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襲黑衣包裹的西方修女,好像隔絕了紅塵,終日唸叨禱告,在我們眼裡如此與眾不同,而女子修道院則更多了神秘感。
修道院,我們從公元四世紀開始揭秘……
本期導讀:
①西方修道院的前世今生?
②中世紀修道院和教會區別?
④修女是如何練成的?
⑤修女的生活是怎樣的……
先說下中世紀。中世紀為歐洲說法,指公元5-15世紀,這千年時間裡,歐洲都掌控在宗教手裡。修道院就是在中世紀初期興起。
①古代西方修道院
修道院是基督教徒修行之地,始於公元四世紀,隨後的兩個世紀是興盛期。古代修道院有別於教會,二者信徒同質,卻不同形式。
黑暗中世紀,部分信念堅定的教徒,遠離世俗紛擾,選擇僻靜的文明邊緣地帶,過著隱士般的生活,專注個人修行。
中世紀歐洲是非常黑暗、頹廢的,民眾迷茫,精神空虛。那種隱士潛修行為就喚醒了更多教士,一些教士決定重新聆聽耶穌教誨,然後組成一個新的基督團體☞ "修道院"。
院修道院的潛修人士,需斷絕俗念,刻苦潛修,堅守基督教原始教義,專心純粹。修行生活更加簡樸清苦,看上去更像孤獨的隱士。
修行可分靜修和勞動。靜修比如誦讀經卷,學習,抄寫書卷等。勞動當然就是勞作、幹活。閱讀和學習能力,是修行人必須具備的基礎。閱讀學習和辛勤勞動相結合,精神和肉體同修,這是對修行人最基本的要求。
古代文盲普遍存在,歐洲也不例外,修道院不是隨便進的。除了捨得了世俗,受得了清苦和勞動,還要有點文化,並堅持學習。
②古代修道院和教會區別
大家看出來了吧,最初的修道院好像和我們熟悉的教會有些不同。中世紀歐洲,宗教可分兩種不同表現形式☞ 修道院和教會。
教會多了世俗,就多了社會屬性。他們傳道大眾,宣傳教義,世俗的生老病死等,禱告儀式都有他們的身影,也接受大量社會捐助。
修道院則注重個人修行,更像潛修的孤獨隱士,追求精神上的拯救。他們認為教會違背教義初衷。二者是在教義理解上有分歧。當然,修道院也接受社會捐贈。
可見,在形式上二者相比,教會顯得更加開放化,而中世紀修道院明顯更像封閉苦修。
古代日本也有修道院
適者生存。後來修道院式微,最終妥協。
現在修道院成了天主教徒學習和修行的地方,是由神職人員組成的教學和培訓機構。
就是說,後來的修道院就是神學院,專門培訓神職人員、供修士和修女學習的學校。除了基礎課程,修道院學校另設有四門高階課程☞ 音樂、算術、幾何和天文。
說明☞ 基督教第1次大分裂在11世紀,有了天主教和東正教;第2次大分裂在15世紀,基督新教誕生了。這就是大家常說的舊基督三大分派☞ 天主教、基督教和東正教。
①關於修女
修道院分男修道院(Monastery)和女修道院(Convent),修行(學習)人分別為修士和修女。我們熟悉的"修女會"就指女子修道院。
中世紀早期,修道院裡已出現修女,而且基本都是貴族女性。最直接的原因: ①貴婦可以捐助簡樸的修道院啊。②貴婦們受教育好些,有閱讀學習能力。直到中世紀後期,大概13世紀,普通女子才有機會進修道院。
修女首先要在初學院學習6年,凡進修道院的修女,都必須宣誓☞ 服從、安貧、守貞。
最狠的是守貞。實習修女(白衣)轉正(黑衣)後,意味著終身不可結婚,要一生為耶穌守身如玉。大家或見有的修女佩戴指環,意思是修女同耶穌之間的忠誠見證。
修女並非一種職稱。正負院長和執事,才是女子修道院的領導職務。在教堂裡,修女主要輔助神父工作,還有禱告、助人、宣傳等(後述)。一個地方教會管理層分三級☞ 主教、神父和執事,修女只是基層人員。
②修女是如何練成的?
修女會也不是隨便進的。首先領滿5年教友才有資格。另外修女會有多種,我們可理解為教會下不同領域,各有所長。院長會根據個人意願和條件,提出適合的參考建議。
女修在初學院至少修6年,制度嚴格,期間不合格的,會被勸離。學習間每年都要發願,分初願、暫願、終身願。終身願表對天主獻身,發後,修女已獻給天主,不能嫁人了。
至少經暫願後,才算真正的修女,此時修女就身披黑衣了,這之前修女穿白衣的。
修女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生活三件主要事情☞ 祈禱、工作和學習。這其中,修女最多的時間花在祈禱和唱讚美詩上。
修女平時讀聖經,禱告,傳教,輔導助人,協助神職人員日常工作, 帶人讚美上帝等。修女最重要是修心,虔誠,忠心侍奉天主。
我們印象裡,修女往往很和藹,而且有各種手藝和特長,比如音樂、繪畫、醫學、教師等。或許她們進修道院前就學習過,也或在修道院修過,多才多藝並不稀奇。
一般來說,修女可以利用手藝去社會上做事,但這不是謀私利,收益會交給修道院。修女過著集體生活,服務於教會,不懷私財,她們生活保障也自然由教會負責。
所以,修女並非消極遁世,相反必須有著積極的生活心態。修女神秘的黑衣下,往往有張溫暖的面孔,一顆善良的熱心。
從宗教文化理解,教會講的是愛、忠誠和奉獻。比如神父每天宣傳佈道,助人禱告,主持各種儀式。修女日常則需輔助神父工作。
神父和修女都不可以結婚。這是對上帝的忠誠,對世間的奉獻。
一襲黑衣包裹的西方修女,好像隔絕了紅塵,終日唸叨禱告,在我們眼裡如此與眾不同,而女子修道院則更多了神秘感。
修道院,我們從公元四世紀開始揭秘……
本期導讀:
①西方修道院的前世今生?
②中世紀修道院和教會區別?
④修女是如何練成的?
⑤修女的生活是怎樣的……
修道院的前世今生先說下中世紀。中世紀為歐洲說法,指公元5-15世紀,這千年時間裡,歐洲都掌控在宗教手裡。修道院就是在中世紀初期興起。
①古代西方修道院
修道院是基督教徒修行之地,始於公元四世紀,隨後的兩個世紀是興盛期。古代修道院有別於教會,二者信徒同質,卻不同形式。
黑暗中世紀,部分信念堅定的教徒,遠離世俗紛擾,選擇僻靜的文明邊緣地帶,過著隱士般的生活,專注個人修行。
中世紀歐洲是非常黑暗、頹廢的,民眾迷茫,精神空虛。那種隱士潛修行為就喚醒了更多教士,一些教士決定重新聆聽耶穌教誨,然後組成一個新的基督團體☞ "修道院"。
院修道院的潛修人士,需斷絕俗念,刻苦潛修,堅守基督教原始教義,專心純粹。修行生活更加簡樸清苦,看上去更像孤獨的隱士。
修行可分靜修和勞動。靜修比如誦讀經卷,學習,抄寫書卷等。勞動當然就是勞作、幹活。閱讀和學習能力,是修行人必須具備的基礎。閱讀學習和辛勤勞動相結合,精神和肉體同修,這是對修行人最基本的要求。
古代文盲普遍存在,歐洲也不例外,修道院不是隨便進的。除了捨得了世俗,受得了清苦和勞動,還要有點文化,並堅持學習。
②古代修道院和教會區別
大家看出來了吧,最初的修道院好像和我們熟悉的教會有些不同。中世紀歐洲,宗教可分兩種不同表現形式☞ 修道院和教會。
教會多了世俗,就多了社會屬性。他們傳道大眾,宣傳教義,世俗的生老病死等,禱告儀式都有他們的身影,也接受大量社會捐助。
修道院則注重個人修行,更像潛修的孤獨隱士,追求精神上的拯救。他們認為教會違背教義初衷。二者是在教義理解上有分歧。當然,修道院也接受社會捐贈。
可見,在形式上二者相比,教會顯得更加開放化,而中世紀修道院明顯更像封閉苦修。
古代日本也有修道院
適者生存。後來修道院式微,最終妥協。
現在修道院成了天主教徒學習和修行的地方,是由神職人員組成的教學和培訓機構。
就是說,後來的修道院就是神學院,專門培訓神職人員、供修士和修女學習的學校。除了基礎課程,修道院學校另設有四門高階課程☞ 音樂、算術、幾何和天文。
說明☞ 基督教第1次大分裂在11世紀,有了天主教和東正教;第2次大分裂在15世紀,基督新教誕生了。這就是大家常說的舊基督三大分派☞ 天主教、基督教和東正教。
女子修道院①關於修女
修道院分男修道院(Monastery)和女修道院(Convent),修行(學習)人分別為修士和修女。我們熟悉的"修女會"就指女子修道院。
中世紀早期,修道院裡已出現修女,而且基本都是貴族女性。最直接的原因: ①貴婦可以捐助簡樸的修道院啊。②貴婦們受教育好些,有閱讀學習能力。直到中世紀後期,大概13世紀,普通女子才有機會進修道院。
修女首先要在初學院學習6年,凡進修道院的修女,都必須宣誓☞ 服從、安貧、守貞。
最狠的是守貞。實習修女(白衣)轉正(黑衣)後,意味著終身不可結婚,要一生為耶穌守身如玉。大家或見有的修女佩戴指環,意思是修女同耶穌之間的忠誠見證。
修女並非一種職稱。正負院長和執事,才是女子修道院的領導職務。在教堂裡,修女主要輔助神父工作,還有禱告、助人、宣傳等(後述)。一個地方教會管理層分三級☞ 主教、神父和執事,修女只是基層人員。
②修女是如何練成的?
修女會也不是隨便進的。首先領滿5年教友才有資格。另外修女會有多種,我們可理解為教會下不同領域,各有所長。院長會根據個人意願和條件,提出適合的參考建議。
女修在初學院至少修6年,制度嚴格,期間不合格的,會被勸離。學習間每年都要發願,分初願、暫願、終身願。終身願表對天主獻身,發後,修女已獻給天主,不能嫁人了。
至少經暫願後,才算真正的修女,此時修女就身披黑衣了,這之前修女穿白衣的。
修女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生活三件主要事情☞ 祈禱、工作和學習。這其中,修女最多的時間花在祈禱和唱讚美詩上。
修女平時讀聖經,禱告,傳教,輔導助人,協助神職人員日常工作, 帶人讚美上帝等。修女最重要是修心,虔誠,忠心侍奉天主。
我們印象裡,修女往往很和藹,而且有各種手藝和特長,比如音樂、繪畫、醫學、教師等。或許她們進修道院前就學習過,也或在修道院修過,多才多藝並不稀奇。
一般來說,修女可以利用手藝去社會上做事,但這不是謀私利,收益會交給修道院。修女過著集體生活,服務於教會,不懷私財,她們生活保障也自然由教會負責。
所以,修女並非消極遁世,相反必須有著積極的生活心態。修女神秘的黑衣下,往往有張溫暖的面孔,一顆善良的熱心。
從宗教文化理解,教會講的是愛、忠誠和奉獻。比如神父每天宣傳佈道,助人禱告,主持各種儀式。修女日常則需輔助神父工作。
神父和修女都不可以結婚。這是對上帝的忠誠,對世間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