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語言很少,平時就喜歡畫圖,跟他說話他也不理我,怎麼樣讓他能和我互動起來?
7
回覆列表
  • 1 # 兒科醫生鮑秀蘭

    在問到大家“什麼是溝通”的時候,許多人都會立刻聯想到“說話”“交換想法”“表達需求”等關鍵詞,而發展心理學中對於溝通的定義簡而言之就是“人與人之間資訊交流的過程”,有人“說話”,有人“傾聽”,有互動,有反饋。

    (孩子看到了薯片)

    孩子:“薯片……”

    媽媽:“你要薯片,給你。”(給了孩子一些)

    孩子:“我還要。”

    媽媽:“給,拿去吧!”(又給了孩子一些)

    孩子:“還有嗎?”

    媽媽:“媽媽沒有了……好吧,晚上散步咱們可以去超市買。”

    孩子:“去買,哈哈!”

    (晚上,媽媽帶孩子去超市買了薯片)

    從上面這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裡,大家可以發現,這一段溝通都是由於“孩子看到了薯片”從而想吃薯片開始的,“吃薯片”就是孩子的動機。在溝通的過程中,動機引領著溝通的走向,是奠定人與人發起溝通和延續溝通的基礎。

    興趣狹窄不等於缺乏動機

    興趣狹窄是許多自閉症兒童的一個共同特徵,但並不能就此斷言他們缺乏動機,經常能從家長口中聽到這樣的描述:

    ● 想吃薯片,得不到就哭鬧

    ● 要了還要,要了還要,不知道停

    ● 經常拉我的手夠玩具

    ● 接受不了水撒身上

    ● 非常挑食,很多東西都不吃

    ● 只要汽車,什麼汽車都會指

    ● 喜歡把東西都排整齊

    其實以上的種種情況中都體現了孩子的需求,也就是多種多樣的動機,都可以是練習溝通的機會。跟普通孩子相比,譜系孩子對於某些事物的需求的頻率更高,動機也就更容易就此建立,重點在於大家能否及時地發現以及抓住這些動機帶來的溝通機會。

    發現和建立動機

    發現孩子的溝通動機是語言溝通干預得以實現的前期準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回憶:想一想孩子要過哪些東西,想一想孩子對哪些事物目不轉睛,想一想孩子又在哪些地方駐足不肯離去。

    2、觀察:想不起來我們就好好觀察,讓在孩子環境中放鬆自由地走動,可以在一旁靜靜地觀察孩子,避免帶有指向性的要求和干擾。

    3、實踐嘗試:多嘗試新鮮事物說不定會帶來更多的驚喜,避免因為孩子興趣狹窄而只是投其所好,和孩子一起不斷地嘗試新鮮的玩具、日常用品、人、活動、環境,即使孩子拒絕,這本身也包含了孩子的動機。實踐嘗試也是在幫助孩子擴充套件偏好物,一方面可以多嘗試完全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孩子已有的偏好物的特徵(顏色、觸感、特殊圖案或形象)作為線索來進行嘗試和擴充套件。

    在發現和了解孩子的動機之後,可以記錄下來,之後有計劃地進行情景再現,這時候孩子的動機也就會再次被建立起來,抓住機會直接引導孩子進行溝通表達。

    擅於利用刻板行為

    刻板行為是許多自閉症兒童帶有的一個特徵,而孩子們刻板的地方又不盡相同,例如關門、走固定的路線、沒人坐的椅子必須疊起來放、拿出來的東西必須收回去等等,有許多刻板行為是家長苦惱的和不能接受的,在家長看來是沒有意義的,有時還會帶來許多麻煩。其實刻板行為也可以是溝通的契機,孩子想這樣做,這是孩子的動機,就可以用來教導溝通。

    而我們將“溝通”和“刻板行為”放在一起,有時又會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情景1中,如果有人晚進教室又開啟門,對於關門“情有獨鍾”的孩子還是會一溜煙跑去把門關上,老師/家長很多時候都會禁止孩子這樣做。

    情景2中,孩子向老師/家長提出要去關門,無可厚非吧,而這個行為“刻板”的意味就淡了很多,更像提了一次普通的需求。

    情景3中,孩子要求去關門,老師/家長要求孩子閱讀時間結束再去關門,對於重複出現的刻板行為,單位時間內出現的次數就會減少。

    從溝通的角度來看孩子的刻板行為,很多時候老師/家長煩惱的並不是這個行為本身,而是刻板行為的突發和不可控。利用刻板行為產生的動機來教導孩子溝通表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某些刻板行為帶來的消極影響,同時又讓孩子有了成功的溝通體驗,一舉兩得。

    建立動機的又一“偏方”:習慣性的行為

    相較於刻板行為,習慣性的行為通常是我們有意識地培養起來的,也可以說是由不同的行為組成又存在某種聯絡的行為鏈條,例如:

    行為鏈條1:脫衣服→脫褲子→洗澡

    行為鏈條2:收拾書包→背書包→排隊→回家

    在行為鏈條中,後續的行為受某種影響被阻撓而無法進行時,我們都會下意識地根據行為的慣性要進行下一個行為。例如行為鏈條1建立好之後,在衛生間幫助孩子脫好了衣服褲子,家長由於要找洗浴用品而沒有立刻幫助孩子洗澡,孩子這時就有可能自己去夠淋浴噴頭或者拉著家長的手要求去洗澡(前提是經過多次重複操作,行為鏈條已經建立好)。這時候動機就產生了,又一次練習溝通的機會擺在了眼前!利用習慣性的行為來進行溝通練習的時候要注意,避免過於故意地去打斷行為鏈條,因為當孩子發現每次都是你在故意給原本順利進行的行為鏈條製造麻煩的時候,就會產生一定的牴觸或者不信任感。

    對於有言語的孩子來說,抓住孩子的動機,可以和孩子聊得更多;

    對於沒有言語或者言語嚴重受限的孩子來說,抓住孩子的動機,也能體驗到溝通的樂趣;

    不管對於誰來說,溝通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抓住孩子難能可貴的動機,一起來練習溝通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消防戰士犧牲這麼多,如果是您的孩子,想做一名消防員,您支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