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街味道
-
2 # 言隱榮華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是一首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樂府民歌。
什麼是“樂府”? 樂府的名稱,最早見於漢初,在漢武帝時期設專門的樂府令(相當於文化部),這是當時點綴昇平、縱情聲色的音樂機關。除了演奏新歌舞外,還採集民歌,這也可以說是最早的專業作家的“採風”活動,這為後來樂府詩的出現提供了良機。採風的意義,不僅使詩歌更接地氣,也使大量反映人民意向的民歌民謠收錄了進來。從而使樂府采詩除了娛樂之外,還兼具觀風俗、知民意、識厚薄的作用。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將樂府所唱的詩也叫樂府。於是,所謂的樂府便由機關名一變而成為帶有音樂性質的詩體名稱。不過在這個時期,樂府雖看作詩體,但著眼還是在音樂上。這是的樂府詩不僅能反映社會現實,而且還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南北朝民歌呈現不同色彩和情調,南歌多於豔曲情詩,北歌多雄渾、蒼勁。
同時代與《敕勒歌》相對應的還有兩首特別著名的樂府民歌。在北方,有一首家喻戶曉的民歌《木蘭詩》;在南方,有一首稍遜一點的《西洲曲》。
且不說名氣過人的《木蘭詩》,單就《西洲曲》而言,雖歷來被視為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但估計大多數人並不瞭解,不過以下四句知道的人應該不少: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這是現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在其名作《荷塘月色》中倒數第二段引用的幾句。
話扯遠點,既然都是出自於樂府民歌,我們不妨再往歷史的遠處看。
探尋樂府詩的源頭,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既被看作是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也應該是最早“樂府”詩鼻祖,只不過那時還沒有出現樂府的名稱,收整合風、雅、頌諸集,這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社會的反映,不僅包括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風俗與婚姻等,甚至還有天象、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
到了漢代,同樣有一首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篇中男女主人公最後雙雙化為鴛鴦的神話,直逼千古傳唱的梁祝化蝶。
其實漢末的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與其後不久的《木蘭詩》,但就從故事情節上,似乎是天壤之別,《孔雀東南飛》是一曲形於吟詠的悲歌,主人公劉蘭芝、焦仲卿因不遵於父母之命而雙雙尋死,既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也是男女授受不親的控訴者。而僅僅過了百十年(或許更短),花木蘭便毅然女扮男妝替父從軍,與七尺鬚眉共赴軍營十幾載,社會的變化之大令人目眩。
探尋根由,不難看出,早在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時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強令推行,使儒家的那套倫理綱常,毫無懸念地佔據了統治地位,並發展到了相當完備嚴密的程度。而天道周星,物極必反。很快漢末的軍閥混戰、權貴相爭,門閥大族與寒門士族的較量,引發第一次南北割據。北方成為匈奴、鮮卑、羯、氐、羌輪流坐莊時期,民族大融合下,漢人及其傳統倫理正逐漸被邊緣化而風光不再,更加雄渾、豪邁、狂野不羈的各遊牧民族的觀念漸漸風行於世,這便是《木蘭詩》得以通行的時代背景,因此,詩中有“可汗大點兵”之句,便不會疑惑了!
樂府民歌一直等到了唐代,則把音樂撇開,開始更關注社會內容,這個時候,樂府又一次流變為批評現實的諷刺詩。到了宋元以後,隨著詞曲的興盛,樂府又一次變化,開始稱詞、曲為樂府,這應該算是一種牽強和濫用吧。
歷史的演進不光是從轟轟烈烈的大事件中析出,也往往從那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中透射出來!
回覆列表
題主的問題是:《敕勒歌》是樂府民歌麼?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敕勒歌》當然是一首樂府民歌我們今天看到的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這是北宋人郭茂倩收集的一本樂府詩專輯。不過原作是鮮卑語,後來被翻譯成了漢語。《樂府詩集》記載了關於敕勒歌的一個故事:
北齊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憤疾發。周王下令曰:高歡鼠子。親犯玉壁。劍弩一發。元兇自斃。神武聞之。勉坐以安士眾。悉引諸貴。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其歌本鮮卑語。易為齊言。故其句長短不齊。
北齊神武高歡發病攻打北周,結果士兵死亡過半,為激勵將士,高歡命令大家一起高唱敕勒歌。
二、關於《樂府詩集》《樂府詩集》是北宋郭茂倩收集的一本樂府詩專輯,總共有五千多首,有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釋,以及先秦至唐末歌謠,包括樂曲原辭與後人仿作,其中有民間歌謠,也有文人作品。例如漢武帝的《秋風辭》、卓文君的《白頭吟》、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將進酒》等。
最傳奇的詩應該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沒有被唐朝任何選本收錄,被郭茂倩收錄僅僅是因為屬於樂府詩,如果不是郭茂倩這首詩我們今天就再也看不到了,唐宋時期對這首詩的評價是很低的。但是今天卻成為了千古絕唱,令人唏噓。
三、《敕勒歌》前半首讀起來不押韻嗎?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歌詞本為鮮卑語,翻譯成了長短句不齊的漢語, 用鮮卑語唱歌應該是押韻的。但是用現代漢語朗誦感覺“下、野”是不押韻的。
中國古人作詩,在隋唐以前都是根據口語押韻。隋朝開始有了官方的韻書:《切韻》,這本書成為了中國韻書的源頭,歷經唐朝傳承到宋朝編訂了《平水韻》後基本定型,這是詩人們作詩必須遵守的韻書。在這本書裡下和野都在“上聲二十一馬”韻部裡:
馬下[上下]者野雅瓦寡社寫瀉夏[華夏]也把廈惹冶賈[姓賈]假[真假]且瑪姐舍喏赭灑嘏剮打耍那
這裡的“下”讀作三聲,不讀四聲。野讀作ya。這樣再讀這首詩是不是就押韻了。可見古人翻譯鮮卑語的時候也是非常注意音韻的。
結語《敕勒歌》是一首民歌,也是一首押韻的詩。類似《敕勒歌》這種今天讀起來不押韻的古詩,例如陳子昂的詩《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zha三聲)。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