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ZUer

    同行評閱是指一個論文在完成寫作以後,由作者透過線上系統提交到編輯部,編輯部編輯會根據文章內容,挑選也從事這一領域得專家(通常為作者不熟悉的)對這個文章的質量,創新性等進行評價,給出具體修改意見,編輯再根據評審人的意見,結合自己的看法給出最後決定,是拒稿還是修改!

    同行評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為維護論文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2 # 談科論普

    同行評議

    同行評議(Peer review),有時候又稱“審稿工作”,是一個由在本領域也是專家的其他學者對學術著作進行評估以維持或提升其著作質量的過程。同行評議被用於確保科學和技術論文的合法性以及就某個提案做出經費資助的決定方面。評審者的判斷能幫助編輯或者經費資助群體來決定提交給雜誌、出版社、委員會、基金會或者政府機構的著作或者提案能否被出版或者被資助,以及哪些文章最值得在學術會議上進行報告。

    同行評議的目標是確保用於出版、評估或者資助的學術著作能根據其價值進行評判,而不僅僅是根據作者的名聲或者其所屬機構進行評判。正如布魯斯·泰爾(Bruce Thyer)說描述的那樣,從長遠來看,讓恰當領域的專家在這些稿件出版之前對其進行閱讀和評估可以提升這些出版物的質量。確實,有些人認為同行評議是讓所有的學術成就——尤其是科學方面的——進步的主要過程,因為它創造了一個只有最好的著作才能被廣泛分享的環境。

    根據埃莉諾·赫姆利斯基(Eleanor Chelimsky)的看法,使用同行評議的最早記錄出現於1665年,那時英國皇家學會要求《哲學會刊》上的文章在出版之前都要由其會員進行評審,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持續出版的科學雜誌。然而,直到20世紀中期同行評議才取代了編輯對論文進行評審的模式,併成為主流科學和醫學期刊最常見的審稿形式。

    雖然同行評議被廣泛使用,但它也並非順風順水,毫無爭議。赫姆利斯基闡述了同行評議的三個主要問題:對效率的質疑,或者說用在尋找合適的專家來對文稿進行審讀並提出評論上的時間和精力;對同行評議過程中作者或者申請者的公平性或者公正性的質疑;以及對功效的質疑,有關同行評議是否為每個領域都提供了最優秀的作品。

    鑑於同行評議在科學和技術領域有著廣泛的支援,對於同行評議是否能夠確保學術成就的爭論也有很長的歷史了。《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在2002年開展的研究表明同行評議在很大程度上都未經過檢驗,它的效果也是不確定的。在某些情況下,同行評議會產生負面效果。比如,大衛·沙茨(David Shatz)指出有些被高被引的論文,甚至某些因其研究成果而在後來獲得諾貝爾獎的作者的論文,起初是被同行評議拒掉了的。

    公開審稿和盲審

    常用的同行評議方法有兩種:公開審稿和盲審。公開審稿過程中,作者的身份會向評審者公開,在有些情況下,評審者的身份也會向作者公開。

    在同行評議程式中把作者的身份向評審者公開方面,最常見的擔憂就是評審者可能出現的偏見和缺乏客觀性。根據沙茨的觀點,評審者可能出現的偏見包括因個人的嫉妒而對作者產生的消極偏見以及因朋友關係或者對作者個人地位的同情而產生的積極偏見。沙茨注意到有些評審者會認為某一特定群體中的一個成員所做的工作會優於或者劣於其他群體的某一成員的工作。儘管如此,有些資助機構(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可能會利用評審者知道作者身份的一種評議程式來決定基金申請,因為作者的聲譽及其成就可能會成為合法性審查的因素。即使在評審者知道作者資訊的情況下,作者通常也不會知道評審者的資訊,一些領域的期刊出版物也會利用這個體系。

    在多數情況下,對於可能出現的評審者偏見的解決方案就是盲審或者匿名評審,這在期刊出版物和會議評審中都十分常見,在這個過程中不會把文稿作者的資訊或者作者所屬機構的資訊提供給評審者。為了降低作者識別出消極評審來源的缺點,被稱作雙盲評審的程式通常會受到青睞。這不僅是要向評審者隱去文稿作者的資訊,還要向作者隱去評審者的資訊(也就是說,避免作者和評審者知道彼此的名字或者機構)。根據馬克·威爾(Mark Ware)的調查顯示,雙盲評審通常被看作是最有效的評審體系。

    然而,雙盲評審也許無法克服透過評審者偏好那些證實自己立場的想法而體現出來的思想意識偏見。另外一種憂慮就是匿名評審者也許對自己的評論不負責任,並且有可能會縱情於肆意的批評。對於公開審稿和盲審來說,評審者的選擇也是另外一個備受批評的焦點。令人擔憂的是,即使雙盲評審也有可能被一小撮群體所控制,而這個群體在性別、年齡、地域或學術機構方面也許不能完全代表他們正在評審的作者的同行群體。

    同行評議的替代性方法

    最近以來,電子出版技術為開發替代性的評審方法提供了機遇。根據威爾的看法,公眾的同行評議讓所有的讀者都可以對一篇文章進行審查和評議,而不僅僅是由編輯遴選出來的評審者。有些線上開放獲取期刊,比如《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ONE),用傳統的預審同行評議方式來發表文章,而其他期刊,比如Philica,則為讀者提供了就文章進行合作、評論或者批評的工具,它沒有預審同行評議。在諸如物理學和天文學這樣的領域中,有些人認為不利用傳統同行評議方法的線上成果,比如預印本文獻庫(arXiv),在重要性方面將會超過同行評議的出版物。

    亞當·凱普爾(Adam Keiper)和《新亞特蘭蒂斯》(The New Atlantis)這本線上雜誌的編輯們認為這場革命使科學出版物中的傳統同行評議受到了質疑。然而,2006年,《自然》期刊開展了一項公眾同行評議的實驗,它在文章發表之前把預評審的手稿貼上到網上徵求意見。一則新聞報道說《自然》雜誌在2006年底終止了這項實驗,因為網路上的擁堵——每週大約有5600個頁面瀏覽數——以及對文章質量的憂慮。報道中說很多評論都是流於表面的,最多的也只不過是說“幹得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孩子告訴我有人追她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