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19516396732

    壯哉我大無錫!

    無錫地名中有的字是生僻字,在《辭海》等詞典中都找不到。又有的字因古吳方言的緣故,與漢語普通話讀法不同,或是多音字,而產生了異讀。

    生僻字:

    1.無錫有不少帶有洚(實際應該為"土"字旁)字的地名。如東洚、丁洚裡、黃泥洚、河洚裡、社洚裡。查《辭海》、《辭源》、《康熙字典》、《中華大字辭典》、《中文大辭典》中都無此字。,早在元《無錫志》中寫為“堽”,如長堽,即長。,解釋為河岸高地之意,是無錫特有的地名字。其它地方有“岡(崗)”字。而似乎沒有岡那麼高。無錫歷史上是水鄉澤國,多河多水。先民們擇高地居住,並逐漸成為聚落,併產生了帶“”的地名。其音同“岡”。社裡原屬錢橋,解放後歸山北會西村,改名為社岡裡。近代科學家徐壽、徐建寅即出生於此。無錫另有東港鎮地名,是港下鎮與東湖塘鎮合併而成。不少人常將東與東港混淆。港應讀gǎng,讀gāng。

    2.無錫沙文丼、陸丼之“丼”,無錫人都讀táng,即讀“塘”。另張涇、安鎮有丼上的地名,碩放有丼頭的地名。《康熙字典》中有此字,同“井”義,且音不同。《中華大辭典》中的此字另有一義為東西落入井中之聲音,同音。而無錫的這一“丼”字原是河池潭之義,因此音同“潭”,讀tán。無錫有些地方的人“潭”、“塘”讀音不分,遂演變成“丼”。城中沙文丼,原名沙盆潭、沙墳潭,稱其盆因形似,稱其“墳”因有墳葬而名,不雅而改為沙文丼。可從中山路老一百商店旁走入。其地形也似“丼”,原為一低窪的河池,後填塞。

    3.河埒口的“埒”,讀liè,無錫人讀lià,其命名與無錫的養魚歷史有關。明朝,梁溪河兩岸的漁民轉向捕養兼營。到了清中葉以後,梁溪河岸築有魚池700餘座。當時居民在淺灘上築埂埒地,逐漸埒成一口口方形的魚池。埒即指矮牆或堤壩,又可作動詞,與“築”同義。由此,魚池一帶取名為河埒口,河埒口養魚頗負盛名。無錫人有時把“攔”讀成lià,與“埒”同音。“埒”因用土築,而用 土字旁。“埒” 既是生僻字,又是異讀字。

    4.胡埭、葛埭之“埭”,讀dài。宋《鹹淳毗陵志》載,原名湖埭,因靠太湖邊而名,同時又名胡埭。“埭”為用土築壩之意。宋以前,直湖港出口處築有土壩,防止湖水倒灌,中留缺口,設絞關,以引船隻透過落差。宋代有人據高地,四周築壩,迫使直湖港和胡埭河水流入太湖,故稱湖埭或湖堤,故改為胡埭。葛埭在雪浪,東晉時,相傳著名道士葛洪曾至此,並在河口“埭之以橋”,故名葛埭橋。他所住的土墩,叫洪口墩。

    5.在名勝景點地名中有位於大成巷的雲薖園,較難讀。“薖”常誤讀“邁”或“過”。“薖”應讀kē,即讀“窠”,或“科”,是指古代的一種草,引伸為貌美、心胸寬大。詩經《考盤》有“考盤在阿,碩人之薖。”描寫歸隱者自得其樂的情趣。“薖”字前加“雲”字,“雲薖”就有了優雅的意境。雲薖園是無錫著名實業家、官紳楊味雲所建,又稱雲薖別墅。

    異讀字:

    異讀字中有的與一字多音有關,有的與文白異讀有關,有的與古吳語讀音有關。

    1.梁溪河流至西五里湖的出口處名大渲口,有大渲橋,有大渲村、小渲村,大渲村又分為渲左、渲右(屬河埒鎮)。“渲”普通話讀xuàn,無錫當地人卻讀shuàn。“渲”是小水之義,又指一種中國畫的畫法。而當地人卻把它讀門閂的“閂”。這與當地有一句老話有關,“大渲強盜小渲賊,白水蕩上白雀子”。前一句說的是歷史上這裡靠近太湖邊,是湖匪出沒的地方。一到晚上,家家戶戶就關上門,用門閂閂好。“渲”字有地方掌故。從地理學講,大渲口實也是梁溪河的門閂。關上了,也就無法流通。

    2.夏家邊的“夏”,無錫人讀wǚ,就如夏至節氣,無錫人讀為“wǚ至”,而不讀“xià至”。無錫人把“下”、“夏”都讀wǚ。中橋往蠡園方向曾有九弄十三邊之說,主要以姓為名。夏家邊是十三邊之一。蠡園鎮為何有這麼多“邊”,是指近代以來外埠來錫種“客田”者日益增多,他們租購土地,繁衍生息拓展而成的地域,本地人常稱其為某家邊。

    3.碩放之“碩”,不讀shuò,而讀shí,音“石”,就如同無錫人讀“碩士”,不讀“shuò士”,而讀“石士”。“碩”在古代另有一音,即讀shí,同“石”,形容堅固。因古漢語一部分需用吳語來讀,無錫方言屬古吳語,因此相當一部分地名保留著古漢語的讀音。實際上shí已是普通話音,無錫人讀“石”、“碩”,沒有捲舌音,但沒有捲舌音的漢語此拼音卻已沒有。解放初,設牆門鄉、碩放鄉,後併為一個鄉,取碩望橋、放鷹橋兩村首字命名。

    4.旺莊之“旺”,老無錫人讀yuǎng,不讀wàng。這與無錫人把“火燒得旺”讀成“燒得yuǎng”一樣,比喻火勢很旺,可引伸為勢頭、精力很旺。而漢語拼音中無此讀音,只有yǎng,也沒有同樣的象聲詞可代替。這是古吳方言所保留的音,至今已在漢語中失傳。

    5.査橋之“查”,無錫人不讀chá橋,而讀zhā。查是多音詞,一讀檢查之“查”,即讀chá;一讀查姓之“查”,即讀zhā。查橋之“查”即為後者,明代有查姓官員葬於此,其後代為掃墓之便建橋而名查家橋。無錫查橋當地人實又讀成“zū橋”,音“租”,平聲,這與錫東靠近蘇州地區而轉音有關。

    6.羊尖之“羊”,無錫人往往讀成“央”,平聲,非陽聲,這與靠近常熟而聲調發生變化有關。羊尖本名楊尖,因位於嚴羊河與羊尖塘交匯之尖角處,似羊角而改名。

    7.芙蓉圩、白蕩圩之“圩”,現在一般標音為wéi,但實際上老無錫人讀yú。《康熙字典》是先標音為yú,再標音為wéi。所以,此字可兩讀。此字的另一讀音是xū,是趕集的意思。

    由於方言的原因,無錫許多地名的讀法往往與普通話不同。比如盪口的“dàng蕩”與北塘的“táng塘”,都讀成dang,只不過前者是第三聲,後者是第二聲。

    實際上,無錫有許多方言讀音完全用漢語拼音並不能十分準確地表達出來,而需要用國際音標。

    壯哉我大無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社戲,詞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