各種檢查結果、以及比如例假等身體情況的記錄資料;第二,我們可以透過類似冥想的方式不斷練習感覺自己的身體;第三,透過不停地感覺身體,我們從中注意有沒有感受從這些感覺中呈現出來;最後,辨別這些感受和身體的相關性,去努力區分是否是生病本身,還是因為某些經歷透過身體在對自己提出訊號。
接下來,我們就能發現,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重疾往往都是由慢性損耗逐漸累積發展起來的。
慢性損耗並不一定指慢性病,包括說不上是疾病的疲勞或是身體某部位的疼痛,以及焦慮、抑鬱等的負面情緒,只要長時間侵擾身體,都會不知不覺給身體帶來日積月累的損耗而產生器質上的病變。
獲得身體的智慧,正是要發現這樣的慢性損耗,並找出產生此類損耗的原因,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有個典型的例子可以充分說明慢性損耗的危害以及一旦發現產生慢性損耗的原因之後,可以帶來多大的改變。
有篇文章的作者講述了他個人的經歷,他在國內的時候經常扁桃體發炎發燒,幾十年來深受其擾,醫生曾多次勸他割除扁桃體,但因為種種原因他沒有割除。後來,他到了美國,在某次檢查中發現自己對某種東西過敏,從而發現了他之所以經常扁桃體發炎正是因為那是過敏的反應,自從發現這一點之後,他不再接觸過敏原,就再也沒有扁桃體發炎發燒了,因此他也十分慶幸沒有割掉扁桃體。要知道,身體的每個器官都是有它的作用的,扁桃體有抗細菌抗病毒的防禦功能,在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還是別捨棄為好。
所以,慢性損耗的產生因素有很多,有可能是你所不知道的過敏,也有可能是壓力導致,也可能是營養不良,或者是一段糟糕的關係和一份折磨你的工作。
這些都需要我們細細去感覺去感受,才能辨別。
當我們發現慢性損耗的原因之後,就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改善。《與身體對話》講述了最基本的三種解決方法:最佳化睡眠、降低壓力水平和提高營養。
這三種最基本的解決方法是如此簡單,以至於人們乍一看會覺得嗤之以鼻,誰不知道這麼做能讓身體保持健康。
可是,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一回事。為了種種原因而熬夜的大有人在,為了打拼事業而廢寢忘食,常用泡麵打發自己的人也數不勝數,明明頂受著巨大壓力卻為了某種目的硬撐的人也不在少數。
究竟是身體重要,還是他們的目的重要,有時候真的讓人分不清楚。
所以,我們才需要瑞秋醫生來提醒我們,不要等到得病了才後悔之前對身體的損耗,要知道,我們不僅可以透過這三種基本的方法來解決身體的問題,更可以在身體產生問題之前就堅持做到這三點來保持身體的健康和舒服,避免身體受到折磨。
此外,我們更可以透過運動、愛,及有目標和意義的生活,來讓我們的身心保持愉快,在身體和慾望之間達到平衡,獲得舒適的人生。
當然,還是有不少人想要這麼做,卻做不到的,比如他們會失眠,或者深受抑鬱的困擾而無法自拔,《與身體對話》也給出瞭解決困擾的具體方法和措施,甚至給出了必要的藥方,只不過,瑞秋醫生也建議這些藥方只能作為參考,最好還是要去看醫生,結合醫生的建議來用藥。
由於篇幅限制,我沒辦法一一展開,只是覺得自己有幸能看到此書,就像大道至簡一樣,讓自己的身體保持健康,其實辦法就這麼簡單,祝大家都能吃好睡好心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