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在距離太陽1億零750萬公里的平均距離處,沿近圓軌道繞日公轉.從隨著金星一起繞日執行的地球上看,金星也呈現出和月球類似的相位變化.金星以225個地球日公轉一週,但經歷一個相位周則需時584日.金星的自轉週期比公轉週期還長,這在九大行星中是唯一的.金星的自轉週期為243日.金星的白晝和黑夜各約為59日,也就是說,金星上一晝夜相當於地球上的117日.在下合(即金星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時,它離地球比其他大行星都近,在4千2百萬公里以內.有時金星下合時會從太陽的圓面上經過,這種現象稱為金星凌日.金星凌日是一種比較罕見的天文現象,曾被用來測定天文單位的準確值.從大小和質量來看,金星和地球差不多.金星的直徑只比地球小653公里,為12103公里;金星的質量約是地球的81%.然而,在其他方面,金星與地球卻很少有相似之處了.金星完全被一層厚雲包圍,雲中主要含有濃硫酸微滴.主雲層從表面之上約45公里一直延伸到70公里左右的空間.薄霧從厚雲的最低層往下延伸幾千米,並從最高層向上漫延約20公里.用紫外光觀察,某些雲頂區域呈現暗色,可能是由於二氧化硫、氯化硫、氯或固態硫的存在所致.金星的表面因有濃密的大氣保護,相對說來,地勢比較平坦,不像月球、水星、火星那樣有眾多的環形山.金星上也有一些山或山脈,其中有的火山直徑可達數百公里,但一般都不太高.它的赤道區有一些像火山口那樣的大而淺的圓形圈,還有一條自南向北穿過赤道的長達 1,200公里的大裂谷.金星大部分表面上有一層覆蓋物,其厚度一般不超過一米.在這層覆蓋物下面主要是玄武岩、火成岩等岩石.金星的表面溫度很高,不存在任何液態水,加上極高的大氣壓力和嚴重缺氧等嚴酷的自然條件,當然不可能有任何類似地球上的動、植物存在.關於金星的內部結構,還沒有直接的資料,從理論推算得出,金星的內部結構和地球相似,有一個半徑約3,100公里的鐵-鎳核,中間一層是主要由矽、氧、鐵、鎂等的化合物組成的“幔”,而外面一層是主要由矽化合物組成的很薄的“殼”.金星大氣的成分和地球大氣的完全不同.空間探測器的測量表明二氧化碳佔組成物質的96%以上,致使金星大氣具有極大的密度;氮佔3.5%;還有微量的氬、水蒸氣、一氧化碳、氦和一氧化硫.濃密的大氣和厚的雲蓋,有力地抓住射入的太陽能,使金星的表面溫度高達460攝氏度左右,成為太陽系中所有行星上溫度最高的一個.在離金星表面30~40公里處,密佈著厚達25公里的濃雲,它可以反射掉75%左右的入射的太Sunny.濃雲是由微米量級大小的濃硫酸霧組成的,在雲層外面則基本上是原子氧.金星大氣的二氧化碳產生非常強烈的溫室效應,使金星表面溫度高達465~485℃,而且基本上沒有地區、季節、晝夜的區別.金星探測器測知,北極區的溫度反比Sunny照射的赤道地區高10℃左右.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中的溫度下降,到大氣層頂溫度為-55℃.接近金星表面的低層大氣一般比較寧靜,風速僅每秒2米左右,但是,在大氣層頂卻存在著與自轉方向相同的、速度高達320公里/小時的大環流.金星和其他大行星不同,它從東到西逆向自轉,緩慢地每243日繞軸自轉一週.金星自轉軸相對它繞日公轉的軌道平面的傾角僅為3度.這些事實表明,其季節變化必然很不明顯.太陽供熱以及金星的緩慢自轉導致產生一個大氣環流,其中由於受熱,空氣在赤道帶上升,緩慢地移向高緯度地帶,再到達兩極地區,隨後,空氣變冷而下沉,然後沿地表返回赤道帶.這樣一個簡單的樣式,若在快速旋轉地球上,則會是完全不穩定的.金星上也有明顯可見的不穩定性,它表現為強烈的波動樣式,並改變上述簡單的狀況.大氣的轉速也隨著從表面到上層大氣的高度面增大.這樣一來,觀測到的雲層面積在4個地球日內,繞金星赤道執行一週.金星表面的大氣壓約為地球的90倍,而且有非常頻繁的放電現象.金星探測器就曾記錄到一次持續15分鐘的大閃電.稠密的金星大氣還造成了一種奇特的光學現象,即大氣折射能使接近地平線的太Sunny彎曲達 180°,因此,在金星上,即使背朝太陽也可欣賞“日落東山”的奇景.金星基本上沒有磁場(強度不到地磁場的萬分之一),也未發現有輻射帶.太陽風、紫外線和 X射線均可穿入大氣深處,使部分大氣電離,造成一個很薄的金星電離層,它離金星表面很近.在夜間電離層的電子密度很小.1961年以來,蘇聯和美國先後發射了14個行星際探測器飛向金星.最早是前蘇聯在1961年2月發射“金星”1號.美國在1962年8月27日發射的“水手”2號於同年12月24日到達金星附近,與金星最近距離為34,833公里.前蘇聯在1967年6月發射的“金星”4號的飛行艙於同年10月18日首次進入金星大氣,撞在金星的表面上.1975年6月前蘇聯發射的“金星”9號和“金星”10號,分別於同年10月22日和25日到達金星,並在金星表面上實現了軟著陸,獲得了第一批金星全景遙測照片.1978年,美國發射了“先驅者-金星”1號和2號,蘇聯發射了“金星”11號和12號.這四個行星際探測器都在1978年12月到達金星附近,共發出7個著陸艙降落到金星表面進行綜合科學考察,大大增加了人們對金星的知識.前蘇聯的“金星”號探測器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取得了金星表面外貌和組成的詳細資訊.照片揭示,金星平原上遍佈扁平的岩石,以及顏色較暗的細顆粒狀土壤.“金星”13號和“金星”14號探測器所測定的表面成分近似於地球上的玄武岩.在“金星”號以及美國的“先鋒”號、“麥哲倫”號的任務中,用雷達繪製的金星地貌圖顯示出複雜的地質結構和多變的地形地貌金象徵 表面的大部分是綿延起伏的平原,另有幾處低窪地帶和兩處大陸規模的高原.在伊希塔爾大陸的東部有一串巨大的高山稱為麥克斯韋山脈,比金星表面的平均高度高出1萬米以上.其他的地貌有隕石撞擊的環形山,大裂谷,斷層、裂縫、火山等等.其中許多地形結構均與火山活動有關.總的來看,金星地貌不像是那種使地球大部分表面成形的地殼板塊構造的活動.證據表明,金星和地球一樣,現正是一個地質流動體.
金星在距離太陽1億零750萬公里的平均距離處,沿近圓軌道繞日公轉.從隨著金星一起繞日執行的地球上看,金星也呈現出和月球類似的相位變化.金星以225個地球日公轉一週,但經歷一個相位周則需時584日.金星的自轉週期比公轉週期還長,這在九大行星中是唯一的.金星的自轉週期為243日.金星的白晝和黑夜各約為59日,也就是說,金星上一晝夜相當於地球上的117日.在下合(即金星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時,它離地球比其他大行星都近,在4千2百萬公里以內.有時金星下合時會從太陽的圓面上經過,這種現象稱為金星凌日.金星凌日是一種比較罕見的天文現象,曾被用來測定天文單位的準確值.從大小和質量來看,金星和地球差不多.金星的直徑只比地球小653公里,為12103公里;金星的質量約是地球的81%.然而,在其他方面,金星與地球卻很少有相似之處了.金星完全被一層厚雲包圍,雲中主要含有濃硫酸微滴.主雲層從表面之上約45公里一直延伸到70公里左右的空間.薄霧從厚雲的最低層往下延伸幾千米,並從最高層向上漫延約20公里.用紫外光觀察,某些雲頂區域呈現暗色,可能是由於二氧化硫、氯化硫、氯或固態硫的存在所致.金星的表面因有濃密的大氣保護,相對說來,地勢比較平坦,不像月球、水星、火星那樣有眾多的環形山.金星上也有一些山或山脈,其中有的火山直徑可達數百公里,但一般都不太高.它的赤道區有一些像火山口那樣的大而淺的圓形圈,還有一條自南向北穿過赤道的長達 1,200公里的大裂谷.金星大部分表面上有一層覆蓋物,其厚度一般不超過一米.在這層覆蓋物下面主要是玄武岩、火成岩等岩石.金星的表面溫度很高,不存在任何液態水,加上極高的大氣壓力和嚴重缺氧等嚴酷的自然條件,當然不可能有任何類似地球上的動、植物存在.關於金星的內部結構,還沒有直接的資料,從理論推算得出,金星的內部結構和地球相似,有一個半徑約3,100公里的鐵-鎳核,中間一層是主要由矽、氧、鐵、鎂等的化合物組成的“幔”,而外面一層是主要由矽化合物組成的很薄的“殼”.金星大氣的成分和地球大氣的完全不同.空間探測器的測量表明二氧化碳佔組成物質的96%以上,致使金星大氣具有極大的密度;氮佔3.5%;還有微量的氬、水蒸氣、一氧化碳、氦和一氧化硫.濃密的大氣和厚的雲蓋,有力地抓住射入的太陽能,使金星的表面溫度高達460攝氏度左右,成為太陽系中所有行星上溫度最高的一個.在離金星表面30~40公里處,密佈著厚達25公里的濃雲,它可以反射掉75%左右的入射的太Sunny.濃雲是由微米量級大小的濃硫酸霧組成的,在雲層外面則基本上是原子氧.金星大氣的二氧化碳產生非常強烈的溫室效應,使金星表面溫度高達465~485℃,而且基本上沒有地區、季節、晝夜的區別.金星探測器測知,北極區的溫度反比Sunny照射的赤道地區高10℃左右.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中的溫度下降,到大氣層頂溫度為-55℃.接近金星表面的低層大氣一般比較寧靜,風速僅每秒2米左右,但是,在大氣層頂卻存在著與自轉方向相同的、速度高達320公里/小時的大環流.金星和其他大行星不同,它從東到西逆向自轉,緩慢地每243日繞軸自轉一週.金星自轉軸相對它繞日公轉的軌道平面的傾角僅為3度.這些事實表明,其季節變化必然很不明顯.太陽供熱以及金星的緩慢自轉導致產生一個大氣環流,其中由於受熱,空氣在赤道帶上升,緩慢地移向高緯度地帶,再到達兩極地區,隨後,空氣變冷而下沉,然後沿地表返回赤道帶.這樣一個簡單的樣式,若在快速旋轉地球上,則會是完全不穩定的.金星上也有明顯可見的不穩定性,它表現為強烈的波動樣式,並改變上述簡單的狀況.大氣的轉速也隨著從表面到上層大氣的高度面增大.這樣一來,觀測到的雲層面積在4個地球日內,繞金星赤道執行一週.金星表面的大氣壓約為地球的90倍,而且有非常頻繁的放電現象.金星探測器就曾記錄到一次持續15分鐘的大閃電.稠密的金星大氣還造成了一種奇特的光學現象,即大氣折射能使接近地平線的太Sunny彎曲達 180°,因此,在金星上,即使背朝太陽也可欣賞“日落東山”的奇景.金星基本上沒有磁場(強度不到地磁場的萬分之一),也未發現有輻射帶.太陽風、紫外線和 X射線均可穿入大氣深處,使部分大氣電離,造成一個很薄的金星電離層,它離金星表面很近.在夜間電離層的電子密度很小.1961年以來,蘇聯和美國先後發射了14個行星際探測器飛向金星.最早是前蘇聯在1961年2月發射“金星”1號.美國在1962年8月27日發射的“水手”2號於同年12月24日到達金星附近,與金星最近距離為34,833公里.前蘇聯在1967年6月發射的“金星”4號的飛行艙於同年10月18日首次進入金星大氣,撞在金星的表面上.1975年6月前蘇聯發射的“金星”9號和“金星”10號,分別於同年10月22日和25日到達金星,並在金星表面上實現了軟著陸,獲得了第一批金星全景遙測照片.1978年,美國發射了“先驅者-金星”1號和2號,蘇聯發射了“金星”11號和12號.這四個行星際探測器都在1978年12月到達金星附近,共發出7個著陸艙降落到金星表面進行綜合科學考察,大大增加了人們對金星的知識.前蘇聯的“金星”號探測器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取得了金星表面外貌和組成的詳細資訊.照片揭示,金星平原上遍佈扁平的岩石,以及顏色較暗的細顆粒狀土壤.“金星”13號和“金星”14號探測器所測定的表面成分近似於地球上的玄武岩.在“金星”號以及美國的“先鋒”號、“麥哲倫”號的任務中,用雷達繪製的金星地貌圖顯示出複雜的地質結構和多變的地形地貌金象徵 表面的大部分是綿延起伏的平原,另有幾處低窪地帶和兩處大陸規模的高原.在伊希塔爾大陸的東部有一串巨大的高山稱為麥克斯韋山脈,比金星表面的平均高度高出1萬米以上.其他的地貌有隕石撞擊的環形山,大裂谷,斷層、裂縫、火山等等.其中許多地形結構均與火山活動有關.總的來看,金星地貌不像是那種使地球大部分表面成形的地殼板塊構造的活動.證據表明,金星和地球一樣,現正是一個地質流動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