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通社
-
2 # 鍾情三農
筆者也就不繞圈子了,2018年中國稻穀價格整體來看肯定不會是上漲了,不管是南方的早秈稻和中晚秈稻,還是東北地區的粳稻都是如此。
如果說具體原因的話,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中國的稻穀市場正面臨著一場收儲制度改革,而在這場變革中,稻穀的價格下調是最直接的體現。但是,中國為何要對價格連續多年出現上漲的稻穀託市收購政策進行調整呢?請聽筆者一一道來。
目前,中國不僅是世界上稻穀產量最高的國家,連續多年產量都高達2.1億噸左右,遙遙領先於世界第二大稻穀生產國——印度。
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稻穀消費量最高的國家,每年的稻穀消費量也在2億噸左右,稻米是中國消費量最大的口糧。
但是,中國的大米庫存量同樣是世界第一,具體資料應該已經超過了一億噸,是中國每年稻穀產量的百分之50以上,而且去庫存目前的進展不甚理想。從國家糧食交易中心定期舉行的臨儲稻穀拍賣成交量,成交率和成交價格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如果說前兩個第一比較令人羨慕以外,這個第一就令人尷尬了。就這樣,高產量,高消費量和高庫存量鑄就了中國稻穀市場的奇特景象。
2015年,中國玉米收儲標準一下子從此前的1.13元將至1元每斤。
2016年,中國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直接取消,玉市場收購價格直接暴跌至0.75元每斤左右。
目前,中國稻穀市場收儲制度的改革仍在進行,今後,相關政策還會調整,不止一位權威專家表示,將逐步下調甚至取消稻穀收購價格,這並非空穴來風,這些專家曾經就是中國各項涉農政策制訂參與者,他們的言論很具有導向性。
-
3 # 糧油市場報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還要從中國持續多年的稻穀收儲制度改革說起,今年中國稻穀市場面臨的狀況如同幾年前中國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所面臨的狀況一樣,先是收儲價格標準下調。2018年中國的三大稻穀品種託市收購價格標準分別較去年下降了0.1至0.2元每斤不等,據筆者瞭解,這已經是中國稻穀託市收購改革以來,連續第三年調低稻穀收購價格標準。
但是,這顯然還不是終點,看一看當年的大豆國儲政策和幾年前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他們就是稻穀的好榜樣……
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中國很有可能是取消稻穀的託市收購價格政策,很有可能讓稻穀的收購也如同現在的玉米一樣,改為市場化收購加生產者補貼的形式。這樣一來,農民再賣稻穀的時候,其價格更多時候是由市場來決定,有了很大的波動性,不再受到收儲政策的太大影響。
與此同時,稻穀收儲制度改革也會效仿玉米和大豆,給予稻穀種植戶一定量的補貼,以保證農民基本的種植收益不降低。
所以,2018年國內稻穀價格比去年有所降低,今後國內的稻穀價格很有可能比今年還低……希望大家做好心理準備,是時候做出適當種植結構調整了。
回覆列表
對於水稻市場來說,今年行情的確不容樂觀,更直接的講,2018年稻穀價格肯定會有所下降!為什麼這麼說?從政策導向、庫存擠壓、水稻增產、進口衝擊等角度來分析,對水稻價格都形成一定壓制。在多重壓力疊加下,除優質稻之外的大部分水稻來說,只能承壓下行。
二是“高”“去”雙壓共振。首先是高庫存。目前國內政策性稻穀庫存超過1.55億噸,主產區國有糧庫基本糧滿為患,財政壓力巨大。2013年以來,託市收購年入庫量均在3000萬噸左右。粳稻在託市收購糧中佔比近一半,去庫存壓力大。而2014年以來政策性稻穀銷售緩慢,累計銷售不足3000萬噸。2017年陳糧拍賣,流拍率比較高。
第二是去庫存。加大庫存消化在2018年更加緊迫。2018年3月21日,國家糧食交易協調中心向市場投放2013、2014年產水稻240萬噸,今年去庫存大幕拉開。隨著一波又一波的拍賣,市場稻穀供應將隨之大增,而大米消費淡季又臨,剛性需求下降,一定程度將抑制稻價上漲。
值得關注的是,2017年的水稻出口量創10年新高,這說明在稻穀去庫存上,客戶目標已不侷限於國內。
三是種植預期利空。前幾年來,由於種植大豆、玉米的收益始終不理想,水稻的高產高效引發部分農戶旱改水,水田面積逐年增加,產量也在不斷增加。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17年中國稻穀播種面積30176千公頃,比2016年增加13.6千公頃;稻穀總產量20856萬噸,比2016年增加162.6萬噸,再創歷史新高。
2018年,在玉米旺市和糧改豆的政策支撐下,預計2018年稻穀面積穩中稍降,但總體基本穩定,新季稻穀供給依舊充足,外界對水稻行情呈現看空情緒。
四是進口持續衝擊。雖然當前中國稻穀市場優質化、品牌化不斷提升,但仍面臨優質進口大米的衝擊。自2011年起中國成為稻穀淨進口國,2012年至2014年稻穀淨進口量一直超200萬噸,2015年至2017年超過400萬噸。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消費者對產品品質、安全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大米進口嚴格實行配額制,同時近幾年加大走私檢查力度,有利於中國大米市場的發展。但大米市場勾兌現象屢禁不止,影響消費體驗。
綜合來看,近幾年來,稻穀“政策市”和“優強普弱”“新強陳弱”特徵明顯。稻穀最低收購價下調,對市場爭購的優質稻影響無幾,但失去支撐的普通稻價格下跌難免。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糧食市場的長期邏輯是優質優價。在當前主糧供應充足、供需結構性不足的情況下,透過政策調整,引導或倒逼農民更多地種植經濟效益更高、滿足新消費需求的優質稻穀,將促使市場化收購更加活躍,更能體現優質優價。
水稻作為主要口糧,關乎國運民生,國家必然會透過不斷最佳化的方案來避免“穀賤傷農”和糧食市場平穩執行。稻穀作為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目標,不管是農業部出臺的2018年國家糧食種植重點,還是一些權威專家的言論,都指向優質優價和收儲制度改革,這中間,“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方案被反覆提及。2018年給予稻穀生產者補貼是否是改革的試水行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