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970058017744

    準確的說,D759在德國是第七交響曲,在奧地利沒有劃入交響曲範圍。

    b小調第八交響曲的特點往往和《貝多芬第二交響曲》很相似,舒伯特曾經讓一些義大利樂評指責是抄襲,缺乏原創新,也許是因為被擔心是抄襲,這首曲子和其他交響片段一樣,沒有再完成了。因為我們可以看到D615、D708A、D759、D936a以後,舒伯特還能完成大量作品尤其是D944,證明舒伯特是有時間創作的。

    舒伯特一生都沒有受過正統的音樂訓練,尤其是對位法這塊知識薄弱,所以我們聽不到交響曲中有多麼複雜的復調織體,即使是在優美的旋律,也難免顯得冗長和拖沓。

    b小調第八的影響還是頗為深遠的,即使是一個零基礎的門外漢,也會被這首曲子的旋律所打動。我們可以大致分為這樣的輪廓,第一樂章是現實苦難的寫照,第二樂章就是逃避現實選擇死亡,第三樂章是樂思已盡無法完成,第四樂章是後人強加的。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第一主題是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八度疊奏開始的,這個低沉的開頭也在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馬勒《第九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弗朗克《d小調交響曲》、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交響曲》等樂曲中出現過。隨後,雙簧管和單簧管疊加一個簡單的模仿哭聲的旋律,在樂隊全奏之後,圓號在第一主題的尾部吹奏出一個長音,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迴響感。這種只用一個音符代替一個完整織體的方法是舒伯特第一次用的。經過長音的迴響與簡短的發展,銅管樂器插入了一個過渡部分之後,接著在切分節奏的伴奏音型襯托下,G大調的第二主題的旋律由大提琴拉出。切分節奏讓人之前那憂鬱的情緒有所減輕,增加了一些輕快、明亮的色彩。第二主題的旋律有一種明顯的舒伯特式歌唱性,如此的悅耳,表現出優美歡快的情感,像是作者此刻的心中又泛起一絲樂觀的情感、美好的畫面……

    接著,由小提琴重複了一遍第二主題之後,整個樂隊進入一小節的休止,隨後樂隊突然來了一次小爆發,奏出了兩個陰晦的小三和絃,即Cm和Gm,之後不穩定的增六和絃bE7出現,緊張的氣氛把第一小提琴逼上極高音區,第二主題進而得到發展。在木管奏出的切分音引導下,絃樂高低聲部一唱一和,總體上又讓人感覺到一種不穩定的緊張感,歡快的情緒不斷被憂鬱所壓制。隨後,第二主題繼續接替上升的展開,好像快樂情緒在努力掙扎,並且最終漸漸地歸於低沉……這就猶如作者的思緒開始在樂觀與悲觀之間不斷盤旋,但尋求歡樂的慾望卻始終無法抑制黑暗的現實對身心帶來的重壓……

    這時,突然迸發出一個b小調主和絃,屬七和絃連線過後,就以上面所述的結構,發展地反覆了一次,象徵著作者的內心還在不斷地起伏、鬥爭中……

    接下來,第一主題的初始低音第三次出現,以及樂隊全體強力地奏出很長的一段從引子延伸出來的發展部分,頻繁的轉調將第一樂章的悲劇、壓抑的氣氛推向高潮。絃樂再次奏出了急促的十六分音符,銅管不斷奏出強有力的長音,金屬的音色如此震撼,絃樂與銅管樂的旋律形成強烈的對比與衝突,再加上急促連續的鼓聲營造的一種沉重的背景,更渲染出高潮的氣氛,讓人的內心充滿緊張感,無法穩定……

    隨後,絃樂的振弓漸弱和滑音使強烈的悲劇氣氛有所緩和,並引匯出了悠揚的長笛聲,高潮就此弱化下來,第一、第二主題再次出現(第一主題仍用b小調;第二主題最初用D大調,之後用B大調),並且第二主題配器上又得到了改變與發展,表現出了一種內心掙扎般的情感色彩……

    樂章的尾聲依然是第一主題的簡單重現,旋律也收縮了,用樂隊的全奏消失在了痛苦的b小調之中

    試聽地址:Schubert: Symphony No.8 In B Minor, D.759

    第二樂章:

    為了滿足E調銅管樂器的要求,第二樂章特意採用E大調。整個樂章行如流水,佈局和發展都舒緩自然。這一樂章的主題十分出名,是一個旋律優美的典雅主題,圓號、單簧管奏出和絃後,第一主題最初由第一小提琴呈現,把聽眾帶入了一個寧靜而充滿幻想的意境。第一主題的中間部分是由木管樂器奏出的,加上了莊嚴的圓號和頗有分量的小號和定音鼓做伴奏,體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第二主題開c小調,聽上去沒有第一樂章的憂傷氣氛,不過出現了第一樂章的不穩定切分節奏,但絃樂的斷奏依然是貫穿第二主題的不穩定因素。根據樂器邏輯順序,作者省略了發展部,直接返回第一主題。再現部的調性佈局與第一樂章類似(第一主題用原調;第二主題先用a小調,之後用e小調)。樂章的尾聲出現了新的和絃,絃樂用很弱的力度奏出長音,似乎要進行到降A大調的時候,卻返回了E大調,使人感到新奇。

    試聽地址:Schubert: Symphony No.8 In B Minor, D.759

    第三樂章:

    快板,b小調,3/4拍,諧謔曲。舒伯特並未親自完成這個樂章,只留下含有九小節的管絃樂譜和含有總共128小節的鋼琴譜草稿;也就是說,全曲只有前9小節是經過舒伯特配器的;而Trio部分並不完整,舒伯特的鋼琴譜草稿只有Trio的前半部分。這個樂章啟發了舒曼《第四交響曲》和布魯克納《第00學生交響曲》的創作。主題部分為b小調,旋律透過大小調和絃明暗對比體現作者的心境,用下中音和絃做半終止也是首屈一指的。中段為g大調,旋律簡單樸素。

    試聽地址:Schubert: Symphony No.8 In B Minor, D.759

    第四樂章:

    首演的時候採用了《羅莎蒙德》第二樂章,因為這個樂章同樣為b小調,雖然沒有證據說明是否為舒伯特的初衷(我認為不符合),但旋律聽上去也非常揪心。而且水晶宮首演的時候,專家也認為是可以的接受的。

    試聽地址:Schubert: Symphony No.8 In B Minor, D.759

    如果完整把樂曲聽完的話,相信會有不少人落淚的,畢竟這也曾經被評為世界最傷感的十大交響曲之一。

  • 2 # 使用者4970058017744

    準確的說,D759在德國是第七交響曲,在奧地利沒有劃入交響曲範圍。

    b小調第八交響曲的特點往往和《貝多芬第二交響曲》很相似,舒伯特曾經讓一些義大利樂評指責是抄襲,缺乏原創新,也許是因為被擔心是抄襲,這首曲子和其他交響片段一樣,沒有再完成了。因為我們可以看到D615、D708A、D759、D936a以後,舒伯特還能完成大量作品尤其是D944,證明舒伯特是有時間創作的。

    舒伯特一生都沒有受過正統的音樂訓練,尤其是對位法這塊知識薄弱,所以我們聽不到交響曲中有多麼複雜的復調織體,即使是在優美的旋律,也難免顯得冗長和拖沓。

    b小調第八的影響還是頗為深遠的,即使是一個零基礎的門外漢,也會被這首曲子的旋律所打動。我們可以大致分為這樣的輪廓,第一樂章是現實苦難的寫照,第二樂章就是逃避現實選擇死亡,第三樂章是樂思已盡無法完成,第四樂章是後人強加的。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第一主題是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八度疊奏開始的,這個低沉的開頭也在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馬勒《第九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弗朗克《d小調交響曲》、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交響曲》等樂曲中出現過。隨後,雙簧管和單簧管疊加一個簡單的模仿哭聲的旋律,在樂隊全奏之後,圓號在第一主題的尾部吹奏出一個長音,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迴響感。這種只用一個音符代替一個完整織體的方法是舒伯特第一次用的。經過長音的迴響與簡短的發展,銅管樂器插入了一個過渡部分之後,接著在切分節奏的伴奏音型襯托下,G大調的第二主題的旋律由大提琴拉出。切分節奏讓人之前那憂鬱的情緒有所減輕,增加了一些輕快、明亮的色彩。第二主題的旋律有一種明顯的舒伯特式歌唱性,如此的悅耳,表現出優美歡快的情感,像是作者此刻的心中又泛起一絲樂觀的情感、美好的畫面……

    接著,由小提琴重複了一遍第二主題之後,整個樂隊進入一小節的休止,隨後樂隊突然來了一次小爆發,奏出了兩個陰晦的小三和絃,即Cm和Gm,之後不穩定的增六和絃bE7出現,緊張的氣氛把第一小提琴逼上極高音區,第二主題進而得到發展。在木管奏出的切分音引導下,絃樂高低聲部一唱一和,總體上又讓人感覺到一種不穩定的緊張感,歡快的情緒不斷被憂鬱所壓制。隨後,第二主題繼續接替上升的展開,好像快樂情緒在努力掙扎,並且最終漸漸地歸於低沉……這就猶如作者的思緒開始在樂觀與悲觀之間不斷盤旋,但尋求歡樂的慾望卻始終無法抑制黑暗的現實對身心帶來的重壓……

    這時,突然迸發出一個b小調主和絃,屬七和絃連線過後,就以上面所述的結構,發展地反覆了一次,象徵著作者的內心還在不斷地起伏、鬥爭中……

    接下來,第一主題的初始低音第三次出現,以及樂隊全體強力地奏出很長的一段從引子延伸出來的發展部分,頻繁的轉調將第一樂章的悲劇、壓抑的氣氛推向高潮。絃樂再次奏出了急促的十六分音符,銅管不斷奏出強有力的長音,金屬的音色如此震撼,絃樂與銅管樂的旋律形成強烈的對比與衝突,再加上急促連續的鼓聲營造的一種沉重的背景,更渲染出高潮的氣氛,讓人的內心充滿緊張感,無法穩定……

    隨後,絃樂的振弓漸弱和滑音使強烈的悲劇氣氛有所緩和,並引匯出了悠揚的長笛聲,高潮就此弱化下來,第一、第二主題再次出現(第一主題仍用b小調;第二主題最初用D大調,之後用B大調),並且第二主題配器上又得到了改變與發展,表現出了一種內心掙扎般的情感色彩……

    樂章的尾聲依然是第一主題的簡單重現,旋律也收縮了,用樂隊的全奏消失在了痛苦的b小調之中

    試聽地址:Schubert: Symphony No.8 In B Minor, D.759

    第二樂章:

    為了滿足E調銅管樂器的要求,第二樂章特意採用E大調。整個樂章行如流水,佈局和發展都舒緩自然。這一樂章的主題十分出名,是一個旋律優美的典雅主題,圓號、單簧管奏出和絃後,第一主題最初由第一小提琴呈現,把聽眾帶入了一個寧靜而充滿幻想的意境。第一主題的中間部分是由木管樂器奏出的,加上了莊嚴的圓號和頗有分量的小號和定音鼓做伴奏,體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第二主題開c小調,聽上去沒有第一樂章的憂傷氣氛,不過出現了第一樂章的不穩定切分節奏,但絃樂的斷奏依然是貫穿第二主題的不穩定因素。根據樂器邏輯順序,作者省略了發展部,直接返回第一主題。再現部的調性佈局與第一樂章類似(第一主題用原調;第二主題先用a小調,之後用e小調)。樂章的尾聲出現了新的和絃,絃樂用很弱的力度奏出長音,似乎要進行到降A大調的時候,卻返回了E大調,使人感到新奇。

    試聽地址:Schubert: Symphony No.8 In B Minor, D.759

    第三樂章:

    快板,b小調,3/4拍,諧謔曲。舒伯特並未親自完成這個樂章,只留下含有九小節的管絃樂譜和含有總共128小節的鋼琴譜草稿;也就是說,全曲只有前9小節是經過舒伯特配器的;而Trio部分並不完整,舒伯特的鋼琴譜草稿只有Trio的前半部分。這個樂章啟發了舒曼《第四交響曲》和布魯克納《第00學生交響曲》的創作。主題部分為b小調,旋律透過大小調和絃明暗對比體現作者的心境,用下中音和絃做半終止也是首屈一指的。中段為g大調,旋律簡單樸素。

    試聽地址:Schubert: Symphony No.8 In B Minor, D.759

    第四樂章:

    首演的時候採用了《羅莎蒙德》第二樂章,因為這個樂章同樣為b小調,雖然沒有證據說明是否為舒伯特的初衷(我認為不符合),但旋律聽上去也非常揪心。而且水晶宮首演的時候,專家也認為是可以的接受的。

    試聽地址:Schubert: Symphony No.8 In B Minor, D.759

    如果完整把樂曲聽完的話,相信會有不少人落淚的,畢竟這也曾經被評為世界最傷感的十大交響曲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重抑一年多,最近越來越嚴重了,這次是復發,能住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