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螺008

    推薦金融渠道

    比較簡單的是金融渠道的理財,然後選擇收益一般的,發行規模較大,社會認可度較高的。比如,國債,銀行理財,基金等等。

    現在是牛市,基金的收益不錯,但如果按長期來看,可能沒有象近兩年的業績這麼靚麗,很多人都有虧損的經歷。不過與其他理財方式相比,基金的收益還是高不少。

    (題外話,這裡假設題主不是股民,沒有證券賬戶。如果是股民,筆者認為長線投資白馬股,其實效果更好,但那是另一種方案了。)

    組合理財方式

    網上銀行

    推薦多種方式組合,就在自己銀行的網銀上就能操作,貨幣基金+銀行中線理財+偏債型混合基金+股票基金。

    如果是偏穩重的,4種產品比例為:5%+20%+50%+25%,組合收益率接近6.9%/年;

    如果做好了虧損的心理準備,4種產品比例為:5%+15%+30%+50%,組合收益接近8.6%/年

    產品解釋

    組合裡有4種產品,貨幣基金不用管,長期扔在裡頭就行了。因為貨幣基金儘管收益是波動的,但風險很小,幾乎等於零。長期看它的收益率等於銀行1~2年的定期存款利率,目前年化收益在2%~3%之間,但靈活性接近活期存款。

    銀行理財儘量選擇半年左右(3~12個月)的固定利率產品,長期操作收益率接近2~3年的銀行定期存款。工農中建的中期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年化收益在3%~4.5%,靈活性接近短期存款。不推薦過短的理財,是因為銀行理財有資金到賬延遲,這1、2天的延遲,對於太短的理財來說,重新計算收益後往往就沒啥意思了,最後發現不如買貨幣基金。

    中短期債券其實也是不錯的理財渠道,但個人投資太不方便,我們可以改用債券基金來做,債券基金就是投資債券的,而且不是簡單持有,而是炒債,所以它的收益要比債券的利息高。債券基金也象股票基金一樣,收益是上下跳動的,也就是有時大賺,有時大虧。不過相比股票,債券波動小多了,所以債券基金的波動也小多了。長期來看,債券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約為4%~7%,可以按5.5%/年估算。推薦考慮偏債型混合基金,就是基金除了債券,也投資股票,但股票規模不能超過債券的量。偏債混合基金的年化收益約為7%左右,這個數剛好超過貨幣貶值的速度。

    如果是長期理財,目標至少應該是超越貨幣貶值速度,否則就失去了意義。我們近些年的貶值,約等於-6.5%/年,那麼看,貨幣基金,銀行理財,債券基金都不能實現超越貨幣貶值,要想超越貨幣貶值速度,就不可避免要選擇股票基金了。

    股票基金的年化增長水平約為10%~15%/年,不過股市牛熊大起大落,股票基金本身也是差異極大,不同基金的業績能差出倍數來。偏優質一點的基金,長期年化在15%以上,超過20%/年也能找出幾十只,長期年化業績不理想,還不能超過貨幣貶值速度的也有。

    基於這些特點,推薦的組合重點放在偏債混合基金和股票基金上,考慮風險和賬面平穩,也考慮了平時用錢的需要,在組合裡增加了一定銀行理財,和貨幣基金,但這兩者不能超過總資金量的1/3。如果能承受風險,那麼加大股票基金的比重,如果只能承受部分風險,則選擇偏債混合基金為主。

    個人操作

    這裡兩個方面的操作:

    1,股市有牛熊,債市也是。

    2,資產組合需要定期平衡調整。

    市場牛熊

    牛熊輪動

    債市也有牛熊,它的主要漲跌因素是央行的利率政策。一般來說,當降息週期開始時,債基開始走牛,這時我們應該買進債基。因為債基手裡可能有老債券,降息週期開始後,債券基金透過賣出利息更高的老債券就能增值;同理,當加息週期開始後,債基開始走熊,這時我們應該陸續贖回債基。

    債基的週期與股基的週期有部分重疊,多數情況下債市牛熊比股市牛熊早一個相位。利用這個特點,我們可以比較容易踏準股市牛熊嗎?呵呵,也有兩者不相干的時候,完全迷信會吃虧的。

    資產平衡

    資產平衡

    基金在牛市末期或者熊市初期出來,資金到哪裡去呢?一般情況是先進入銀行理財,其次是放在貨幣基金上。在牛市末期,如果有合適的固定收益銀行理財,其實它們的收益率還沒下降,不過股市大熊,銀行理財的風險也會增加(不能兌付),所以,可以考慮直接放到貨幣基金上去。在熊市末期,債市牛會提早開啟,這時再把資金轉移到債基上,直到股市開始啟動新的牛市……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資金是在這幾種產品中搬家的,所以沒有嚴格的5%+15%+30%+50%。這種搬家有個好處,就是收益能提高數倍;同樣有個壞處,就是搬家節奏弄錯了,收益就沒了,甚至大虧了。那個8.6%/年,是假定4種產品都固定倉位不動的情況。建議大家取中間情況,就是搬家,但不是每次都搬空,留一點底倉,但是留多少,看個人情況。但是無論怎麼挪,你自己要清楚,這筆錢原來是應該隸屬於那個產品的,離開原產品是暫時的,在條件合適時應該回去。筆者建議,貨基+銀行理財+偏債混合基金+股基,越往前面排列的產品底倉比例越高,股基可以不留底倉。

    操作了幾年後,有了收益(也可能有了虧損),那麼4種產品的比例可能就不是原始設定的比例了,這時需要定期調整一下,將賬戶比例過高的賣出一些,將賬戶比例過低的補充一些,維持原始基本的設定比例。這麼做是有意義的,就是大系統的風險水平不會漂移。再平衡不需要過於頻繁,多數情況下是一波牛市結束時就平衡一次,或者用固定的時間節點,比如每次春節期間調整。

    工作量和修養

    看見沒,這種理財工作量有,不能當甩手掌櫃。但是,這點工作量拉長到一年以上的,是不是很少很少啊。這裡的關鍵是:1,要有市場的大勢判斷,要有自己的大戰略認識。2,要有耐心,不急不躁不衝動。也就是工作量不大,但要提高個人修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斷橋》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