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648761603247

    這幾句意為一旦境也空,心也空,心境兩忘,便升入了一個新的階次,更進一步,連此境界也可以拋棄,便可以達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經揚棄,這樣的功夫達到純熟而轉深,再勇猛精進,便可以最終使一切人為的妄念消除,生出妙智妙慧,達於涅盤彼岸。 此文應是出自《觀音心經》(又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詳解《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心經》,共五十四句,二百六十個字 ,有多種譯本,其中以大唐玄奘所譯為主。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 全經只有一卷, 2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 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 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懷禪書法《觀音心經》區域性放大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經》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勝天般若》、《勝天王般若》、《文殊問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則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可謂言簡而義豐, 詞寡而旨深, 古來認為讀此經可以瞭解般若經類的基本精神,收於大正藏第八冊。 心(梵hrdaya ),指心臟,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經系將內容龐大之般若經濃縮,成為表現‘般若皆空’精神之簡潔經典,全經舉出五蘊、三科、十二因緣、四諦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語,即是出自本經。 拓展資料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說緣覺乘的十二因緣法無我,希望緣覺乘人不再受十二因緣法的侷限,發大乘心,向無上道。 十二因緣有,生下老相隨。有身無明至,二相等頭齊。身盡無明盡,受報卻來期。智身如幻化,急急悟無為。 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有這十二因緣,才有妄識的生滅。 十二因緣又稱十二有支,世親造的俱舍論指出,剎那間越十二有支而成一次輪迴。世間人每時每刻都處在這種生生死死的輪迴之中。 大乘佛經把煩惱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己主觀意識生起的識相引起的粗煩惱,一類是不動主觀意識、好象是無緣無故生成的識相引起的微細煩惱。引起粗煩惱的生滅現象,叫做分段生滅;引起微細煩惱的生滅現象,叫做變易生滅。古人翻譯時,把分段生滅譯成分段死,把變易生滅譯成變易死。 釋迦牟尼指出:小乘人只能斷粗煩惱,離分段死;觀自在菩薩才能斷微細煩惱,離變易死。 : 觀音心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在哺乳期會奶水不足?怎樣讓奶水增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