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覓史說事

    我是歷來都會意,我來回答

    楊延昭生於五代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死於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楊延昭起初叫延朗,後來因避道士趙玄朗之諱而改為延昭。按理說一個道士的名字無須避諱,但這個道士非同一般,正是道教趙公明,宋真宗將其尊為聖祖。

    演義中楊延昭是楊業的第六個兒子,因而又叫楊六郎,不過歷史事實並非如此。《宋史》中記載楊業有七個兒子,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他不是因為排行第六才叫楊六郎,遼華人認為他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剋星,於是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故稱為楊六郎。

    太平興國年間,他被蔭補為供奉官,楊業率軍攻打應、朔二州的時候楊延昭擔任先鋒,作戰異常英勇,後來曾經擔任過崇儀副使職、江、淮南都巡檢使、崇儀使、保州緣邊都巡檢使等職。

    鹹平二年(999年)農曆9月,遼國大舉南犯,楊六郎率兵打了幾個勝仗,開始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

    遼國進犯遂城,楊延昭城小而無準備,遼軍攻城又很急,合圍攻城數日。遼聖宗的母親蕭太后督促指揮作戰,遂城中宋軍,人人害怕,惶恐不安,楊延昭召集城中的所有丁壯登上城上的矮牆,開啟城中兵器庫裝備所有召集的壯丁。當時已經入冬,正好天氣十分寒冷,於是楊延昭叫士兵在晚上的時候用水潑在城牆,等到天亮的時候,水全部結成了冰,十分堅硬光滑,敵人爬不上來。遼軍見久攻不下於是瓦解退去。

    鹹平三年(公元1001年),遼軍又一次南下。楊延昭在羊山下埋伏精兵,自己率領部隊與遼軍叫陣,故意在北面乘敵不備襲擊遼軍,假裝不敵,邊戰邊退,待將遼軍引誘到伏擊圈後,伏兵四出,楊延昭又率眾殺回,遼軍大敗,其領軍大將當場陣亡。此一陣大長宋軍士氣,史稱“羊山之伏”。

    鹹平五年(1002年),遼軍進攻保州,楊延昭與楊嗣率領宋軍前往救援,宋軍尚未擺成陣列,就被遼軍襲擊,宋軍損失較多。真宗寬慰了楊延昭,不久後又詔令他任寧邊軍部署。

    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進逼澶州,汴京城危在旦夕。當時,宋真宗已經將楊延昭的部下增至1萬人,楊延昭進言說:“遼國從北境南下澶州,距北邊境太遠,孤軍深入,人困馬乏,雖兵眾但很容易被擊敗,並且他們搶劫掠奪的物品,都放在馬上,不怎麼靈活,請求大軍直襲遼國,行圍魏救趙之舉"但是真宗皇帝沒答覆。戰爭到了危機時候,在寇準的建議下,宋真宗又也御駕親征來到前線督戰,大大加大了宋軍計程車氣,宋軍大勝,"檀淵之盟"後,楊延昭私自率兵越過國界直襲遼國。很快他們便攻破了遼國古城,俘敵甚多,此舉算是對皇帝的採納意見表示了抗議,宋真宗知楊延昭之忠心,沒有追究楊延昭是否有意破壞朝廷與遼國的和議。

    景德二年(1005年),任命楊延昭知保州兼緣邊都巡檢使,以後,又提拔他為莫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邊境度過了歲月靜好的時光。直至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他最終病逝於自己奉獻了一生的邊關疆場。

    所以,正史中的楊延昭是病死的,並非演義與傳說中的戰死。

  • 2 # 我可愛的兒子

    史書上是正常死亡楊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號楊六郎,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避宋真宗所臆造的聖祖趙玄朗諱名改,楊業之子,宋朝名將。太平興國四年楊業歸宋後,楊延昭以父蔭補為供奉官,從楊業征戰疆場。雍熙三年(986)宋軍大舉攻遼,楊業任西路軍副統帥,進攻應州、朔州,楊延昭任先鋒,在圍攻朔州的戰鬥中,“流矢貫臂”而“鬥益急”。同年,楊業殉節,楊延昭升為崇儀副使任景州知州;後因江、淮地區凶年歉收,改任江南、淮南都巡檢使。又升崇儀使、知定遠軍(由景州改),改保州緣邊都巡檢使。鹹平二年(遼統和十七年,999)九月,遼聖宗、蕭(綽)太后率軍攻宋。十月,攻遂城(今徐水西),保州緣邊都巡檢使楊延昭適在遂城,遂城“城小無備”,蕭太后親臨遂州城下,圍攻數日,“眾心危懼”,楊延昭調“集城下丁壯護守,偶大寒,命汲水注城外,及旦悉為冰,堅滑不可近”,楊延昭以冰城智守遂城,遼軍只得撤圍退兵。次年二月,楊延昭以功升莫州刺史。鹹平四年四月,楊延昭升本州團練使。七月,宋以王顯為都部署、負責河北西半部防務,楊延昭任前陣鈐轄。十月,蕭太后、遼聖宗再次親率軍侵宋,楊延昭與楊嗣等會師威虜軍(遂城),都部署未出兵,楊延昭與楊嗣等伏精兵於羊山之西,自北掩擊,且戰且退,誘使遼軍進入伏擊地,伏兵突起,“比時方積雨,契丹以皮為弦,溼緩不能用”,遼軍先勝後敗,楊延昭、楊嗣等部隊損失也不少,遼軍雖進至滿城(遂城西南,今保定西北),不得不“以泥淖班師”。鹹平六年(遼統和二十一年)四月,遼軍攻宋,“望都之戰”宋軍大敗。六月,楊延昭改任保州、威虜軍、靜戎軍(今徐水)緣邊都巡檢使,駐保州,負責河北路西北部防務。景德元年(遼統和二十二年,1004)春,楊延昭改任寧邊軍(今蠡縣)部署,並增加兵力至萬人。同年閏九月,遼聖宗、蕭太后率軍大舉攻宋。十一月,在宰相寇準堅請下宋真宗親征,北上澶州,遼軍也進至澶州城北,楊延昭審視戰略形勢,向宋真宗建議:“契丹頓澶淵,去北境千里,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願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一心求和的宋真宗不予答覆,楊延昭“率兵抵遼境,破古城,俘馘甚眾”。同年十二月,宋遼於澶州訂立和議,史稱“澶淵之盟”。景德二年正月,宋真宗部署宋遼和議以後的河北防務,楊延昭改任保州知州兼緣邊都巡檢使,“止令在保州,遣同巡檢往來巡警”,如遇軍情,再率部下赴援。次年,升領防禦使,後又改任高陽關(今高陽東)副都部署,連任九年。大中祥符七年(1014)死,終年57歲。楊延昭與士卒同甘苦,智勇善戰,號令嚴明,身先士卒,深受士卒的擁戴,鎮守河北邊關20餘年,威震遼境,被稱為楊六郎。楊延昭像他父親楊業那樣智勇善戰,能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士卒而又不居功,深受士卒愛戴,他前後守衛邊境20多年,威名也為契丹人所畏,被契丹人稱之為「楊六郎」。他死後,河朔之人多望棺而泣,就連敵方契丹人也舉哀致敬。有子三人:傳永、德政、文廣。演義,小說,說書中是楊六郎是聽說焦孟二將死後一激動病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的伍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