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徐奇
-
2 # 科普大世界
我們都知道鯨不屬於魚類,而是屬於哺乳動物,包括一些海豚和淡水豚也是這樣,它們是從陸地上回到海洋中生活的,那麼鯨的祖先到底是什麼樣子?又是怎麼從陸地上返回到海洋中生活的呢?
世界上現存的鯨類有12科77種,都屬於哺乳綱鯨目動物,它們當中最大的藍鯨體長可達33米,重達150噸以上,最小的豚類僅有1米左右,體重不足100公斤,可以說個頭大小差異巨大。那麼生物學家們是從哪裡知道鯨是哺乳動物,並且是從陸生哺乳動物進化而來的呢,除了其胎生哺乳的繁殖方式之外,現代鯨有頸而不明顯,有前肢卻呈鰭狀,有後肢但完全退化。因此,古生物學家猜測鯨的祖先曾在陸地上活動過,並且在世界各地都發掘出了其從陸生哺乳動物一直到如今海洋中生活的各個階段的化石,對其進化狀態的設想是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的。
鯨從陸生哺乳動物的進化開始於5000萬年前,起初他們是一種和羊形狀、大小與體重都差不多的偶蹄類哺乳動物,被叫做印多霍斯獸或巴基鯨,但其可能是雜食或者肉食動物,其和現在的鯨魚以及海豚沒有什麼相似之處,由於一種未知的原因,它們開始傾向於在水中生活,先是進化成了類似水獺的動物,被稱為陸行鯨、遊走鯨,接著又成了和如今的海豹,海獅,海象,海牛差不多的樣子,被叫做硬齒鯨,其從陸生動物進化為水生動物花費了至少1500萬年的時間,有足夠的化石可以證明它們的這一演變。
比如曾有來自巴基斯坦的四組早期鯨魚化石可以解釋鯨魚在適應水下生活的同時其耳朵的進化過程,而4300-4600年前的鯨魚還有短腿、長尾和長嘴,有的還有強壯的後肢,這個階段的鯨魚被稱為羅德侯鯨,它們被認為是分散到世界熱帶海洋的第一批鯨魚,其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已經進化出一套可以適應水下生活的聽覺系統,為其後來進化出的超聲波傳送和接收裝置打下基礎。
接著,它們的前腿逐漸退化為鰭狀肢,後腿和臀部消失,不過尾巴卻越來越大,並且長成了類似魚類的橫向生長的樣子,不過現代鯨後部骨架仍然都還保留著骨盆的痕跡,而且經常發生返祖現象,比如一些新生鯨有的竟然長有後肢。
從上面的鯨進化就能發現,最早的基因就是一種偶蹄類哺乳動物,其進化順序是印多霍斯獸→鯨→遊走鯨→羅德侯鯨→硬齒鯨→現代齒鯨和現代鬚鯨,其進化和演變體現了進化論中適應環境和自然選擇的作用,這些演變體現到了它們的基因改變上,造就了現在多種多樣的鯨豚類動物。
-
3 # 賽翁
鯨的演化過程
鯨是由陸生哺乳動物古偶蹄獸經過1000多萬年的演化而來的,是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基因發生變異或突變,自然選擇的作用的結果。大致經歷了六個階段:古偶蹄獸—巴基斯坦古鯨—遊走鯨—羅德侯鯨—龍王鯨—齒鯨(現代鯨)—鬚鯨。
1.古偶蹄獸:生活在5000萬年前的歐洲、亞洲和北美洲。體型如現在的豬,體長50釐米,重約20千克,生活在在森林裡,以森林裡的植物為食。有長的四肢和五趾,善於奔跑。由於環境的巨大變化,生活所迫,開始下水捕食魚蝦,慢慢進化成遊走鯨。
2.遊走鯨,也稱陸走鯨。也是生活在5000萬年前,以淺海和湖泊裡的魚蝦等為食,雖然仍保留有古偶蹄獸的特徵,但體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體型更具流線型如鱷魚,體長3米,仍有四肢喝和五趾,五趾間長出了腳蹼,更適宜水裡生活。
3.羅德侯鯨。生活在4700萬年前。已經滅絕。它是從陸地進入海洋生活的典型過渡性物種,後臀、脊椎與後肢融合一起,特別是後肢大而有蹼,猶如船槳,尾巴變得強壯,已經明顯適應了水裡生活,但它是半水生哺乳動物。
4.龍王鯨。是現代鯨的祖先,生活在4500萬~340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亞洲和北美洲,體長可達18米~20米,身體修長,後肢短小,牙齒短小鋒利,已經進化成肉食性哺乳動物,常以魚、鯊魚、烏賊海龜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為食 為完全水生哺乳動物。
5.齒鯨。是現代鯨魚的一個大類,最明顯的特徵是具有圓錐狀牙齒。體長約20米,體重約9噸,是海洋裡的肉食性哺乳動物。如虎鯨、抹香鯨、白暨鯨、海豚等。四肢完全進化成船槳形。游泳速度可達70~100千米/小時,是人類游泳速度的一二十倍。 ”
6.鬚鯨。體長15~20米,體重約25噸。牙齒猶如巨大的毛髮,有三四百之多。故名鬚鯨。如露背鯨、座頭鯨、藍鯨等。不同的鬚鯨食譜不一樣。鬚鯨進食常常是“狼吞虎嚥”,張開盆狀大口。 鯨是動物進化的優勝者。它們為了適應環境,由陸生演化為水生,由植食性哺乳動物演變為肉食性哺乳動物,由善於奔跑演化為擅長游泳,由體型相對嬌小(幾十千克)演化成巨型的流線型哺乳動物(數萬千克),游泳速度驚人。
回覆列表
圖:重現鯨類從其陸生偶蹄類祖先(如河馬、豬)以來的演化歷程: (A) 生活在始新世的raoellid,有可能是鯨類的姐妹群,它們是陸生的,但是顯示出了一些半水生的證據。(B) 兩棲生活的遊走鯨。(C) 中始新世的原鯨屬羅德侯鯨具有偶蹄動物式樣的踝骨,但同時已經有了很多鯨類特徵。(D)硬齒鯨,來自中始新世到晚始新世,儘管其無實際功能的骨盆和後肢仍然較大,但除此之外已經擁有了大部分現代鯨類特徵。(E)現代齒鯨類,鼠海豚 Phocoena phocoena。其 特 殊 的顱骨形狀說明它的鼻孔十分靠後,位於頭頂,成為一個噴水孔。(A來自Thewissenetal.2007; B來自Gingerich 2003 和de Muizon 2001;E 由NancyHaver繪製)
鯨與海豚,傳統上被歸入鯨目,是由其陸生祖先進化而來的。根據分子系統發生分析,它們在現生哺乳動物中最近的親緣類群是河馬(Gatesyetal.1999)。因此,鯨類應當與駱駝、豬和諸如牛以及羚羊等反芻動物一樣歸人偶蹄目,即偶蹄類哺乳動物。現在它們被統稱為鯨偶蹄目。
與基部(原始) 哺乳動物相比,現生鯨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是因為它們適應了水生生活。鯨類都具有形狀獨特的鼓骨包圍耳,這是它們適應水下聽音的眾多變化之一; 都有非常靠後的開孔於頭骨頂部鼻孔; 肘關節、腕關節和手指關節均被封閉在漿狀鰭肢中,無法靈活轉動; 骨盆發育不完全(有時與下肢的殘跡融合),與脊柱分離; 缺少陸生哺乳動物中普遍存在的特化融合的骶椎。齒鯨類的下顎有巨大的洞(孔)容納脂肪墊,用以傳遞聲音。
Philip Gingerich、J.G.M.Thewissen 及其同事發現了許多來自始新世的化石,主要來自巴基斯坦,這些化石記錄了鯨類從50 Mya 到30 Mya 之間進化歷程中的許多細節,包括一系列適應水中的運動(上圖) 以及水下聽覺的特徵(Gingerichet al.2001; Thewissen and Williams 2002; Nummela et al.2004 )。
目前所知與鯨類親緣關係最近的是生活在始新世的一種名為Raoellidae 的小型偶蹄類動物,它擁 有與鯨類一樣的獨特鼓骨以及牙齒的特徵,這些特徵顯示它像河馬一樣是半水生的(上圖A)。已知最早出現的鯨類動物,巴基鯨(Palkcetus,生存於53-48 Mya ), 是一種陸生或半水生的動物,具有鯨類獨特的鼓骨型別。稍晚出現的遊走鯨(Ambulocetus,48--47 Mya; 上圖B) 適應沿海淺水區的生存環境。它的後腿短但是腳很大,五趾分離,趾端具短蹄。其下頜孔比巴基鯨的大,其尺寸呈穩定增長趨勢。遊走鯨是一種擁有長領和齒尖減少的牙齒的捕食者。在原鯨科(如羅德侯鯨屬,49--39 Mya; 上圖C )中,骶椎間融合減弱,牙齒型別變得更加簡單,同時鼻孔更加遠離吻端。原鯨科具有偶蹄動物式樣的踝骨同時趾端具短蹄,但是部分水生原鯨類的骨盆和後肢太過脆弱,不足以在陸地上支撐它們的體重。增大的下領孔顯示聲音經由下顎的脂肪墊傳人耳。生活在35 Mya的dorudontine 龍王鯨類顯示了完全適應水生生活的形狀特徵,它的牙齒更加簡單,鼻孔更加靠後,前肢呈鰭狀,腕關節和肘關節幾乎不能轉動。骨盆和後肢完全去功能化。縮小的骨盆與尾椎骨完全分離,後肢僅從身體表面微小的隆起。dorudontine很有可能具有一個水平的尾鰭,在這點上其實離現代鯨類僅有一步之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