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幾千年來,管理者都會遇到一個問題,是“任人唯親”還是“任人唯賢”,

    最後他們發現,兩者並用,不用賢者,國家就治理不好,不用親者,賢者的權力就不受制約,這裡賢者指的是能力強的人,而不是聖人,即使聖人也有私心。

    就如世宗嘉靖皇帝所說,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灌溉萬畝良田,黃河也灌溉萬畝良田,不能因為長江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因為黃河水濁而偏廢,黃河氾濫需要治理,長江氾濫也需要治理。

    唐朝軍隊戰鬥力是很厲害,但是,唐朝的武將從唐玄宗開始,就沒幾個聽話的,李光弼、僕固懷恩這樣的名將,也不聽調遣了,

    安史之亂後,兵變頻發,因為伙食不好,勤王的軍隊都能造反,皇帝能信任武將嗎?

    而太監是皇帝的家人,是他的身邊人,秘書,皇帝不信任秘書,能信任誰呢?

    太監離開了皇帝,馬上什麼都不是了,所以,他們為了自己的權力,必須擁護皇帝,而一旦皇帝覺得太監有危險了,除掉他們就像拔根毛一樣簡單。

    唐德宗上位後,覺得太監勢力太大了,又擁有神策軍的指揮權,於是撤銷太監的神策軍指揮權,讓武將帶兵。

    “涇源兵變”發生時,德宗皇帝招神策軍,竟然沒有一個人到的,只有一群太監跟著他,沒有辦法,德宗有出逃陝州,從此以後,太監又開始帶兵了。

    自魚朝恩死,宦人不復典兵,帝以禁衛盡委白志貞,志貞多納富人金補軍,止收其庸而身不在軍。及涇師亂,帝召近衛,無一人至者,惟文場等率宦官及親王左右從。至奉天,帝逐志貞,並左右軍付文場主之。興元初,詔監神策左廂兵馬,以王希遷監右,而馬有麟為左神策軍大將軍,軍額由此始。

    武將是什麼?武將小名叫爪牙,只負責撕咬,不負責思考,皇帝讓你幹嘛就幹嘛,找理由拒絕出兵,那就是造反的前兆。

    武將是皇帝手裡的刀,有一天皇帝發現刀子會動,你是皇帝你怕不怕?

    皇帝控制武將就靠兩點,一是控制武將的後勤補給,這一點武將基本可以自給自足,

    另一個就是手下將領的人事權,節度使這點都有了,如果不派遣監軍,這隻軍隊武將就是一個人說了算了,成了軍閥化軍隊。

    這個也是制衡的一種,因為小組的成員是上級任命的,而不是組長任命的,這樣,小組成員的利益跟組長不可能捆綁在一起,起到牽制組長的作用。

    如果節度使沒有了制約,節度使造反幾乎是沒有懸念的事。

    武將權力不受限制,戰鬥力是很厲害,但是呢?造反起來危害也很大。

    太監、文官監軍,是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戰鬥力,但是,能保證武將和軍隊的忠誠度。

    兩害相權取其輕,用太監監軍,能讓皇帝有效的控制軍隊,一支不受控制的軍隊,戰鬥力再強也沒什麼暖用。

  • 2 # 伊耆角木

    宦官監軍,唐玄宗首創,為節制手握重兵的武將。安史之亂後,藩鎮將領手握重兵更不能讓皇帝放心,於是給予宦官監軍更大兵權甚至直接掌軍,宦官不懂軍事,他們做監軍確實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後果,唐朝軍隊一度因為宦官監軍的錯誤指揮而慘敗。但也確實缺少一種行之有效的替代方式,所以這種制度一直延續了下去。

    監軍,古已有之,說好聽點叫特派員,說難聽點就是監視將帥的一舉一動。基本上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角色,因為監軍往往平時不帶兵,就算以前帶過,也早就失去了對當下局勢的正確判斷力,而他們卻是最有話語權的,因為只要他們回朝一句話,黑的變白的,活的變死的,打了勝仗都是他們的功勞,輸了他們最早推卸責任給將帥,迴圈往復。但是監軍制度又一直延續著,因為皇帝總是會擔心手握重兵的將領造反,所以派出親信進駐軍隊,彙報站場情況。唐玄宗開始,監軍從一般的御史、朝臣改為基本由宦官擔任,這也是很正常的邏輯,畢竟最接近皇帝的就是那些宦官。

    但是,宦官久居深宮,怎麼懂得如何行軍打仗?第一位著名的監軍宦官邊令誠,害死了兩員名將,就導致了安祿山叛軍攻入長安。當時,安史之亂爆發,玄宗李隆基命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元帥由皇子掛名)進駐陝郡,討伐安祿山。封常清為范陽節度使在浥水阻擊叛軍。結果,由於部隊為臨時招募的市井之徒,數次交手都不能勝,封常清只好退走陝郡,並告誡高仙芝敵軍勢強,不可輕易交手,宜退守潼關。高仙芝採納建議,退守潼關不戰。結果,監軍宦官邊令誠因為擔心玄宗會怪罪自己,於是誣告高、封二人畏敵不前,圖謀不軌,最後二人被殺。加上後來接替高仙芝的哥舒翰被楊國忠陷害,逼其出戰,被擒,以致潼關失守,長安無險可守,終被叛軍攻破,玄宗南逃巴蜀。

    第二次監軍宦官(其實都不算監軍了,基本屬於統帥)闖禍是肅宗乾元元年的鄴城之戰,當時,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刺殺安祿山,不能服眾,一再戰敗。唐朝調集郭子儀、李光弼、王思禮、魯靈等九大節度使共計六十萬大軍攻打安慶緒大本營鄴城,準備一舉平定叛亂。但是肅宗不敢信任任何一個將領,怕一旦手握重兵,難保不成為另一個安祿山。於是設立了一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的職務,實際就是主帥,由宦官魚朝恩擔任。魚朝恩不僅缺乏指揮軍隊的能力,更是對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領的功勞頗有妒忌。結果不聽李光弼的建議,又排擠郭子儀,最後面對史思明的援軍,指揮失當,突遭一陣狂風,各路節度使的軍隊在逃奔中互相沖撞,六十萬大軍星流雲散,是肅宗登基後李唐王朝遭遇的最嚴重打擊,也葬送了一舉平定叛亂的機會。但是事後,魚朝恩卻將責任完全退給郭子儀,稱他率眾逃跑才有鄴城之敗。結果郭子儀被免職奪權,魚朝恩依然榮寵。

    此後,隨著李輔國等權宦崛起,監軍宦官一直延續,並且一再誤事,但是依然無法更改。一來是藩鎮割據,隨時叛亂,皇帝實在無法信任武將,二來宦官勢力太大(他們掌握了禁軍兵權,甚至廢立皇帝如兒戲)。

    當然,唐朝皇帝也並非一直沒有反思。比如唐憲宗即位之初,曾聽取宰相杜黃裳的意見,在平定夏綏、西川、鎮海三鎮節不服朝廷號令的戰爭中不用監軍宦官,大獲全勝,一時振奮人心。但是後期卻因為大臣們與自己意見不合,寵幸宦官吐突承璀,將兵權交付於他,造成了更大的慘敗。而後來許多皇帝都被宦官殺死,更不要說兵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慧養老,離您的生活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