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
國名:阿曼蘇丹國(The Sultanate of Oman)
獨立日:12月20日(1951年)
國慶日:11月18日(1940年,蘇丹卡布斯誕辰,始自1970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由紅、白、綠三色組成。紅色部分在旗面上構成橫的“T”字形圖案,右側上方為白色,下方為綠色。旗面左上角繪有黃色的阿曼國徽。紅色象徵吉祥,是阿曼人民喜愛的傳統顏色;白色象徵和平與純潔;綠色代表大地。
國徽:圖案由一把阿拉伯飾刀,兩把彎刀和一條佩帶組成,表示阿曼人民保衛國家主權和獨立的決心與力量。
國家政要:蘇丹卡布斯·本·賽義德 (Qabus Bin Said) ,1970年7月即位。
自然地理:面積30.95萬平方公里。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南部,西北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西連沙烏地阿拉伯,西南鄰葉門共和國。東北與東南瀕臨阿曼灣和阿拉伯海。海岸線長1700公里。境內大部分是海拔200—500米的高原。東北部為哈賈爾山脈,其主峰沙姆山海拔3352米,為全國最高峰。中部是平原,多沙漠。西南部為佐法爾高原。除東北部山地外,均屬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分兩季,5月至10月為熱季,氣溫高達40℃以上;11月至翌年4月為涼季,氣溫約為24℃。年平均降水量130毫米。
人口:250萬(2001年)。絕大多數是阿拉伯人,在馬斯喀特及馬特拉赫,另有印度、巴基斯坦等外籍人。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本國居民絕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0%屬伊巴德教派。
首都:馬斯喀特(Muscat),人口72萬(2000年)。馬斯喀特東南瀕阿拉伯海,東北臨阿曼灣,據守印度洋通往波斯灣的門戶,戰略位置重要。“馬斯喀特”一詞在阿拉伯語中意為“東西降落的地方”。該城在歷史上曾屢遭入侵。
簡史:阿曼是阿拉伯半島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古代稱馬肯,意為礦產之國。公元前2000年已廣泛進行海上和陸路貿易活動,併成為阿拉伯半島的造船中心。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1507-1649年曾被葡萄牙統治。1742年波斯人侵入。1749年,艾哈邁德·伊本·賽義德趕走波斯人,建立了賽義德王朝。19世紀初英迫使阿曼接受奴役性條約,控制阿貿易。20世紀初,山區部落起義,成立了阿曼伊斯蘭教長國,並向馬斯喀特進攻。1920年英國和馬斯喀特同阿曼教長國簽訂了“西卜條約”,承認教長國獨立。阿曼分為馬斯喀特蘇丹國和阿曼伊斯蘭教長國兩部分。1949年英國控制了布賴米綠洲地區石油勘探和開採權,加利佈教長髮動了反英武裝鬥爭。1967年前蘇丹泰木爾統一阿全境,建立馬斯喀特和阿曼蘇丹國。1970年7月23日卡布斯執政,同年8月9日宣佈改國名為阿曼蘇丹國。
政治:阿曼是君主制國家。無憲法和議會,禁止一切政黨活動。由蘇丹頒佈法律、法令和批准締結國際條約、協定。阿曼國家管理機構以卡布斯為首,由內閣秘書處、各專門委員會、首都省政府和國家協商委員會構成。1996年11月,卡布斯蘇丹頒佈詔書,公佈了《國家基本法》(相當於憲法)。該法對國家體制、政治指導原則、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內閣及其成員的職責、公民權利與義務等方面作出了規定。1996年12月,卡布斯蘇丹宣佈成立由其本人為首的9人國防委員會。該委員會的職能是:負責審議有關保衛國家安全的事宜;要求王室委員會召開會議,確定國家統治者。如王室委員會在法定時間內未能就挑選蘇丹(國王)達成一致,則由國防委員會根據蘇丹致王室委員會的信件指定人選,確定蘇丹,並就此採取必要措施。1991年11月成立協商會議,是在原國家諮詢委員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審議監督機構,無立法權,但可向蘇丹及政府提出建議。協商會議下設法律、經濟、衛生和社會事務、教育和文化、服務和地方社會發展5個常設小組委員會。每三年換屆一次,委員可以連任。1997年12月,卡布斯任命了由41名成員組成的國家委員會。國家委員會與協商會議一起組成阿曼委員會。內閣是蘇丹授權的國家最高執行機構,成員由蘇丹任命。
行政區劃:按行政區域劃分為3個省(馬斯喀特省、佐法爾省、穆桑達姆省)和5個地區(巴推奈地區、達希萊地區、內地地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省區之下設有59個州。
經濟:20世紀60年代始開採石油,現已探明石油儲量近7.2億噸,天然氣儲量33.4萬億立方英尺。煤儲量約3600萬噸,金礦儲量約1182萬噸,銅儲量約2000萬噸,鉻100萬噸。還有銀及優質石灰石等,水產資源豐富。工業起步較晚,基礎薄弱。目前仍以石油開採為主,油氣田主要分佈在西北部和南部的戈壁、沙漠地區。工業專案主要為石油化工、鍊鐵、化肥等。約40%以上人口從事農、牧、漁業。全國可耕地101350公頃,已耕地61500公頃,主要種植椰棗、檸檬、香蕉等水果和蔬菜。糧食作物以小麥、大麥、高粱為主,不能自給。漁業是阿曼的傳統產業,是阿曼非石油產品出口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自給有餘。
新聞出版:全國現有報刊30餘種,主要有:,發行量約2萬份;《觀察家報》,發行量1萬份;《祖國報》,私營,阿拉伯文日報;《阿曼時報》,私營,英文週刊。阿曼通訊社:1986年5月成立,總社在馬斯喀特,是官方新聞機構。阿曼廣播電臺:1970年始建於首都馬斯喀特。1974年薩拉拉電臺建成。現兩個電臺透過人造衛星並聯廣播,每天用阿拉伯語播音19.5小時,用英語播音15個小時。1982年開始調頻廣播,日播12小時。1979年建造人造衛星地面站。馬斯喀特和薩拉拉兩座電視臺分別建於1974和1975年,兩臺統一節目,每天播放17小時。
外交:奉行中立、不結盟、睦鄰友好和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原則和宗旨,恪守阿曼加入的國際和地區性條約。在和平共處,互相尊重主權、獨立、不干涉別國內政基礎上同所有國家建立友好關係,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致力於維護海灣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主張透過對話和和平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分歧
阿曼
國名:阿曼蘇丹國(The Sultanate of Oman)
獨立日:12月20日(1951年)
國慶日:11月18日(1940年,蘇丹卡布斯誕辰,始自1970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由紅、白、綠三色組成。紅色部分在旗面上構成橫的“T”字形圖案,右側上方為白色,下方為綠色。旗面左上角繪有黃色的阿曼國徽。紅色象徵吉祥,是阿曼人民喜愛的傳統顏色;白色象徵和平與純潔;綠色代表大地。
國徽:圖案由一把阿拉伯飾刀,兩把彎刀和一條佩帶組成,表示阿曼人民保衛國家主權和獨立的決心與力量。
國家政要:蘇丹卡布斯·本·賽義德 (Qabus Bin Said) ,1970年7月即位。
自然地理:面積30.95萬平方公里。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南部,西北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西連沙烏地阿拉伯,西南鄰葉門共和國。東北與東南瀕臨阿曼灣和阿拉伯海。海岸線長1700公里。境內大部分是海拔200—500米的高原。東北部為哈賈爾山脈,其主峰沙姆山海拔3352米,為全國最高峰。中部是平原,多沙漠。西南部為佐法爾高原。除東北部山地外,均屬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分兩季,5月至10月為熱季,氣溫高達40℃以上;11月至翌年4月為涼季,氣溫約為24℃。年平均降水量130毫米。
人口:250萬(2001年)。絕大多數是阿拉伯人,在馬斯喀特及馬特拉赫,另有印度、巴基斯坦等外籍人。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本國居民絕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0%屬伊巴德教派。
首都:馬斯喀特(Muscat),人口72萬(2000年)。馬斯喀特東南瀕阿拉伯海,東北臨阿曼灣,據守印度洋通往波斯灣的門戶,戰略位置重要。“馬斯喀特”一詞在阿拉伯語中意為“東西降落的地方”。該城在歷史上曾屢遭入侵。
簡史:阿曼是阿拉伯半島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古代稱馬肯,意為礦產之國。公元前2000年已廣泛進行海上和陸路貿易活動,併成為阿拉伯半島的造船中心。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1507-1649年曾被葡萄牙統治。1742年波斯人侵入。1749年,艾哈邁德·伊本·賽義德趕走波斯人,建立了賽義德王朝。19世紀初英迫使阿曼接受奴役性條約,控制阿貿易。20世紀初,山區部落起義,成立了阿曼伊斯蘭教長國,並向馬斯喀特進攻。1920年英國和馬斯喀特同阿曼教長國簽訂了“西卜條約”,承認教長國獨立。阿曼分為馬斯喀特蘇丹國和阿曼伊斯蘭教長國兩部分。1949年英國控制了布賴米綠洲地區石油勘探和開採權,加利佈教長髮動了反英武裝鬥爭。1967年前蘇丹泰木爾統一阿全境,建立馬斯喀特和阿曼蘇丹國。1970年7月23日卡布斯執政,同年8月9日宣佈改國名為阿曼蘇丹國。
政治:阿曼是君主制國家。無憲法和議會,禁止一切政黨活動。由蘇丹頒佈法律、法令和批准締結國際條約、協定。阿曼國家管理機構以卡布斯為首,由內閣秘書處、各專門委員會、首都省政府和國家協商委員會構成。1996年11月,卡布斯蘇丹頒佈詔書,公佈了《國家基本法》(相當於憲法)。該法對國家體制、政治指導原則、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內閣及其成員的職責、公民權利與義務等方面作出了規定。1996年12月,卡布斯蘇丹宣佈成立由其本人為首的9人國防委員會。該委員會的職能是:負責審議有關保衛國家安全的事宜;要求王室委員會召開會議,確定國家統治者。如王室委員會在法定時間內未能就挑選蘇丹(國王)達成一致,則由國防委員會根據蘇丹致王室委員會的信件指定人選,確定蘇丹,並就此採取必要措施。1991年11月成立協商會議,是在原國家諮詢委員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審議監督機構,無立法權,但可向蘇丹及政府提出建議。協商會議下設法律、經濟、衛生和社會事務、教育和文化、服務和地方社會發展5個常設小組委員會。每三年換屆一次,委員可以連任。1997年12月,卡布斯任命了由41名成員組成的國家委員會。國家委員會與協商會議一起組成阿曼委員會。內閣是蘇丹授權的國家最高執行機構,成員由蘇丹任命。
行政區劃:按行政區域劃分為3個省(馬斯喀特省、佐法爾省、穆桑達姆省)和5個地區(巴推奈地區、達希萊地區、內地地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省區之下設有59個州。
經濟:20世紀60年代始開採石油,現已探明石油儲量近7.2億噸,天然氣儲量33.4萬億立方英尺。煤儲量約3600萬噸,金礦儲量約1182萬噸,銅儲量約2000萬噸,鉻100萬噸。還有銀及優質石灰石等,水產資源豐富。工業起步較晚,基礎薄弱。目前仍以石油開採為主,油氣田主要分佈在西北部和南部的戈壁、沙漠地區。工業專案主要為石油化工、鍊鐵、化肥等。約40%以上人口從事農、牧、漁業。全國可耕地101350公頃,已耕地61500公頃,主要種植椰棗、檸檬、香蕉等水果和蔬菜。糧食作物以小麥、大麥、高粱為主,不能自給。漁業是阿曼的傳統產業,是阿曼非石油產品出口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自給有餘。
新聞出版:全國現有報刊30餘種,主要有:,發行量約2萬份;《觀察家報》,發行量1萬份;《祖國報》,私營,阿拉伯文日報;《阿曼時報》,私營,英文週刊。阿曼通訊社:1986年5月成立,總社在馬斯喀特,是官方新聞機構。阿曼廣播電臺:1970年始建於首都馬斯喀特。1974年薩拉拉電臺建成。現兩個電臺透過人造衛星並聯廣播,每天用阿拉伯語播音19.5小時,用英語播音15個小時。1982年開始調頻廣播,日播12小時。1979年建造人造衛星地面站。馬斯喀特和薩拉拉兩座電視臺分別建於1974和1975年,兩臺統一節目,每天播放17小時。
外交:奉行中立、不結盟、睦鄰友好和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原則和宗旨,恪守阿曼加入的國際和地區性條約。在和平共處,互相尊重主權、獨立、不干涉別國內政基礎上同所有國家建立友好關係,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致力於維護海灣地區的安全與穩定,主張透過對話和和平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