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浩然文史

    最近幾年,大約是從《大聖歸來》開始,我們看到很多傳統的中國神話故事又紛紛被搬上了電影、電視,有些質量上乘的還成為了一時熱點。這其中,《白蛇傳》相關的影視劇,可謂是熱點中的熱點了,從去年到現在,一共有《天乩之白蛇傳說》、《白蛇·緣起》和《新白娘子傳奇》三部。

    說到《白蛇傳》,這確實是國民級的IP了,青蛇、白蛇、斷橋、雷峰塔,幾乎是每個華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其實不只是《白蛇傳》,蛇這種動物,以及衍生出來的蛇女的形象,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人首蛇身的女媧娘娘了。所有的這些傳說,以及背後的民間信仰,共同構成了《白蛇傳》產生的意識土壤。這應該才是《白蛇傳》的真·緣起。

    一、真·白蛇緣起:原始的蛇圖騰崇拜

    任何神話故事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四大民間神話傳說的《白蛇傳》自然也是這樣。如果咱們儘可能往前追溯,白蛇傳的“真·緣起”或許可以追到遠古時代的蛇圖騰崇拜。

    女媧的形象,隱含著緣故的蛇崇拜

    圖騰崇拜想必很多朋友都聽說過。在遠古時代,先民們對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充滿好奇、恐懼與崇敬。人們相信天地間的各種動物、植物都是有著種種神奇的能力的。這其中最受先民們崇拜的能力當屬力量和生命力(生殖能力和生命長度)兩種特質,前者衍生出對各種猛獸的崇拜,後者則衍生出一些植物崇拜。而蛇,在遠古先民們看來正好同時具備了這兩種特質:蛇是兇猛的野獸,同時蛇具備強大的生殖能力,另外蛇有夏季蛻皮的習性,這在遠古先民們看來無異於重生。此外,蛇是冷血動物,在遠古樸素的陰陽觀念裡自然是屬陰的,再加上強大的生殖能力,使得蛇的形象與女性有某種天然的契合感。這應該是蛇女形象產生的某種底層邏輯。

    華安縣草仔山先秦蛇形石刻

    但同時,遠古先民對蛇的感情,又是很糾結的。蛇有很強大的能力,先民們羨慕這種能力。同時,蛇又是兇殘的猛獸,可以說是遠古時期人類最大的天敵之一,所以先民們對蛇又非常的恐懼。這份恐懼,實際上也為後世蛇和蛇女形象的變化埋下了伏筆。

    很多朋友都知道,遠古社會經歷了母系和父系兩個階段。在母系時代,女性的地位是很高的。這種地位既體現在生產生活上,自然也體現在信仰方面。所以母系時代流傳下來的很多神話中,女性的地位都是很高的。比如我們都熟悉的女媧的形象,西王母的形象,可能就是一代代口述之後,後人對母系時代的某種追憶。

    母系氏族社會

    後來到了父系時代,隨著男性社會地位的提升,自然也要提升自己在信仰上的地位。所以,父系時代的神話中,一方面男性神靈的形象開始增多,另一方面女性神靈的地位開始下降。蛇和蛇女形象的變化,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前面說過,遠古時代的人對蛇的感情是很複雜的。隨著男權時代的到來,屬陰性的蛇的信仰地位自然開始動搖,很多原有的屬性被分離出去,如力量、生命力等優點,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神話物種,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龍。而失去了神格的蛇,以及衍生出來的蛇女形象,就只剩下陰冷、兇殘等負面的形象了。

    二、吉凶不定:先秦到魏晉的蛇的形象

    當然,神話形象以及觀念的變化,往往都非常漫長。所以,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看到的蛇的形象,還是正反兩方面都有的,表現出一種“吉凶不定”的狀態。吉兆方面,比如著名的齊桓公和兩頭蛇的故事,齊桓公夢見兩頭蛇,被嚇得不輕,神巫就告訴他這是好兆頭啊,很快桓公的陳年頑疾都痊癒了。而凶兆方面,《左傳·莊公》有“內蛇與外蛇鬥於鄭南門之中,內蛇死,六年而厲公亡”的記載。

    齊桓公影視形象

    這種吉凶不定的形象,在魏晉的志怪小說裡也有反映。比如《搜神記》裡有一則“女生蛇”的故事,大概是說一個官宦人家的女人生孩子,生出一個人類孩子的同時,還帶出一條蛇,這家人就把蛇扔到了樹林裡。等這個女人去世的時候,有一條大蛇從樹林裡出來,以頭撞棺流血,非常悲痛。這裡的蛇似乎很通人性。

    同樣是《搜神記》裡,蛇傷人的故事似乎更多,大概有13種,其中李寄斬蛇的故事記載的非常詳細,大致是說:東越閩中,有庸嶺,山嶺中有大蛇出沒,當地人沒有辦法,就定期的用村裡的幼女祭祀大蛇。李寄是村裡的少年女英雄,她主動請纓斬蛇,先用誘餌迷惑大蛇,後執劍斬殺。最後,李寄還取回了村中被獻祭的幼女的遺骸。

    三、由女神到女妖:蛇女形象的變化

    伴隨著蛇的信仰地位的崩潰,蛇女的形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早的蛇女形象或許是女媧,那是人類的造物主。即便進入父系時代後加入了伏羲的形象,女媧依然有著很高的神格。

    但再後來的蛇女,形象就有了明顯的變化,其神格逐漸消失,開始往妖物的方向轉變了,而且通常來說,偏向負面的形象。

    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劉邦斬白蛇的故事,白蛇最後化為老嫗,而且在劉邦面前也並沒有表現出過分強大的力量。

    劉邦斬白蛇雕像

    再比如《搜神記》裡有一個很詭異的蛇女的故事:

    元帝永昌中,暨陽人谷,因耕息於樹下,忽有一人,著羽衣,就淫之。既而不知所在。谷遂有妊。積月將產,羽衣人復來,以刀穿其陰下,出一蛇子,便去。谷遂成宦者,諧闕身陳,留於宮中。

    蛇女讓男人懷孕生子,最後又把男人騸掉,帶走蛇子,可謂是相當兇殘了。

    文史君說

    回到我們開頭說的《白蛇傳》,遠古的蛇信仰,以及早期民間傳說中的蛇女形象,構成了《白蛇傳》產生的文化土壤。可以看出,到魏晉以後,隨著蛇的神格消解,其偏向邪惡的妖物的形象逐步確立。

    參考文獻:

    1、馬宜民:《白蛇傳傳播主題的嬗變及其文化內涵》,華東交通大學2018年碩士學位論文。

    2、李傳江:《試析〈搜神記〉中的蛇文化》,《鹽城師範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3、華鋒林:《福建閩越族蛇圖騰崇拜遺存探析》,《福建文博》2016年第4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曾經的山寨之王MTK,現在是否已經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