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428251885940

    為了國家能長治久安,唐代統治者重視預防水患、災後的賑恤與重建工作。

    水患後,首先待解決的問題是災民的糧食問題,只要百姓能夠維持生計,社會不安的因素自然就會減低。水患既是歷代不可避免,因此,及時救災與災後重建工作就非常重要。唐代的救災工作,大都由中央政府遣使主持,玄宗開元廿八年(七四O)時認為災害發生時,中央政府的賑恤措施遠水救不了近火,得視災情的需要,委由地方官吏負責及時賑給,以符合救濟時效,然後再上奏朝廷。

    在水患預防方面:設定義倉與興建水利。唐太宗時設定義倉及常平倉以備凶年,玄宗時義倉之糧不足賑恤時,則兼以正倉米充之。此外,唐代平時重視水利之建設,水利建設非常興盛,至於唐代修築河防,整治河流等水利建設,皆由刺史或縣令等地方官吏負責。而黃河的水患是無可避免的,如何使水患的損害降至最輕,則有賴政府平時的防範措施,與災後的賑濟及善後工作。在面對無可避免的水患,尤其是唐玄宗時,是唐代黃河水患最為頻繁時期,約每1.4年中,黃河流域就有一次水患發生。當時水患所造成的災情,輕則財物損毀;重則生產停頓、物資缺乏谷價暴貴、民飢、人命傷亡,甚至危及國家經濟與國防安全等。

    然而唐玄宗時代儘管水患頻繁,水患的災情嚴重,但水患災情始終未造成玄宗時代的社會動亂,且不影響其為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的唐代盛世。最重要因素為玄宗時期的防災政策,設定倉儲積穀防災、及時救濟與災後重建工作的處理措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業掙錢不易,但賠起來卻很容易。對此你有哪些啟示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