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otpur4591

      沈括  沈括的最主要成就是《夢溪筆談》,是一部涉及古代漢族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該書在國際亦受重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此外,數學上發明了隙積數,會圓數;物理上發明了溼法鍊銅;天文上改進儀器;同時編繪了《天下州縣圖》等。  詳細說明:  數學上發明了隙積數,會圓數;物理上發明了溼法鍊銅;天文上改進儀器;同時編繪了《天下州縣圖》等。  沈括的著述有22種155卷。除《夢溪筆談》外,還有綜合性文集《長興集》《志懷錄》《清夜錄》,醫藥著作《良方》《蘇沈良方》,科學著作《渾儀議》《浮漏議》《景表議》《熙寧奉元歷》《圩田五說》《萬春圩圖記》《天下郡縣圖》《南郊式》《諸敕格式》《營陣法》,音樂類著作《樂論》《樂律》《樂器圖》等,但存世較少。  隙積術指如何計算垛積,沈括運用類比、歸納的方法,以體積公式為基礎,把求解不連續的個體的累積數,化為連續整體數值來求解,巳具有了用連續模型解決離散問題的思想。在中國國數學史上,開闢了高階等差級數求和的研究領域,開創了中國垛積術研究的先河。南宋數學家楊輝發展了這一成果,創造了垛積術公式。  會圓術,實際上是指由弦求弧的方法,主要思想是區域性以直代曲,對圓的弧矢關係給出了一個比較實用的近似公式。在中國數學史上,沈括第一個利用弦、矢求出了孤長的近似值。這一方法的創立,不僅促進了平面幾何的發展,而且在天文計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為中國球面三角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會圓術問世後,得到了廣泛應用,郭守敬、王恂等都用到過會圓術。  溼法鍊銅,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信州鉛山縣有苦泉、流而成澗。舀取泉水煎熬,就能得到膽礬,熬製膽礬就能生成銅,熬膽礬的鐵鍋,日子久了也會變成銅。這裡,苦泉就是硫酸銅溶液,膽礬則是硫酸銅,沈括的這段記錄,即溼法鍊銅,利用化學置換反應的方式提煉金屬。  改進儀器。渾儀是測量天體方位的儀器,經過歷代的發展演變,到宋朝,北京天文館:郭守敬的簡儀渾儀的結構已經變得十分複雜,三重圓環相互交錯,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沈括對此作了很大改進:取消了渾儀上不能正確顯示月球公轉軌跡的月道環,放大了窺管口徑,使其更便於觀測極星,既方便了使用,又提高了觀測精度。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郭守敬創制的新式測天儀器——簡儀,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  沈括對漏壺也進行了改革,漏壺是古代測定時刻的儀器,把曲筒銅漏管改做直頸玉嘴,並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壺體下部。這樣流水更加通暢,壺嘴也堅固耐用多了。  沈括還製造了測日影的圭表,而且改進了測影方法。  編繪了《天下州縣圖》。圖幅之大,內容之詳,都是以前少見的。全套地圖共有二十幅,包括全國總圖和各地區分圖,比例為九十萬分之一。在製圖方法上,沈括提出分率、準望、互融、傍驗、高下、方斜、迂直等九個方法,並按方域劃分出“二十四至”,從而大大提高了地圖的科學性。  沈括還有一大創造,就是用“飛鳥圖”繪製《大宋天下郡守地圖》,使得北宋的地圖越來越精確。沈括的地理學說與《大宋天下郡守地圖》,在宋遼邊界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實地測量的基礎上,他製作了幾種型別不同的地圖模型,並附有詳細的說明書。他還繪製了當時全國的地圖20幅,彙輯成集,稱《天下州縣圖》,其比例為“以二寸折百里”。同時,沈括視察河北邊防的時候,曾經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製成立體地理模型。這個做法很快便被推廣到邊疆各州。  附沈括個人簡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  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隱居夢溪園。紹聖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  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郭守敬  郭守敬的主要成就是郭守敬的主要成就有修治運河,創制簡儀,編制《授時歷》等。  詳細說明:  郭守敬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1276年郭守敬修訂新曆法,經4年時間制訂出《授時歷》,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  郭守敬、王恂等同一位尼泊爾的建築師阿尼哥合作,在大都興建了一座新的天文臺,臺上就安置著郭守敬所創制的那些天文儀器。它是當時世界上裝置最完善的天文臺之一。  郭守敬創制了簡儀,是一種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該儀器的結構和使用上都比渾儀簡單,而且除北極星附近以外,整個天空一覽無餘。郭守敬用這架簡儀作了許多精密的觀測,其中的兩項觀測對新曆的編算有重大的意義。一項是黃道和赤道的交角的測定,另一項觀測就是二十八宿距度的測定。  在改歷過程中,郭守敬創造了近20種儀器和工具,如“景符”、“窺幾”等儀器。  附郭守敬簡介: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漢族,順德邢臺(邢臺市邢臺縣)人。生於元太宗三年,卒於元仁宗延祐三年。郭守敬曾擔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1276年郭守敬修訂新曆法,經4年時間制訂出《授時歷》,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1981年,為紀念郭守敬誕辰750週年,國際天文學會以他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  他的一生主要是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在科學活動中,他精心觀察客觀事物的特點,從中掌據它們的發展規律;他能很好地發現和總結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從具體實踐中得到運用和提高;他善於從別人的經驗教訓中吸取有用的東西,取長補短,使自已的科學研究事業逐漸趨於完善。但是,他從不滿足前人的現成經驗,敢於大膽探索,富有創新精神。由於他孜孜不倦、刻苦鑽研、勤奮實幹,所以在天文、曆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詩春興的內容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