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對於二戰始作俑國——德國來說,是一場決定未來命運的關鍵一年。在東線,蘇聯的酷寒又一次將德軍主力阻滯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在南方,盟軍開始登陸非洲大陸,隆美爾正帶著7萬非洲軍團進行著一場3200公里的大撤退。
儘管是撤退,但還是讓我們領略到一位優秀戰術家的指揮水平。在對手的圍追堵截中,在沒有制空權,物資缺乏的情況下,隆美爾衝破層層阻力,違抗死守命令,將2萬多德軍精銳幾乎沒有損失的撤回突尼西亞,令人唏噓不已。
在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看來,這就是敗退,是無法原諒的。就在隆美爾剛剛撤退到突尼西亞時,他的總司令職務被撤銷,原非洲軍團也被整組為義大利第1集團軍。按照他的身體狀況應該回國治療,可他為什麼不立刻離開非洲呢?
首先,當初義大利人在非洲“偷雞不成蝕把米”,眼看埃及沒有攻佔,還差點被趕出非洲,20萬的部隊損失了一大半,只得求助與實力強大的德國。希特勒考慮到地中海地區的重要性,又可以在墨索里尼面前拿捏一把,於是爽快決定出兵增援。
隆美爾到了非洲不負眾望,很快扭轉了局面。但是,好景不長,僅過兩年就從埃及城邊被趕了回來,非洲軍團被整組,歸義大利人指揮。此時,如果讓隆美爾回國,就意味著德國也沒有能力控制非洲,希特勒的臉面將徹底丟盡,成為義大利人的笑柄。
其次,動搖軍心。非洲軍團經過兩年的征戰,打出了驕人的戰績,在軸心國的知名度很高。作為指揮官的隆美爾,更是家喻戶曉的戰將,如今節節敗退,謠言四起,國內都在擔心非洲的戰局,他一旦回國就預示著向國民宣佈,德國在非洲已失敗。
同時,隆美爾在非洲德軍官兵的威信很高。畢竟他們在一起吃、一起住,呆在同一個戰壕裡達兩年之久,感情很深厚。撤銷職務、整組部隊都無所謂,但讓他們的指揮官就這樣回國,無疑等同於帶著羞辱回國,他們不答應。
最為重要的是,隆美爾在獲得元帥軍銜不到半年,就被打的撤退3000多公里。這樣的變化太快,希特勒一時反應不過來,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他,更何況蘇聯戰場也是焦頭爛額,無暇顧及隆美爾的去留。
當然,隆美爾繼續留在非洲,除了能夠穩定非洲德意聯軍的軍心,維持軸心國之間的團結,還意味著德國依然在非洲佔有主導權,並依靠隆美爾的威名牽制非洲戰場上的盟軍。這是讓他繼續留任非洲的根本原因。
希特勒靠著衝鋒隊起家,在當上總理後,為了拉攏國防軍中的容克貴族,不得不解散衝鋒隊。也就是說,希特勒沒有了自己的勢力,他需要招募一些忠於自己的人,而隆美爾就是最好的人選,他不是容克貴族,在軍隊中沒有“後臺”。
於是,隆美爾緊緊跟隨希特勒的腳步,成為他最得力的戰將,官階更是提攜的很快,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就從上校成為顯赫一時的元帥。這讓他很快就被國防軍的將領們邊緣化了,成為他們羨慕、嫉妒、恨,甚至是攻擊的目標。
自從他去了非洲,雖然陸軍總部對他經常是冷嘲熱諷、設定障礙,但他都能繞開他們,直接爭取希特勒的支援,才有了在非洲的輝煌。如今敗退下來,不僅要頂著被陸軍總部責罵的壓力,還要忍受被他們笑話的羞辱。
最讓他接受不了的是,雖然被撤職,但接替他的居然是義大利人,這讓他感到很氣憤。先前都是德軍帶領意軍打仗,現在要受義大利人的領導,讓徒弟管著師父,這樣的屈辱,不要說隆美爾不願意,就是他的部下也抱怨四起。
在隆美爾看來,阿拉曼戰役分明是由於後勤保障不力導致的失敗,而且他將部隊千辛萬苦地撤往安全地帶,完全是戰術性撤退,並不是他指揮上的錯誤。撤到突尼西亞是為了獲得更多裝備和休整,一旦準備妥當,他還是要打回去的。
現如今,雖然被撤職,但他依然是德軍的指揮官,並沒有讓他立刻回國,無形中,這就給他留出了一個再次表現的機會。就算是要回國治病,也要透過一場勝利,讓那些嘲諷他的人閉嘴,給一路追趕的盟軍一次有力的回擊。
按照隆美爾的戰略部署,他要先向從西邊衝過來的美軍發起攻擊,打退這一路對手後,轉而進攻從東邊夾擊的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他要剎一剎對手的威風,向所有人表明,即使是撤退了3200公里,但德軍的實力和戰鬥力依然強悍。
自盟軍“火炬行動”展開以來,美軍可以說是比較輕鬆地登陸非洲,在強大軍事裝備的掩護下,與其說是進攻突尼西亞,倒不如說是一場長距離的奔襲演習。尤其是美軍第2軍,並沒有太多的作戰經驗,對即將到來的危險全然不知。
1943年2月14日,隆美爾的裝甲軍團在美軍立足未穩的情況下,突然發起攻擊。早就被“中傷”憋壞的德軍官兵,誓要透過這場反擊,證明自己的實力。於是,攻擊的速度異常的快,從沒有見過這種陣仗的美軍,紛紛掉過頭就跑。
隆美爾也親自上陣,在前線跑前跑後,敦促部隊向前推進,拔掉了至卡塞林沿途的所有美軍據點。最終,在卡塞林山口雙方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廝殺,美軍遭受極為嚴重的損失,尤其是第2軍3000多人傷亡,4000人成為俘虜,徹底喪失了戰鬥力。
雖然這場戰役因為義大利人的不配合,沒有完全達到隆美爾的預期,但確實讓參戰不久的美軍嚐到了苦頭。當然,先前懷疑他、笑話他的人,此時都在慶祝這場勝利。但隆美爾知道,這是他回國的最好機會。
一是,他確實病得很重,醫生建議他需要6個月的調養;
二是,這次回國,雖談不上是功成名就、衣錦還鄉,但已經很好的說明了,他不是一個“失敗者”。
重要的是,他本想借著有利條件繼續擴大戰果,但向德軍總部提出的物資清單被安排的遙遙無期時,他心灰意冷的要求回國。因為,他再一次看到了將來的失敗。其實,大勢所趨,隆美爾留在非洲已沒有什麼大作為了。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
1942年,對於二戰始作俑國——德國來說,是一場決定未來命運的關鍵一年。在東線,蘇聯的酷寒又一次將德軍主力阻滯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在南方,盟軍開始登陸非洲大陸,隆美爾正帶著7萬非洲軍團進行著一場3200公里的大撤退。
儘管是撤退,但還是讓我們領略到一位優秀戰術家的指揮水平。在對手的圍追堵截中,在沒有制空權,物資缺乏的情況下,隆美爾衝破層層阻力,違抗死守命令,將2萬多德軍精銳幾乎沒有損失的撤回突尼西亞,令人唏噓不已。
在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看來,這就是敗退,是無法原諒的。就在隆美爾剛剛撤退到突尼西亞時,他的總司令職務被撤銷,原非洲軍團也被整組為義大利第1集團軍。按照他的身體狀況應該回國治療,可他為什麼不立刻離開非洲呢?
對整個戰局的影響不好。首先,當初義大利人在非洲“偷雞不成蝕把米”,眼看埃及沒有攻佔,還差點被趕出非洲,20萬的部隊損失了一大半,只得求助與實力強大的德國。希特勒考慮到地中海地區的重要性,又可以在墨索里尼面前拿捏一把,於是爽快決定出兵增援。
隆美爾到了非洲不負眾望,很快扭轉了局面。但是,好景不長,僅過兩年就從埃及城邊被趕了回來,非洲軍團被整組,歸義大利人指揮。此時,如果讓隆美爾回國,就意味著德國也沒有能力控制非洲,希特勒的臉面將徹底丟盡,成為義大利人的笑柄。
其次,動搖軍心。非洲軍團經過兩年的征戰,打出了驕人的戰績,在軸心國的知名度很高。作為指揮官的隆美爾,更是家喻戶曉的戰將,如今節節敗退,謠言四起,國內都在擔心非洲的戰局,他一旦回國就預示著向國民宣佈,德國在非洲已失敗。
同時,隆美爾在非洲德軍官兵的威信很高。畢竟他們在一起吃、一起住,呆在同一個戰壕裡達兩年之久,感情很深厚。撤銷職務、整組部隊都無所謂,但讓他們的指揮官就這樣回國,無疑等同於帶著羞辱回國,他們不答應。
最為重要的是,隆美爾在獲得元帥軍銜不到半年,就被打的撤退3000多公里。這樣的變化太快,希特勒一時反應不過來,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他,更何況蘇聯戰場也是焦頭爛額,無暇顧及隆美爾的去留。
當然,隆美爾繼續留在非洲,除了能夠穩定非洲德意聯軍的軍心,維持軸心國之間的團結,還意味著德國依然在非洲佔有主導權,並依靠隆美爾的威名牽制非洲戰場上的盟軍。這是讓他繼續留任非洲的根本原因。
隆美爾也不願就這樣走了。希特勒靠著衝鋒隊起家,在當上總理後,為了拉攏國防軍中的容克貴族,不得不解散衝鋒隊。也就是說,希特勒沒有了自己的勢力,他需要招募一些忠於自己的人,而隆美爾就是最好的人選,他不是容克貴族,在軍隊中沒有“後臺”。
於是,隆美爾緊緊跟隨希特勒的腳步,成為他最得力的戰將,官階更是提攜的很快,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就從上校成為顯赫一時的元帥。這讓他很快就被國防軍的將領們邊緣化了,成為他們羨慕、嫉妒、恨,甚至是攻擊的目標。
自從他去了非洲,雖然陸軍總部對他經常是冷嘲熱諷、設定障礙,但他都能繞開他們,直接爭取希特勒的支援,才有了在非洲的輝煌。如今敗退下來,不僅要頂著被陸軍總部責罵的壓力,還要忍受被他們笑話的羞辱。
最讓他接受不了的是,雖然被撤職,但接替他的居然是義大利人,這讓他感到很氣憤。先前都是德軍帶領意軍打仗,現在要受義大利人的領導,讓徒弟管著師父,這樣的屈辱,不要說隆美爾不願意,就是他的部下也抱怨四起。
在隆美爾看來,阿拉曼戰役分明是由於後勤保障不力導致的失敗,而且他將部隊千辛萬苦地撤往安全地帶,完全是戰術性撤退,並不是他指揮上的錯誤。撤到突尼西亞是為了獲得更多裝備和休整,一旦準備妥當,他還是要打回去的。
現如今,雖然被撤職,但他依然是德軍的指揮官,並沒有讓他立刻回國,無形中,這就給他留出了一個再次表現的機會。就算是要回國治病,也要透過一場勝利,讓那些嘲諷他的人閉嘴,給一路追趕的盟軍一次有力的回擊。
以此告訴世人,他不是因為敗退而回國的。按照隆美爾的戰略部署,他要先向從西邊衝過來的美軍發起攻擊,打退這一路對手後,轉而進攻從東邊夾擊的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他要剎一剎對手的威風,向所有人表明,即使是撤退了3200公里,但德軍的實力和戰鬥力依然強悍。
自盟軍“火炬行動”展開以來,美軍可以說是比較輕鬆地登陸非洲,在強大軍事裝備的掩護下,與其說是進攻突尼西亞,倒不如說是一場長距離的奔襲演習。尤其是美軍第2軍,並沒有太多的作戰經驗,對即將到來的危險全然不知。
1943年2月14日,隆美爾的裝甲軍團在美軍立足未穩的情況下,突然發起攻擊。早就被“中傷”憋壞的德軍官兵,誓要透過這場反擊,證明自己的實力。於是,攻擊的速度異常的快,從沒有見過這種陣仗的美軍,紛紛掉過頭就跑。
隆美爾也親自上陣,在前線跑前跑後,敦促部隊向前推進,拔掉了至卡塞林沿途的所有美軍據點。最終,在卡塞林山口雙方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廝殺,美軍遭受極為嚴重的損失,尤其是第2軍3000多人傷亡,4000人成為俘虜,徹底喪失了戰鬥力。
雖然這場戰役因為義大利人的不配合,沒有完全達到隆美爾的預期,但確實讓參戰不久的美軍嚐到了苦頭。當然,先前懷疑他、笑話他的人,此時都在慶祝這場勝利。但隆美爾知道,這是他回國的最好機會。
一是,他確實病得很重,醫生建議他需要6個月的調養;
二是,這次回國,雖談不上是功成名就、衣錦還鄉,但已經很好的說明了,他不是一個“失敗者”。
重要的是,他本想借著有利條件繼續擴大戰果,但向德軍總部提出的物資清單被安排的遙遙無期時,他心灰意冷的要求回國。因為,他再一次看到了將來的失敗。其實,大勢所趨,隆美爾留在非洲已沒有什麼大作為了。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