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預期1980年代的蘇聯反航艦戰術是以飽和飛彈攻擊為基礎,傳統機械式旋轉雷達有限的資訊獲得速率及多重目標追蹤能力難以滿足此需求,神盾系統因而出現。神盾系統在艦體上裝設4面平面雷達天線,每個天線分別可涵蓋以上層結構為中心45度角的扇形範圍。其中的陣列雷達SPY-1有超過4000個發射原件,可發射多道不同方向的雷達波束以捕獲目標。遭捕獲的目標則依事先預定的準則評估其威脅程度及接戰順序,並可選擇由電腦自動接戰或由戰管人員控制。而自聖哈辛托(CG-56)起,安裝了SQQ-89(V)3 整合反潛套件,該套件結合了SQS-53B艦首聲納、SQR-19拖曳陣列聲納即Mk 116 Mod 6射控系統。而在之後的船艦中,改採重量較輕且電磁波特性較好的SPY-1B陣列雷達,並以UKK-43B及UYK-44電腦取代原先的UYK-7/20電腦。
武裝方面,遠距離的目標主要由SM-2 MR中程標準二型飛彈負責。不同於過去需全程導引的飛彈,標準二型只需在飛行終段由照明雷達進行引導即可,而飛行前段和中段則可由自動駕駛儀來控制飛行方向至預設攔截點。照明系統採用4具Mk 80照明雷達供飛彈和系統使用,透過分時(time sharing)工作可同時導引12枚已發射飛彈接戰。艦炮為127公釐炮,可對23公里範圍的水面或陸上目標炮擊,然而因其Mk 86火炮射控系統(gun fire control systeam,GFCS)缺乏能有效攻及空中目標的SPG-60雷達,並沒有防空能力。近距離反制部分,則是由艦上的電子反制措施和Mk 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負責。此外,自溫賽尼斯號飛彈巡洋艦(USS Vincennes CG-49)開始安裝輔助著艦系統RAST(haul-down and traverse system)以起降LAMP III SH-60B海鷹直升機。
泰孔德羅加可還行
一般這種名字都是翻譯問題
Ticonderoga,一般被翻譯成提康德羅加,但也的確有被翻譯成泰孔德羅加的比如Wiki上就有這麼叫的
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英語:Ticonderoga-class cruiser
美國海軍所屬第一種配備神盾(AEGIS)系統的戰艦,其特色為配備以AN/SPY-1艦用相位陣列雷達為核心的整合式水面作戰系統(神盾巡洋艦)。提康德羅加級原本為導向飛彈驅逐艦(DDG),由於美國巡洋艦的陸續退役,1980年1月1日被提升為導向飛彈巡洋艦(CG),成為美國海軍唯一操作中的現役巡洋艦級。
美國海軍共建造27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除了湯馬斯·S·蓋茨號(USS Thomas S. Gates CG-51)之外,全部的艦名都是以美國曆史上著名的古戰場為名,且其中至少有12艘繼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的航空母艦艦名。
在美國海軍的作戰編制上,本級巡洋艦是作為航空母艦戰鬥群(CVBG)與兩棲攻擊戰鬥群的主要戰情指揮中心,以及為航空母艦或兩棲突擊艦提供保護。
美國海軍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對付日本神風特攻隊獲得的經驗上,以艦載機與艦炮組成多重防空網來保護艦隊,尤其是航空母艦的安全。然而,隨著德國在二戰末期開始使用反艦飛彈之後,艦炮已經無法滿足未來艦隊防空需要,因此必須發展新的系統。
1950年代,美國海軍開始佈署艦上防空飛彈系統:通稱為“3-T”系統的護島神(Talos)、韃靼(Tartar)與㹴犬(Terrier)飛彈。1960年代展開下一代艦用防空系統“颱風”(Typhon)的研發工作。早期的防空飛彈系統一次能夠對付的空中目標有限,這個數目與船上的導引雷達數量有密切關聯,堤豐系統採用電子掃描雷達天線技術,期望以新的技術提升可以同時接戰的目標數量。不過堤豐系統的技術風險太高,加上預算的問題,發展計畫稍後被取消。
由於預期1980年代的蘇聯反航艦戰術是以飽和飛彈攻擊為基礎,傳統機械式旋轉雷達有限的資訊獲得速率及多重目標追蹤能力難以滿足此需求,神盾系統因而出現。神盾系統在艦體上裝設4面平面雷達天線,每個天線分別可涵蓋以上層結構為中心45度角的扇形範圍。其中的陣列雷達SPY-1有超過4000個發射原件,可發射多道不同方向的雷達波束以捕獲目標。遭捕獲的目標則依事先預定的準則評估其威脅程度及接戰順序,並可選擇由電腦自動接戰或由戰管人員控制。而自聖哈辛托(CG-56)起,安裝了SQQ-89(V)3 整合反潛套件,該套件結合了SQS-53B艦首聲納、SQR-19拖曳陣列聲納即Mk 116 Mod 6射控系統。而在之後的船艦中,改採重量較輕且電磁波特性較好的SPY-1B陣列雷達,並以UKK-43B及UYK-44電腦取代原先的UYK-7/20電腦。
武裝方面,遠距離的目標主要由SM-2 MR中程標準二型飛彈負責。不同於過去需全程導引的飛彈,標準二型只需在飛行終段由照明雷達進行引導即可,而飛行前段和中段則可由自動駕駛儀來控制飛行方向至預設攔截點。照明系統採用4具Mk 80照明雷達供飛彈和系統使用,透過分時(time sharing)工作可同時導引12枚已發射飛彈接戰。艦炮為127公釐炮,可對23公里範圍的水面或陸上目標炮擊,然而因其Mk 86火炮射控系統(gun fire control systeam,GFCS)缺乏能有效攻及空中目標的SPG-60雷達,並沒有防空能力。近距離反制部分,則是由艦上的電子反制措施和Mk 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負責。此外,自溫賽尼斯號飛彈巡洋艦(USS Vincennes CG-49)開始安裝輔助著艦系統RAST(haul-down and traverse system)以起降LAMP III SH-60B海鷹直升機。
包括湯馬斯·S·蓋茨號在內的最早的前五艘提康德羅加級,裝備傳統的Mk 26雙懸臂式飛彈發射器,這使其只能攜帶68枚飛彈且無法發射戰斧巡弋飛彈。從碉堡山號(CG-52)起的提康德羅加級還多裝備了2個Mk41 Mod0垂直髮射系統(Vertical Launching Systems,VLS),每一組Mk41可裝載61枚飛彈,總計擁有122枚,而可選用的彈種包括戰斧巡弋飛彈、標準三型防空飛彈、ASROC反潛艇導彈等,這令該艦能攜帶大量飛彈,且讓系統允許所有導彈在短時間內完全鎖定多重目標,縮短戰艦的開火時間。
提康德羅加級的前五艘艦隻已在2004年到2006年除役。另外22艘較新的本級艦(CG-52至CG-73)將會進行升級改裝,預計每一艘的平均服役年限為35年。
兩伊戰爭提康德羅加級諸艦中的文森尼斯號飛彈巡洋艦在1988年時曾發生誤擊伊朗航空655號班機的事件而聲名狼藉。由於雷達誤判訊號,艦長認為該飛行物為伊朗空軍執行任務中的F-14雄貓式戰鬥機,這次事件造成290位平民罹難。文森斯號已於2005年退役。
同時美軍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也擔任護衛油輪船隊的任務,以防範伊朗F-4以及伊拉克轟-6、超級軍旗攻擊機、Tu-22所發射的反艦飛彈無差別攻擊。
波斯灣戰爭1991年美軍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首次對伊拉克實施戰斧飛彈攻擊,順利為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與駐紮在科威特及沙烏地阿拉伯的轟炸機清除伊軍的地面防空武力。
臺海飛彈危機1996年為了因應解放軍彈道飛彈可能對臺灣造成的威脅,美軍派遣CG-52碉堡山號從日本南下開進臺灣海峽,併發揮了神盾戰鬥系統的力量;最後美軍觀察到解放軍對臺灣發射的飛彈的落點位於基隆與高雄外海。
本級各艦MK26雙懸臂飛彈發射器版本
MK41垂直飛彈發射器版本
例行一圖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