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然

    跨越兩塊不相連的地域,在空中形成拱形身軀,為人們出行帶去便利,這就是“橋”,它代表著溝通,代表著信任。在韓城,就有這麼一座橋被人們謹記,而謹記不僅僅是因為這座橋樑,還因為它背後劉蔭樞二十八文銀賣橋的故事。

    毓秀橋初建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乾隆、道光、宣統年間都曾重修此橋,該橋為南北走向的石拱十孔橋,全長180米,寬4.5米,橋墩呈梭型,橋底鋪石,橋面呈弓形,石縫間嵌鐵錠加固。石欄每隔兩米為一望柱,望柱東101個,西99個,柱頭雕刻有瓜果圖案和龍鳥魚花紋,石欄兩端設定象徵護衛的石人坐像。

    這座毓秀橋是一座官橋,但卻不是用官銀修建的。清康熙四十一年,雲貴巡撫劉蔭樞回老家韓城探親,他經過澽水河時,發現老百姓進城趕集總被河水阻攔,要繞很遠地方才可以到達對面,很不方便。於是,他決定自己花錢修一座橋,方便家鄉父老。當時他的這個決定遭到了幾乎全家的全部反對,只有他的妻子知道他想為百姓做點實事,願意支援他。就這樣,劉蔭樞不顧反對,修建了這座橋,給當地百姓的出行帶去了很大的方便。橋修好後,有一年劉蔭樞帶著家人又一次回鄉探親,走到毓秀橋的時候,兒子對他說在橋頭收費肯定賺錢。聽了這句話,他想,建橋本來就是為了造福鄉里,兒子卻用它來斂財,得想辦法斷了他這個念頭。

    第二天,劉蔭樞便給韓城知縣發了一個請帖,請他到家裡來商議賣橋的事,最後以象徵性收了二十八文銀將橋賣給了韓城政府,將私橋變為了官橋,並取名為“集勝橋”,後改為“毓秀橋”。

    劉蔭樞二十八文錢賣橋的故事在韓城廣為流傳,如今的毓秀橋上人來人往,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故事,但這毓秀橋的故事卻只有一個,它是劉蔭樞的大公無私,是二十八文銀的無價之舉。

    黃昏下的毓秀橋,像一位俯下身軀的老者,默默地服務著當地的百姓,日復一日,從未間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最可惜的球員是誰?天賦滿滿卻傷痕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