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oHuang188

    一、教師要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瞭解教育新觀念 在教育資訊化時代,教師必須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瞭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資訊科技理念發展迅速,與資訊科技相關的課程的設計與開發主要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課程理論、教學設計理論等,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藉助資源進行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強調教學必須從學習者的需求出發,強調情境創設和協作學習的重要性。教師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就要積極主動地透過各種方式,認真學習和掌握相關理論並使之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要認識到資訊科技在當今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再只是一種手段,而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指導下進行的,是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現代教育的制高點。創新地運用電教媒體、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目的是為了豐富教學組織形式,提高教學效率,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二、教師要廣泛利用資訊科技,掌握必要的知識與技能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資訊科技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路、校園網和因特網等。這些新型的教學媒體可以為新型教學結構的建立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因此,教師要掌握計算機和網路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方法,會使用影片展示臺進行教學。同時,還應懂得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平臺的用途,能設計課件指令碼,具備一定的製作多媒體教材軟體的能力,並積極開發符合新課程新教材要求的教育教學軟體等。 當然,教師利用資訊科技不應只為了追求形式,僅在“調教課”、“公開課”、“優質課”中使用,而應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根據需要選擇、採用適合教學內容的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新能力和資訊能力的培養營造最佳的教學環境。

    三、教師要強化資訊科技能力的培訓

    教師的資訊科技能力是指教師的資訊檢索、獲取、分析、處理、應用及傳遞能力。具體指教師能快速檢索到所需資訊的能力;加工和提煉資訊的能力;整合建立資訊的能力;交流傳播的能力。資訊科技能力是教師資訊素養結構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教師作為資訊的吸收者和傳遞者,其資訊能力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教學效果和科研成果的好壞。在教師的資訊科技素養結構中,資訊意識起著先導的作用,資訊知識是基礎,資訊能力的提高是核心。要提高教師的資訊科技素養,重點是提高教師的資訊科技能力,實際工作中,應主要透過對任課教師的在職培訓,提高教師的資訊科技能力,內容應包括CAI(計算機輔助教學)、CMI(計算機管理教學)等。

    四、強化軟硬體環境促進教師資訊科技素養的提高

    軟硬體的建設要求教師提高資訊科技素養,反過來教師資訊科技素養的提高又依賴於學校軟硬體環境的構建。軟硬體環境構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學校經濟條件構建良好的資訊科技環境,配置現代教學設施,建校園網,建設學校網站等;2.加強教師資訊能力考察,對教師評職稱,考核指定硬性指標;3.根據教學需要加大教師培訓力度,並把培訓作為一項制度和規定;4.鼓勵教師上多媒體課,定期進行公開課評優等,實行獎勵機制;5.鼓勵教師進行資訊管理、電子備課、統計學生成績、寫電子評語、網上討論交流等,讓教師在資訊科技操作中潛移默化的得到提高;6.學校領導要有相關意識,帶頭使用現代資訊科技。

    五、教師要開展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實踐與研究

    教師不僅要使用好現代教育媒體,還要使之與教學設計思想和方法相結合,研究在新技術條件下的教學活動,用以改進教學手段,建立新型教學結構,建構新的教學模式,以最佳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

    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是深化學科教學改革的根本途徑。目前國內對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整合比較主流的理解是——“把計算機技術融入到各學科教學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意指將課程整合的重點放在CAI,即計算機輔助教學上,突出計算機作為工具,去輔助各傳統學科的教學,使資訊科技基礎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和各學科的教學過程緊密結合起來。在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過程中,教師一是可以利用現有的軟體平臺,藉助他人(如網路、光碟、資源庫等)獲取優秀的教育教學資源,突破教學重難點。二是學習並掌握多媒體軟體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如Auther-ware、Flash、photoshop、3Dmax、幾何畫板等,並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自己製作課件,著重解決用傳統不能或難以解決的問題,提高教學效率。三是在教師熟練掌握技術的基礎上,透過資訊檢索、師生交流、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多媒體演示等多種手段實施課程整合。這種多媒體、互動式以及虛擬現實技術的資訊表達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六、協作學習共同提高教師資訊科技素養

    隨著資訊社會資訊量的不斷增加,任課教師由於課程壓力大、時間緊,讓他們去了解、熟悉、掌握各種對於教學有用的資訊科技可能是比較困難,也是不切合實際的。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建議老師們實行分工學習、協作學習,共同提高資訊科技素養。如:1.在校內或組內成立一個協作小組,A教師重點掌握圖象處理方法,B老師重點掌握聲音處理方法,……這樣,一位老師要做課件,需要相關素材處理,即可找A或B老師幫忙;2.在校園網中建立一個相關資訊科技素養論壇,學校老師有什麼問題或什麼解決好的、實用的辦法就可在校園網論壇裡面留言,相互探討;3.經常瀏覽網際網路一些論壇,增加互動留言,共同提高等。這樣,教師資訊科技素養的提高便可由定期化(定期舉行)向日常化轉換,教師資訊科技素養提高也由主要依賴培訓向教師自學轉換;協作學習還對那些要求教高層次培訓的教師創造了條件。在協作學習中,人人都是教師,人人都是學生,在不斷學習中交流、取長補短,遇到問題商議解決。協作學習是提高學校教師資訊科技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模組化裝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