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ang牌
-
2 # 鳴王1
就我所知,尤其新開創的朝代,會根據自身情況和歷史教訓選擇繼承合適實用的:行省制度,可管轄廣大疆域,這個是元朝的,被繼承了;而宋代的重文輕武,重中央而輕地方,是導致亡國的原因之一,所以明朝不會繼承這個。
其他還有很多,但所知有限,且大致如此了。
-
3 # 天涯繪畫
肯定是受元朝影響很大的,想想一百年的時候,看起來很短,但是實際上已經更迭五六代人,當時的人又怎麼知道宋朝是什麼樣,更別說繼承。北韓有一段歷史寫過,在他們的進貢隊伍進入京城的時候,人們以為他們是戲班子,那時候離明朝滅亡也就幾十年。
但是明朝也不是繼承元朝,而是一個典型的漢人王朝。
-
4 # 良人執戟2
這種說法與事實完全不符,持這種說法的人,他的歷史課白學了。整個元朝的歷史時間僅有97年,形不成什麼“傳統”。而兩宋的歷史達到三百多年,其經濟、科技、文化達到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朝代之一。明朝是漢族地主階級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它的重要特點就是將封建帝制的政治、文化傳統推向歷史的顛峰。朱明王朝起兵推翻元朝的宗旨就是“反元復宋”,態度鮮明、措施堅決。
戶籍人口管理的完全不一樣元朝是把人戶分為三六九等,具體歸納為民戶、軍戶、站戶、匠戶、鹽戶、醫戶、儒戶、僧、道、也裡可溫等“諸色人戶。”對這些不同的戶屬,規定了不同的社會義務和隸屬關係。帶有強烈民族歧視,南方和北方還要實行不同的稅賦制度。南方的稅賦沿用兩宋法,夏徵絹、秋征糧,還要負擔治河、修城、運輸的力役。為什麼不同呢?因為元代的法律規定蒙古、色目(西部少數民族)、漢人、南人有不同的社會地位。人分四類,當然就是帶有明顯的民族壓迫性質了。
明朝建立以後,不存在民族壓迫的問題,而是加強戶口的認真清理,統計全國的戶口資料和耕地總面積。一個遠強於元代的戶口制度完全撐握在戶部手中。
中央行政機構的不同元朝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由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組成。中書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忽必烈當然要緊盯不放,他不會擔任任何行政職務,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務是由皇太子擔任,名稱是中書令。而中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樞密院掌握軍事大權,所設院使也是由皇太子擔任。
明朝的行政機構是由中央和地方兩大系統組成。
中央系統,廢了中書省,和丞相制度,把分管的相權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擔,由皇帝直接撐握。
與元朝不同的是,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分管兵事、刑部、大理寺(相當於現在的高法)、都察院(全國最高監察機關),使之互相牽制,上述機構的大權由皇帝總攬。
明朝的地方政府建設中,廢了元代的“行中書省”,而在全國設立十三布政使司(俗稱行省)。
總而言之,明朝的全國行政管理,比較元代,更加嚴峻和集權於皇帝。
文化藝術的嚴格控制朱元璋起兵造反就是打的“反元復宋”的旗號,為了表示自己的堅決態度,乾脆說自己就是趙姓後裔,甚至找到一個叫韓山童的娃娃,是宋徽宗的第九世孫,擁立小夥伴為皇帝,從這個堅決的態度上看,朱元璋對元朝統治是如何的勢不兩立,雖然這是歷代起義軍慣用伎倆,但是,在號召力上很管用,很得民心。
朱元璋與元朝的對立情緒表現在所有的領域。除了我上面所述而外,在藝術風格上,朱明王朝推崇、欣賞宋朝風格。
朱元璋稱帝后,希望所有的文化藝術要對國家、社會報著積極、上進的精神,堅決杜絕元朝藝術家的隱逸行為。
由乞丐、和尚、兵士、義軍、西吳王、而明太祖的朱元璋認為,文化藝術,只有一條路可走一一為國家服務,為宮廷服務,否則殺無赦。
從這方面來說,他不如元朝統治者對文化的包容。
以繪畫領域來說,著名的“元四家”,活到明代的只有王蒙和倪贊,結果兩個人都入獄,都因此而死去。
著名的畫家張羽入獄前乾脆“引刀成一快”自殺,死於朱元璋手下的還有陳汝言、徐賁、周位.....所有元代畫家幾乎在明初全軍覆滅。
朱元璋的藝術觀點和冷峻做法,扼殺了正處於上升勢頭的元末明初的藝術。稍有這段歷史知識的朋友,應該承認,大明王朝的文化藝術基本上因此而處於停滯狀態。
元朝的戶籍制度雖然存在岐視壓迫漢人的問題,但也因此產生了影響深遠的“元曲和雜劇”。尤其是元曲,其纖巧精妙,與工整簡潔的唐詩;對仗灑脫的宋詞“三角鼎立”,構成中華文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北宋,政治很關注藝術,由於宋徽宗本人的藝術修養,對於文化藝術、尤其是繪畫書法,已經上升到國家行為的高度,不但成立了“國家圖畫翰林院”,而且皇帝是內行,在為國家政治服務的同時,也推動了藝術的發展。
在明代,政治關注藝術,這個可以有,但是朱元璋對藝術完全外行,又用殘酷手段統治藝術,因此藝術處於停滯狀態,雖然這種停滯不是絕對的,長期的,也有區域性的發展,但也僅限於偉大的徐渭寫意花鳥畫和文人人物畫。
結語
朱明王朝建立後,對元代的一切規章制度和文化藝術,都持徹底的否定態度,堅持恢復宋制,堅持更加嚴峻的中央集權。所以說,明朝根本沒有所謂的“繼承元朝傳統。”沒有!
回覆列表
要有自己的判斷,我也第1次聽說有這種說法,但是我一聽認為他是沒有一點依據,建議你去聽一下明朝那些事兒,雖然寫的不是100%的,肯定,但大多數還是符合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