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41312923180

    這段情節主要見於原書第7、第8兩回,也牽連到第13、14 、37、38四回,敘寫舉人王惠成進士後的仕途風波。早在第2回周進還是老童生時,王惠就曾出場一次,並以其舉人老爺非凡的氣度壓垮了周進,留下了一地的雞骨頭和與七歲小學生荀玫同榜的夢話,揚長而去。

      作者並沒有僅把這作為夢話來敘寫,它其實是一條伏線,是極富戲劇性的安排,後來王惠果然與荀玫同榜成進士。於是,在新進士荀玫的寓所,王惠又開始登臺表演。

      先是傳呼接帖,“同年同鄉王老爺來拜”。同年且是同鄉,關係自然親近,王惠走進門便“一把拉著手”,說道:“年長兄,我同你是‘天作之合’,不比尋常同年弟兄。”真是比骨肉弟兄還要親了。接著,他又要主動出借住屋,“竟叫人來把荀進士的行李,搬在江米巷自己下處同住”。但這一切,用王進士自己的話說,都是為了“將來‘同寅協恭’,多少事業都要同做”。

      作者沒說兩人要同做什麼事業,但卻具體敘寫了兩人同做的兩件事。一件是請陳和甫扶乩,另一件是為荀母治喪。讓陳和甫請仙問判的時候,他們念念不忘的是功名的事,王員外問:“道兄如此高明,不知我們終身官爵的事可斷得出來?” “我兩人要請教,問一問升遷的事。” 其結果卻很滑稽,請下凡來的神仙關聖帝君竟然能揮筆寫下幾百年後才產生的詞: “調寄《西江月》一首”,真是荒唐之至。但二位進士卻信以為真,作者嘲諷之意也就極為顯然了。作者還讓熟讀四書朱注的進士將孟子“夏后氏五十而貢”的“貢”解釋為“登科”,科舉制度培養出的人才,其愚昧無知由此可知。高明的是,作者寫這件事並不僅僅是為了諷刺進士王惠的不學無術,而且還把他今後的命運概括於詞中,預示著情節的發展。用詩詞暗示人物命運的手法,原非作者所獨創,但吳敬梓卻能將它極其巧妙地安插在情節的自然發展之中,既暗諷了人物,又提示了情節,手段確是高出一籌。

      為荀母治喪則是藉此一事描寫眾多人物。先是噩耗傳來,荀員外“就要到堂上遞呈丁憂”,這本是封建孝道所必須做的,但王惠卻予以阻攔,說什麼“這事且再商議”,勸說荀玫“不如且將這事瞞下,候考選過了再處”; 而荀員外此刻所考慮的並非此事該不該瞞,而是“恐瞞不下”。應該講求倫理孝道的進士,他們的心靈居然如此卑劣。而做為國子監司業的周進、通政司的范進,曾先後為荀員外的師表,竟然以為此事可以“酌量而行”! 功名富貴之敗壞人倫、封建孝道之虛偽騙人,盡於此“可行”二字中暴露無遺。

      這一齣戲,從勸阻荀玫遞呈丁憂,讓家人換衣服,請吏部掌案來商量,直至向周、範求情,均由王惠導演。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中,荀玫也日漸變壞,最後任鹽運使時因贓被拿,與早年這一段公案也不無關係,可說是這種惡劣風氣侵蝕的必然結局。

      荀玫不得已回家丁憂,從此王惠只得一人做“事業”了,情節也隨之轉到其南昌知府任上。

      王惠剛到南昌,便與前任太守蘧佑為“交盤”一事發生齟齬,這才引出蘧景玉與王惠的一場交往,這既預伏後文蘧公孫的故事,又借兩人出言吐語來互相映襯各自的性格。蘧公子深受乃父薰陶,言語中雖不無自負賣弄之處,但總顯得高雅豁達、大方得體,而王惠則津津樂道於“高科鼎甲”,“地方人情,可還有甚麼出產,詞訟裡可也略有些甚麼通融”,兩相對照,王惠之鄙陋貪吝更其顯然,也才招致蘧公子的當面譏誚,可謂咎由自取。

      接任以後,王惠充分顯示出其做“事業”的才幹,“釘一把頭號的庫戥”,“用的是頭號板子”,“衙役百姓,一個個都被他打得魂飛魄散。合城的人,無一個不知道太爺的厲害,睡夢裡也是怕的”。此種行事,很難想象是出自一個飽讀詩書、“鬚髮皓白”的老進士之手,顯然是酷吏行徑,但他卻自稱“為朝廷辦事,不得不如此認真”。如此貪酷的王太爺,又居然被各上司認為是江西第一能員,擢升為南贛道。如此敘寫,作者抨擊的矛頭,也就不僅僅指向王惠一人了。

      至此,王惠的仕途可謂是一帆風順,但距其“升任直到宰相之職”的奢望還頗有一段距離。正當他還做著青雲直上的美夢時,風波陡起,寧王造反,攻破南贛,王惠只得棄官逃竄,偏偏又碰上寧王的戰船,不但自己“情願降順”,還領了南贛數郡一起歸降,任了偽官,因此被朝廷懸賞捕拿,從此東躲西藏,狼狽逃竄。

      其實,王惠投降寧王,也只是宮庭內訌,魯編修就為之開脫,“無兵無糧,為甚不降”?倒是婁三婁四所說的“成者為王敗者賊”,道出了統治階級內訌的實質。王惠降順寧王,無非是貪生怕死,但燕王朱棣爭奪建文皇位時,降順的官員又何嘗有罪?而朝廷之所以特別對王惠緊追不放,主要還是因他收藏禁書——作者也正藉此一案以敘寫文字獄。

      王惠從寧王處出逃,沒取金銀財寶,“只取了一個枕箱,裡面有幾本殘書”;轉“贈”給蘧公孫以後,蘧佑著見其中有《高青邱集詩話》,鄭重叮囑乃孫“須是收藏好了,不可輕易被人看見”,結果第13回蘧公孫差點因此被“充軍殺頭”;第35回盧信侯又因收藏此書而被中山王府發兵捉拿; 第38回郭孝子在四川尋到當年收藏此書,如今已削髮披緇、隱姓埋名的王惠,但父子還是不敢相認。這無疑是文字獄極端恐怖氣氛的真實反映。作者生於文網森嚴的雍、乾時期,卻敢於以高超的藝術手段將文字獄案分成幾段隱插其間,其超群之膽識,實令人敬服。

      這段情節,以王惠、荀玫同榜成進士開始,在回溯前文觀音庵裡舉人王惠與塾師周進說夢一節的同時,又細寫了王惠宦海風波的實況,再遞入蘧公孫今後的故事,情節轉換自然了無痕跡,雖然複雜多變,但卻是圍繞宦海風波一節而展開。其實,中國封建社會仕途之險惡,早在第1回中,王冕母親就曾說出“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下場”;此回書中,蘧佑亦云“宦海風波,實難久戀”,“小兒亡化了,只怕還是做官的報應”;第17回知縣李本瑛尊賢重孝而被拿; 第24迴向鼎因結交斯文而被參,第25回又誤傳摘印等等,均是真切的反映。至於蕭雲仙、湯鎮臺有功受罰,更是賢愚不分、黑白顛倒。作者於此,感慨實亦良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泰坦之旅手遊快速進入第三難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