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芽NewSeed
-
2 # 蝸行於文藝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血脈,源遠流長,發揚光大,絕不會被替代!書法反映的是人對自身的思考,對文字的敬畏,機器只是機械的模仿
機器只能是智慧,它沒有想象力、創造力,沒有智慧。機器能夠畫出如真人般的影象,卻不能如梵高、莫奈畫出寓意豐富、想象力超凡的藝術。機器能夠按照人擬定的指令,一步步完成相應的任務,卻無法運用創造力、呼叫知識、資訊來理解一件書法作品中所蘊含的感情,它讀不出顏真卿《祭侄文稿》他書寫過程中感情的跌宕起伏的變化,它讀不出娟秀小楷《心經》為何書寫者要淨手靜心?書法,不但是我手寫我書,更是在書法中完成對歷史的記載和和人精神的昇華。即使機器人能書寫,卻也是沒有任何感情的單純的描摹。
馬雲在首屆世界智慧大會上的主題演講說,我們專注教知識、教文化的同時,還要多關注價值觀上面,培育孩子的創造力、創新力、想象力、好奇心。如果我們孩子們喪失了創新力、創造力、好奇心,人類一定會輸給機器。最怕的不是機器學人,而是人都開始學機器。進而他建議,孩子應該多花點時間在琴棋書畫上面。因為音樂是產生智慧的源泉,下棋讓孩子懂得格局、佈局、舍和得,詩歌讓孩子懂得執著堅持,畫培養想象力。
各中小學都已經開設有書法進校園活動,在大學也開設有書法專業課,,所以書法是以中國五千年的厚重文化為根基,只會煥發新的活力和生命! -
3 # 大相無形
哇咔咔咔咔!這個問題不置喙幾句豈不有負當年?
話說當年long long ago,在大三時有一天突發奇想,科技發達到一定程度時,像王羲之、張旭……這些先古大師的作品會不會被計算機模擬出來?為此還曾與老師同學辯論過。
當時我堅持認為,若將那些書法大師所有作品收整合資料庫,將偏旁部首和橫、豎、撇、捺這些基本筆法拆解成筆畫,再設定好中鋒、側鋒等筆鋒與紙張的夾角引數、設定好幾中不同的行進速度,如此,計算機將極有可能以大師風格模擬出全新作品。
後來才曉得這並不易實現,先不論這涉及到的數學模糊理論,單那個還是8M記憶體即為386高配的年代,我那簡直就是種妄想症。直到近年阿爾法挑戰人類智商的新聞頻頻出現,我才知道當年自己那想法現在有個更貼切的名字叫人工智慧、也叫AI,我所設想的資料庫現在叫資料庫。
正是基於當前AI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突飛猛進,我忽然覺得當年的妄想似乎越來越變的可行!只是不知當下是否有公司願意將資金與技術聚焦於書法藝術領域,也不知咱也不懂的那神秘莫測的所謂的演算法到底涉及何種成本。但,可以肯定的是,將來終有一天,在那些科技巨頭們完成了各種事關國計和商業高階佔領之後,會用AI技術“創作”、或再現書法大師們當時書寫的過程。
這種技術一旦投入藝術領域,對於書法教育、學習和藝術傳承可謂意義非凡!至少人們可以直觀感受那些傳世精品的書寫過程,從這一點說,AI對於書法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反而會促進或刺激書法的發展和熱度。儘管當前人工智慧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從事物發展規律看,仍是初級階段,完成從模擬到深度創作仍需要漫長一個過程,但誰敢說若干年後不能實現呢?但實現不代表就可以取代!這是毋庸置疑的!儘管人類早已進入鍵盤時代、用筆去書寫的機會越來越少,但數字技術愈是發達、人們渴望傳統的迴歸就愈是強烈!這是事物發展基本規律,類似“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一樣。
不可取代的另一個原因,畢竟AI是基於機器執行,而機器是沒有情緒和心理感受的,這正是書法創作中差別最大的本質之一!這也正是王羲之後來幾次重寫《蘭亭序》均不成的主要原因,心理感受和情緒調動完全不同了!因此《蘭亭序》只能有一件。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回覆列表
藝術的神壇在哪兒,沒人說得清楚,但每次由技術引領的藝術的普及,都被稱之為“將藝術拉下神壇”。如今,藝術這塊公認的人類“自留地”,也正遭到來自AI的挑戰。
高曉松曾發微博感嘆:“等有一天,機器做出了所有的音樂和詩歌,我們的路也會走完。”小冰這本詩集的出版,似乎意味著這一天來得比想象快。
AI作曲,谷歌、索尼等科技公司早有嘗試,釋出單曲已司空見慣;AI畫畫,倫敦藝術家Memo Akten 和谷歌人工智慧共同完成的一組GCHQ(英國通訊總部的縮寫)畫作拍出了8000 美元的高價……
然而,當前的人工智慧真正能取代藝術家等創意型工作,還言之尚早。至少,不是誰都能從似曾相識的電音片段和引發密集恐懼症的“眼睛”畫作中看出美感。
然而,藝術與AI的未來依然充滿懸念:
懸念1:藝術的唯一性消解
人的創造力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創作是自我而唯一的。而人工智慧將把這些“唯一”的靈感,變成普世性的東西。藝術創作更多是依靠個人之力,而AI本身便是個集體智慧的呈現。一旦AI與藝術結合,勢必會造成如前文所述“拉下神壇”的現象。如何避免藝術不再“藝術”,或許只有依靠未來科技才能給出答案。
懸念2:藝術品價值的重新定義
基於藝術的唯一性,長久以來收藏體系是圍繞藝術家個人IP建立的。當AI可以批次生產出一系列略有不同的作品時,藝術的收藏序列可能會瓦解。付志勇表示,在藝術品投資領域,這正是一個熱議的話題。
懸念3:作品的藝術性如何詮釋
在藝術家個體創作中,創作背景、創作的心路歷程等,是藝術作品完整性中不可或缺的故事。然而當人與AI共同創作,我們無法以人類視角去解讀AI的創作故事,也不應該這麼做,既然同為作者,任何一方都沒有代替另一方表達觀點的權利。
“科學和藝術總是在山頂相遇。”英諾天使基金李竹說:“最頂級的事都跟這兩個東西有關。”或許人類可以與AI共同站上藝術的“神壇”,我們將有兩種不同語境下的藝術欣賞與交流。這樣的顛覆性未來,才是真正AI藝術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