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薩沙

    這個問題難以有準確的答案。

    薩胖知道的大體如下:

    第一,秦軍主要食物是小米。

    秦軍在關中平原,種植了大量的小米。

    秦國境內到處都有萬石一積的糧倉,甚至咸陽的糧倉儲存有10萬石糧食,都是小米。

    相比大米,小米更為抗旱,不需要充沛水源,適合幾乎整個中國種植。

    自然,大米的口感很好,小麥做的麵粉也符合北方人的胃口,但它們的儲存時期都比較短。

    小米的最大優勢是可以長時間儲存,時間長達9年甚至更長。

    這非常符合軍事作戰需要。

    所以古代直到宋明時期,軍糧主要還是小米。

    第二,秦軍士兵的糧食待遇還是比較高的。

    據“雲夢秦簡”記載,一個秦軍士兵每月的口糧大概在40斤左右。

    當然,這是秦朝的斤。

    秦朝的一斤相當於258.24克,等於現在的0.516斤。40斤的話,相等於今天20多斤。

    區區20多斤的份量,一天差不多1斤。

    這點份量,填飽士兵肚子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只能說可以維持基本的作戰體力吧。

    當時主要的問題是副食差,肉食基本沒有,最多也就吃些蔬菜尤其是野菜而已。

    所以,秦軍的口糧也是不足的。

    是秦朝沒有這麼多糧食?也不是。

    主要是那時候戰略決戰,幾十萬大軍往往一打就是好幾年,就算有糧食山也架不住。

    無奈之下,只能降低士兵的口糧標準,不餓死就行。

    當年長平之戰的趙軍就是因為斷糧,到了吃死去士兵屍體的地步,最終全軍崩潰。

    第三,秦軍官兵的待遇不同。

    史料記載秦軍軍官的糧食待遇,比士兵要高得多。

    究竟高到什麼地步,沒有資料可以說明。

    不過,以秦軍的供應來看,軍官最多是糧食的數量增加,估計吃飽肚子沒問題。

    但吃的東西,應該還是同士兵差不多,就是單一的糧食而已。

  • 2 # 炒米視角

    古代的戰爭打的是後勤,商鞅變法之後的秦軍之所以強大,在於他擁有強大而穩定的後勤保障。

    在春秋時期諸侯國打仗還要看季節,到了收種的季節,你讓他打仗他們也不願意打。說白了戰爭規模和和方式嚴重受後勤到制約。

    但是到了戰國鐵器、耕牛開始用於農業生產中,糧食的生產能力也開始發生了代際變化,戰爭的規模和酷烈程度也開始急劇上升。

    商鞅變法以後,秦國是七國之中,首先實現軍糧由國家統一供給的。

    根據秦國的法律規定,雖然秦軍沒有工資,連被服都要自己準備,但秦軍的兵器和軍糧是由國家統一供應,但是雲夢睡虎地秦簡上並沒有寫出詳細的確數,理論上每次打仗的情況形勢不同,口糧數量是有差異的。

    但是因為漢承秦制,根據漢朝軍隊的軍糧供應資料,我們可以推匯出秦軍軍糧應該類似數值為3石3鬥左右,也就是差不多89市斤,北方以小米為主,一天大概也就是3斤小米,加之其他少量的果蔬、肉類,基本上可以保障一個士兵的基本能量需求,交戰時伙食要求應該更大。

    為了確保每個士兵都可以領到相應的軍糧,秦軍設有專門的軍糧管理機構——軍糧廩。

    軍糧廩負責軍糧發放的執行與監管士兵不許冒領軍糧,違者戍邊兩年;私自買賣軍糧計程車兵,要受到同樣的懲罰。

    再秦軍中,除了戰鬥人員,後勤保障人員的比例也相當高。官、馬弁、木匠、鐵匠、軍牢、草史、通糧等馮已經形成了獨立專門的後勤保障單位。戰鬥人員和後勤人員比例甚至高達3比1。

    這些後勤保障人員也有著嚴格的秩序和管理要求,對軍械、戰馬的維護保養,保證了秦軍勇猛的戰鬥力。

    所以就有一個問題,為了保障強大的秦軍戰鬥力,必然產生天量數字的消耗,這是需要一個極其強大的農業生產機構來保障他的糧食後勤的。

    沒錯,商鞅變法以後,秦華人就做兩件事,種地和打仗。

    秦國的法律甚至細到了,農民播種,每畝地用多少種子。

    “水稻種子每畝用二又三分之二斗;穀子和麥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半鬥。”

    古代千年的“耕牛不得隨意宰殺”的禁令,就是從秦國開始的。

    具體耕牛數量官方要登記。因飼養不當,導致一年死3頭牛以上,養牛人要殺頭,縣裡面負責主管耕牛的官吏因監管不力而受到懲罰。該縣的縣丞和縣令要負領導責任。

    萬一來個“瘋牛病”,養牛的冤枉死了。牛死了要懲罰,牛不生養,更要受到懲罰。十頭成年母牛中有六頭不生小牛的話,養牛人就有罪要接受懲罰,其他相關人員也一併連帶責任。

    看兵馬俑我們疑惑的是鐵器流行的年代,為什麼秦軍還在使用青銅器?

    因為所有的鐵在秦國都被法定做成了農具,並且由國家負責管理,發放給農民使用。而甚至戰場上不捨得使用的鐵器,給老百姓使用的時候,卻是異常大方。

    鐵農具本質上是消耗品,所以農戶使用時間太長了,必然破舊不堪。牛不生小牛,還有罪呢,弄壞官家的鐵農具,卻可以不用賠償,只需要把原物交給官家換新的就行了。

    從這些制度上,其實就可以看出秦國鼓勵耕種到了什麼程度,官方提供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資料。此後秦國的兩大糧倉的建立,直接使得秦國可以睥睨群雄,發動幾十萬級的更大規模的戰役。

    第一個糧倉:司馬錯征服巴蜀後,李冰接替督蜀,修建了都江堰,將岷江一分為二,洪水季節,江水漫過水壩,從遠處乾涸的河道瀉洪;乾旱季節,岷江水被李冰的水壩送進寶瓶口這個狹窄的通道,灌溉成都平原的萬畝良田。

    第二個糧倉:後來秦國透過在關中平原上修鄭國渠,把涇水和洛水用一條大渠,把兩條河連線起來,利用涇水豐富的水量灌溉洛水一帶的乾旱土地。鄭國渠全長250多里,灌溉農田280多萬畝。

    此後無論是發動滅國級的長平之戰,還是吞楚之戰,本質都是贏在後勤上。秦國輸送到前線的糧食都是以百萬斛為基礎單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團長我的團》最後結局是什麼,人都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