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微塵寧愛止憎
-
2 # 不評不讚非君子
認真分析,如在某刻某景下產生與古人共鳴的情緒,其核心就是,你對中華文化、歷史有著強烈、自覺的民族共識。
典型的場境會有以下幾個。
一、登高。
古人自古就有登臨懷古,與古人唱和,抒發自己豪情壯志的傳統。歷史上最著名的兩首懷古之作,一是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另一首辛棄棄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當您也登上南京古城牆、雨花臺,面朝秦淮河,是否會想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千古名句?
關於登高臨境,追思往昔的詩詞還有很多,如王勃的藤王閣序、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在此不一一盡述,當您在登上名山古剎、歷史遺蹟時,總會有絲絲歷史的迴音在胸中激盪,或會生髮至今雙手,未曾伏虎的感慨。
二、望月
蒼海桑田、海枯石爛,生命輪迴不息。而頭頂依然是那輪亙古的明月。
當您舉頭遙望,如您感覺寂寞,您會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如您思念自己的愛人,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當您思鄉時,會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如您在沙漠裡看到的是一彎新月,可能您會產生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的邊塞情懷。
總之,秦時明月漢時關,無論往昔今昔,人變、事變,月未變,當您望月之時,您的思想會穿越歷史的天空,與古人對話。
三、佳節
當您離開親人,在一個遙遠的城市成家立業,會產生怎樣的情緒?
某年中秋,我和大哥登上故鄉的鼎山,眺望長江,哥寫下“一脈長江東流去,新發茱萸待來年”的詩句,那脈長江,說的就是我這個浪子。
此情此境,也是觸發了和古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共鳴。
不多展開,遊子自知。
四、羈旅傷懷
寫這節我感覺略微有些難,原因是交通工具的改變,人的體驗不同。在古代,人們出行多為馬車、牛車,或者步行,羈旅勞頓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感受,李白才會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而今天早已截斷巫山雲雨,天塹變通途。
但勞頓之感雖無,傷懷的情緒還是有的。當您的工作要求您常年在外奔波,您是否會有“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的感嘆?
五、臨境
一些特定的場境會催生特定的情緒,古代也留下很多典古。當您身處其境,也會和古人產生共鳴。
送別是一個相當典型的場境。比如您面臨送別,普通人可以想起長安古道、灞橋別柳、長亭祖宴,若前途不明甚或風瀟瀟兮易水寒,耳邊有漸離擊築踏歌之聲。
蘇軾在赤壁觀古戰場,留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絕唱。
當我們閱讀完三國演義,心頭是否也會開啟“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迴圈播放模式?
六、春思
把春思放在最後,因為作為一箇中年的油膩大叔,我個人不太喜歡。但她的的確確又是多愁善感的少年男女極易與古人牽手纏綿的一個途徑。
網上的詩詞有老幹體之說,另有一類春思體,多寫閨情閨怨,詩句中全是青鳥、紫燕、柳絮、畫樓、剪眸等意象……不對扯遠了,拉回來。
好吧,假設您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少女,面對殘春的一地黃花,您是否會“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結束語
搗練子.月
蟾客怨,
廣寒深。
袖舞千年只為君。
長使EMGRAND EC7曾廢淚,
至今傾淚有來人。
-
3 # 一個旅人的日記
吃到好吃的的時候,會想,古代皇上能吃到這麼好吃的東西嗎?忽然就瞭解了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什麼的,世界的食物也是一種大融合,感謝世界的互通帶來豐富的食物。
坐高鐵的時候會想到,之前交通不發達,小到秀才趕考,大到皇帝出遊,路是真的很難走。然後就明白了之前的老話——窮家富路,以前出遠門,真的是有生命危險的。路難走,人性也並未開話,兒行千里母擔憂,任何一個親點的人都會擔憂。
坐飛機的時候會想,會飛的感覺真的超棒啊,瞬間聯想到古時候修仙的人,他們會爬到很高的、無人的山上修行,也許為的就是雲海來了的時候,可以遠離俗世的一切,眼前只望雲海,這就是神仙。
-
4 # 星星點燈n
去千山遊玩,走到了桃花溪谷,再走下去就是:古道關。據說,唐代開始定此為一個景點。東面還有一個白馬寺。
我突然覺得,噢,唐朝的人也來到此一遊過,今天的我也很喜歡此地,看來,古今的人喜好都差不多吧!又看到一個小臺階,我信步登上去了,想想唐朝人也在此瞭望吧,很有趣兒。
接著,就出了古道關。眼前是寬敞的路面,兩邊是泛黃的枯草、枯葉。
還有一點點殘雪。走在這條古道上,我想,唐朝的人,遊玩之後也是要走的古道,他們也一定像我們一樣興致勃勃的,有說有笑的吧。這時太陽就那麼恰到好處地落到樹腰,很頑皮,像個笑臉。
就這樣饒有興趣的走著,拍著,我聯想到:唐朝人也很有福氣啊,這古道,多靜啊,還有泉水,那時一切都是原生態,慢生活,遊哉悠哉!轉念一想,不如我們,他們沒享受到高科技帶來的便利。就這樣走著,拍了幾張照片,前面一個市井,狗狗出來東張西望,看門護院。
不遠處,看到有汽車站,等車回家。
這一天,跟唐朝人來個感同身受。
回覆列表
夜深無眠,輾轉良久亦是無法,起視小女睡姿如螃蟹,莞爾一笑。忽見窗外月大如盤,中雜影參差斑駁,亮如白晝。啟門出戶,月光如水,似能以手掬之,不覺做手捧狀,然並無一物,啞然失笑。欲覓佳句詠之,忽思及東坡先生《記承天寺夜遊》,其“積水空明”句與此景絕配也,錄之與君共享: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一句貼切無比,妙筆道盡我等心中皆有卻難盡述之意,大家之稱實至名歸!
東坡先生做此文時,因烏臺詩案貶至黃州已四年矣。自比“閒人”,雖有感慨身微之意,然更多隨緣自適之情,我輩讀之亦應放開懷抱,萬不可時時望月傷懷、事事怨尤。君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