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鄧海春

    吳三桂起兵後,四處煽誘,以反清復明號召天下,儼然民族誌士,大義凜然,故惑於其說者大有人在,然而不久即原形畢露。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在昆明城郊篦子坡,當年逼死永曆帝的地方,吳三桂上演了一幕“謁陵”的醜劇。吳三桂身穿明朝裝束,酬酒,山呼再拜,慟哭伏地不能起,涕泗縱橫,滿口“君父之仇,不共戴天”。“謁陵”之後,又發表了慷慨激昂的“反清檄文”,即清朝所稱的“偽札”、“偽檄”,仍然把自己打扮成為一個亡明臣子,檄文很有感染力, “偽檄所至,反者四起”,甚至北韓也紛紛然,清朝曾對檄文嚴格查禁。

    吳三桂雖然號稱“反清復明”,但無法掩飾其稱王割據的野心。當時吳三桂急欲網羅文人為其贊畫運籌,聽說昔日故友謝四新在安徽徽州,大喜。謝四新乃當時通人處士,在遼東時就為吳三桂仰慕,二人交誼一場,因而吳三桂派人潛至徽州延聘。誰知,“謝四新辭不赴”,答一詩曰:“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臥薪,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髮人。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這語詞辛辣、入木三分的譏諷,將吳三桂朝秦暮楚、反覆無常的品性揭露無遺,剝開了他的偽裝。吳三桂感到無地自容,他大罵謝四新是“薄福小人”!可詩中的字字句句,不僅令他羞愧難忍,甚至有些毛骨悚然。

    上圖吳三桂發行的“昭武通寶”

    後來吳三桂衡陽稱帝,臺灣鄭經聞知,大為感嘆曰:“吳藩萌念已差,不但不能取信天下、號召英雄,實為後世羞耳。”《明季稗史初編》總結道:“三桂初發難時,洛邑頑民猶思祿父,故訛言煽動,所在響應,耿、尚二王及臺灣鄭氏皆通史往來,及聞其南面自尊建號、改元、設官、制歷,由是天下解體,角材而至者,皆思有以詘之矣。

    可以說,衡陽稱帝,就是標誌吳三桂的末日已經到來。

  • 2 # 一枚明粉

    1、吳三桂缺乏民心說

    這種說法基本依據是,吳三桂降李自成,又降清,又殺了永曆皇帝,又反清。所以天下百姓士人都不支援他。這種說法來自線性邏輯推理。

    要知道大清江南奏銷案傷了多少士大夫心就明白了,要知道此時的大清只是皇太極會盟諸侯的遺產,還不是大一統帝國就更容易明白了。

    三藩之亂更接近中原大戰那種。

    康熙在當時就說:王輔臣在陝西舉兵,就有人響應;吳三桂軍進入江西,也有很多人響應。甚至吳三國一支偏師在鄖襄作戰,都有人響應。

    (削藩是為了改變會盟的天下,造反是想以會盟的形勢得天下,本質上是利益再分配,不涉及民心)

    你說是沒有民心嗎?

    2、吳三桂軍隊士氣不高

    1682年7月19日,康熙找降將聊天,問:你那時候在嶽州,你說說兩次攻防戰情形吧。

    王度衝奏曰:嶽州初戰,賊眾被吳三桂誑稱滿洲兵力衰弱,無知者信從,遂敢對敵,以致被殺幾盡。

    其實吳三桂軍多次嘗試與八旗野戰,在吉安城外,高得捷騎兵甚至直接衝破清營,獲得大旗。

    勒爾錦兵過江,野戰失利;吳三桂軍一年內向廣東、廣西、穆佔所部發動攻擊,清軍依據人數優勢死守。能說明吳軍士氣低嗎?

    3、康熙善於指揮

    這更是個偽命題。

    第一:這麼大的戰爭,必須由康熙指揮,但不等於康熙指揮得當。

    第二:這麼大的戰爭,熬了八年,指揮水平逐步提高,打後來的對手沒問題。但不代表高於吳三桂。

    比如1677年9月,康熙下詔“嶽州、長沙勢如兩足,此蹶則彼不能獨立,中國家禁旅徂徵,戰勝攻克,未有如此之相持曠日者,大將軍安親王圍困長沙已久,將軍穆佔復帥師進剿,將軍鄂內統兵水陸赴嶽,殱滅吳逆,蕩平諸寇,在此一舉。”

    (三藩之亂的磨練讓康熙進入傑出統帥行列,為後來征伐奠定了基礎)

    康熙覺得蕩平吳三桂的時機到了,後果就是吳三桂發動了三次反擊,要不是吳三桂病死,戰局真的不敢想象。

    4、康熙的漢綠營政策好

    有人說康熙滿漢一家。這從理念與宣傳上解釋沒錯,操作上解釋就沒有準確性了。

    吳三桂叛亂後,王輔臣在西北擊殺莫洛反叛;北方甚至彰德一帶有個總兵都差點反了。

    這給康熙留下陰影,基本不相信綠營。

    西北諸將平定西北後,基本不讓他們向四川進軍。

    向西南進軍的時候,明令綠營列陣前面。相互信任感都沒有。

    5、康熙能取得勝利的三個原因

    康熙的經濟實力強大。戰爭開始後,康熙就一直牢牢控制著江南,不斷往那裡派兵,就怕鄭經海上過來。一直守著財富之地,才能支撐戰爭。錢多才能兵多。

    盟友內部出問題。三藩之亂是會盟,鄭經和耿精忠鬧翻,直接導致福建、廣東戰場逆轉,吳三桂會兵江南的戰略直接變成了困守一隅。

    (吳三桂在會師江南戰略失敗後,在湖南突出部,發動多次攻擊)

    吳三桂病死。戰略形勢逆轉,具體到戰役上未必一致。在逆轉後的一年裡,清軍多路大軍在嶽州、長沙、韶關、桂林等地受到重創。吳三桂一死,永興的攻勢在弱化。戰局得到真正逆轉。

    總結;

    撿豆子的邏輯很常見,就和《讀史方輿紀要》說的每個地區都很重要一樣。明亡能整出60個滅亡原因就在這裡。

    制度、形勢、戰略、戰術、會盟、人心都是影響戰爭勝負的要素,但從來都不是一邊倒,如果一方全具備了,戰爭還用打八年嗎?

    參考文獻

    《清聖祖實錄》

    《三藩史略》

    劉鳳雲《清代三藩研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納指大跌3%、黃金重挫逾30美元至1690鮑威爾究竟說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