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帆輕舟

    太守(郡守)是古代郡一級的“一把手”。

    太守的地位高低,一是取決於全國行政區劃的層級多少,二是取決於郡的數量。

    秦始皇時期,全國行政區劃僅有郡與縣這兩級,秦朝初期郡的總數僅有三十多個(後有增加)。當時的郡是第一級行政區,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省(有的郡比今天的一個省還要大)。

    西漢中期以後,郡越來越多,各郡的面積越來越小,各郡的管轄人口也相應減少。此時,雖然郡守仍然是一級行政區的長官,但是,實際職權與影響力弱於秦朝的郡守。

    因此,到了西漢中期至東漢中期,這時的郡守,其名義地位仍然相當於今省級一把手,實際地位則介於今天的省級一把手與地級市一把手之間。

    東漢後期,改行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在郡的上面出現了更高一級:州。此時,州相當於今天的省,郡僅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

    因此,東漢晚期至南北朝末期,郡守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一把手。

    需指出的是,南北朝時期行政區劃混亂不堪,郡數量太多,很多郡其實非常小,有不少郡實際只相當於縣的規模,這樣的小郡,郡守的實際職權僅稍稍高於如今的縣級一把手。

    隋朝建立後,楊堅把全國三級行政區改為兩級行政區,只保留州與縣,取消了郡。

    楊廣時期,將州改為郡,此時,郡重新回到漢代郡縣兩級制那樣的情形,郡守實際地位介於省級一把手與地級市一把手之間。

    唐朝建立,恢復了楊堅時期的州縣二級行政區做法,郡這種行政區消失。

    唐玄宗李隆基曾經又把州改為郡,實行郡縣兩級行政區,此時的郡又成為一級行政區,郡守地位與隋煬帝時相當。

    唐肅宗(唐玄宗之子)恢復了州(用州取代郡),從此,郡以及郡守在中原王朝的行政區劃中消失。

    唐宋以後,人們有時出於習慣,也經常把州(府)的長官(唐代刺史,宋以後逐漸固定稱為知州、知府)俗稱為“太守”,但是,此時的“太守”只是人們對於州長官的非正式稱呼而已。其地位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一把手(尤其是元代設定“省”以後)。

  • 2 # 風光藝境

    太守為郡長官名,戰國時期為郡守的尊稱。戰國時,諸侯國或設定郡於邊地,以利攻守,故所設長官稱“郡守”,尊稱為太守,多系武職。秦滅六國,即以其地設郡,置郡守掌治其郡。漢景帝於前148年改郡守為太守,為郡之最高行政長官,掌民政、司法、軍事、財賦等,可自闢僚屬,權任極重,秩二千石。魏、晉、南北朝宋皆五品;南北朝時因設州漸多,郡的轄境日益縮小,州郡區別無多。南朝陳依據郡之大小分為三等,為五品、六品、七品。北魏分郡為上、中、下三等,上郡四品,中郡五品,下郡六品。北齊則分為九等,三等上郡太守從三品,三等中郡太守為從四品,三等下郡太守為從五品。魏晉以後重軍事,太守多加將軍、校尉等軍號,開軍府,兼領軍民,無軍號者為恥。隋初罷郡存州,省太守而置州刺史。隋煬帝時又罷州置郡,復置太守,上郡太守為從三品,中郡太守為正四品,下郡太守為從四品。唐肅宗於757年改郡為州,此後太守不再為正式官名。宋以後改郡為府、州,但習慣上亦沿用舊稱,稱刺史、知府、知州為太守。明清則專稱知府為太守。

    通過上述詳列太守品秩,可知秦漢時期的太守地位最尊,相當今一省之最高領導,位高權重。魏晉南北朝實行州、郡、縣三級管理體制(漢亦有州,但屬監察性質無行政職能;東漢末,州才轉變為大行政區),太守品秩降低,地位亦隨之降低,大體相當今地級市級別。隋唐時,太守品秩略高(隋上中下郡分別為從三品、正四品、從四品),大體上應相當今副省級市級別。宋時,實行路、府(州,略低於府)、縣三級管理體制,知府一般相當今副省級市級別,知州大抵相當今地級市級別。元明清為省、府州、縣三級管理體制,太守相當今地級市級別。

    一己之見,不當之處請見諒。

  • 3 # 害蟲的微笑

    太守,官名!

    戰國時期為郡守尊稱。秦一統天下後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西漢景帝中二年更名郡守為太守。新莽改名大尹。東漢復故,秩二千石。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掌管郡之民政,司法,監察,軍事,財賦。可自闢幕僚屬吏。

    西漢置丞,都尉為太守佐官,邊郡或增置長史。

    東漢置丞,長史,內郡不置都尉。屬吏有功曹,五官掾、督郵、主簿及戶、比、時、田、水、倉、金、集、漕、法、兵、尉、賊、辭、決等諸曹掾吏。

    自後歷代沿置,或屬州刺史。

    三國至南北朝,多加將軍,校尉等名號,兼領軍民。

    三國魏置,秩兩千石,官五品,皆加將軍名號,掌治民、進賢、決訟、檢奸,並舉孝廉。有丞,邊郡丞為長史。中正,都尉,司馬為之佐官,又置功曹、五官門下、文學、督郵、主簿等屬吏。

    蜀,吳略同。

    晉制,太守屬吏亦大體相同。

    南朝宋太守官五品,二千石。齊,陳沿置。

    陳依郡大小,有五品,六品,七品三等,皆秩二千石。

    北朝北魏分上,中,下郡三等,各位四、五、六品。

    北齊於上、中、下三等之內又各分上、中、下,合九等。

    又,三國以來有遙置之制,亦置官屬,給俸祿,本用以賞功臣。

    樑末以來,京官文武月唯得廩食,多遙帶郡縣官而取其祿食。

    隋文帝時置太守,上郡為從四品,中郡為從五品,下郡為六品。仁壽三年罷郡為州,置刺史。

    煬帝大業三年罷州置郡,郡置太守,上郡為從三品,中郡為正四品,下郡為從四品。

    唐武德元年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

    天寶元年一度改州為郡,刺史為太守。

    宋以後改郡為府,州,習稱知府,知州為太守。

    所以太守秦漢之時,太守官位顯赫比之如今的省部級高官都不為過,明清時期只相當於市長。

  • 4 # 西府趙王爺

    秦朝滅亡後,漢朝繼承秦制,將郡縣制沿用下去,並將郡守正式命名為太守。不過後來搞出了著名的州牧制度,天下被分為了十三州,其行政體制變成了州、郡、制;有點咱們今天省、市、縣三級的感覺!

    而他們治下的各郡太守,和平時期就是普通的地方官兒,戰爭時期便是小諸侯!

    所以古代中央政府將“市”稱之為“郡”,太守的官職相當於今天的市長。

    後經文帝、景帝、武帝祖孫三代的勵精圖治,連敲帶打,諸侯王們的權力得以削弱,曾經不可一世的諸侯王被極大的削弱,權利歸屬到中央治下的郡守(太守)

    東漢末年,宦官亂政,權臣當道。

    先有黃巾軍起勢,擾亂天下,後有董卓奪政,引得天下諸侯逐鹿中原。

    what??諸侯不是變成太守了嗎?

    天下大亂之時,中央政府對地方官員的管理力度勢必會下降,而擁有一個城市作為資源的太守為了在亂世中苟全性命,必然會招兵買馬組建軍隊,從而形成軍閥割據的局面。

    比如,素有“白馬將軍”之稱的三國軍閥公孫瓚,他的官職就是北平太守;

    三國前期吞併四州的袁紹,原本是勃海太守袁紹;

    保家衛國的忠臣良相孔融,是北海太守;

    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大軍閥馬騰,是西涼太守;

    奪得玉璽,作死稱帝的袁術,曾是南陽太守。

    所以太守這個官職雖然看上去不大不小,但實際上卻掌握著實權,以至於在天下大亂之際各方太守能夠搖身一變,成為手握重兵的軍閥。

    所以在隋朝以後,太守這個官兒其實就沒了!

  • 5 # 歷史控

    太守基本上相當於現在的市長,是一郡長官。

    市長,城市的行政首長,市的第二領導(第一領導為市委書記)。市長是一個城市行政機關的首腦,職責是主持市人民政府的工作,地位在中共中央派駐的市委書記之下。在許多政府系統裡,市長是由市民選出為一個城市最高行政長官、或為一個儀式的的職務。市長這個名稱在全世界各個地方依據當地的法律有不同職責和權力,也因各個地方而有不同意義。

    守作為正式官職始於秦、終於隋。秦稱郡守,漢景帝時更名為太守,秦至漢初實行郡縣兩級制,此時的郡守直接對皇帝負責,全國40餘直至100餘郡國,相當於省長(但管轄範圍肯定比現在的省小得多)。漢武帝時分全國為13州,置刺史作為監察官,到東漢時刺史逐漸變為行政長官,因此國家變成了州郡縣三級制,此時的太守就相當於市長級了。 隋以後諸州變得很小,州刺史也就相當於以前的太守,故太守也成了刺史以及明清時期的知府的別稱,基本上仍是屬於市長級的。

  • 6 # 小祁說歷史

    想要了解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官職,就得先了解一下太守的來歷,也因為各朝代的太守地位和職權不一樣,而相對於今天的官職也會存在一些差異。下面讓小祁為大家介紹一下。

    太守是秦漢時期對郡守的尊稱。至漢景帝時更名為太守,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可見權力之大。到了隋朝初年,存州廢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由此太守也就退出了正式的歷史舞臺,不再是正式官名,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

    而在太守這個官職被使用的時候,權力也是不同的。秦朝時期實行郡縣制度,太守由皇帝直接管理。秦朝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這和當今的省的數量差不多,而且都直接隸屬於中央。這就類似於現在的省委書記,但是因為秦朝的面積要遠小於我們今天的國土面積,由此,太守的管理區域要相對於小一些。

    而到了漢朝,也有區別。漢朝大部分時間是以郡作為行政區的,這段時間州是作為監察區的!一直到東漢末年才正式以州為最大行政區。但是因為漢朝郡的數量迅速增加到100個左右,由此,這個時候的太守就只能類似於現在的市委書記了。

  • 7 # 歷史好奇怪

    在很多古代詩文中,都有太守這一稱謂,太守不僅是官職,更是古人對中國古代官場中地方長官的一種統稱或者是一種代稱,晚期的中國封建王朝中並沒有太守這一職位了,但仍然會在常見的詩文中存在。

    比如在宋朝時期,地方長官叫做知州,而在明清時期叫做知府,但其實都用太守來代指他們。

    他們是一種綜合行使軍政權力的特別區劃,最高長官稱守或者是郡守,皇帝直接任免,他們是一種可以通管文武的最高地方長官,事實上就是一地的土皇帝。

    都江堰的建造者李冰曾經就做過蜀郡的郡守。

    漢朝太守也是高官,他們常常奉詔入,都拜為公親,三公九卿罷歸也多出京代為太守。

    王莽時期有個小插曲,王莽把太守改名叫做大尹,到東漢又恢復太守的舊稱。

    州牧太守在漢末三國時期,權力到達頂峰。

    開始我便不再是正式的官名,你用做刺史或者是知府的別稱,宋代以後常常雅稱知府知州這樣的官作為太守,於是太守也就成為了文人詩詞中去抬高別人身份的一種雅稱。

    相當於今天的地市級行政區劃的地方首長。

  • 8 # 無筆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當時的地方長官自主權力過大,與其說是中央的所屬轄地,倒不如說更像是一種鬆散的聯盟,中央在聯盟當中扮演盟主的角色而已。

    這種情況持續了很久,到了周代商之後才略有好轉——周鼎天下之後,採取分封制來拱衛王室,形成眾星拱月的格局,而分封出去的那些諸侯們第一代往往都是能保持相當高的忠誠度的,因為第一代畢竟就是周天子的身邊人:親族、功臣。

    這些人不附周天子的控制,紛紛稱王稱霸,他們覺得這一時期的他們僅僅依然是周天子封的什麼公侯伯子男此類爵位大為不滿,尤其是子爵楚國,率先稱王爵,楚國開了這個頭之後,諸侯們紛紛效仿。

    戰國時期的郡縣制在列國之間頻繁出現,它特別就特別在它創新的提出了“君主直接任免郡守長官”的新模式,這種由君主直接任免的新模式使得君主的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並且使得長期以來Regal不振的情形被扭轉。

    此後更是在抵禦項羽劉邦起義軍過程中寧死不降,這與前代地方行政長官的忠誠度不高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就證明了郡縣制的“郡守”一職,通過由君主直接任免從而掌握了這些高階官僚的命運,以至於這些官僚從此就取代了前代的貴族地位,這也就是秦始皇通過設立郡縣制直接實現了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的目的的原因。

    按照當年秦朝的郡守身份劃分,將全國一分為三十六份,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共有二十三省,那麼毫無疑問,秦時代的郡守近似於省級行政長官,自主權較大,甚至可以自備武裝,到了漢的太守,漢代擁有一百零三郡,此後朝代乃至割據政權所轄郡數基本在此基礎上略有減少。

    所以漢代乃至之後的太守大致相當於地級市行政長官,自主權相對秦朝較小,但依舊可以自備武裝。

  • 9 # 澳古說歷史

    太守始於漢景帝,而“亡”於唐肅宗

    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景帝將原一郡最高民政長官的“郡守”改名為“太守”,遂後世熟知的太守一詞正式誕生。後西漢武帝年間在郡縣的基礎上又將全國分為了13個監察區,而監察區名為州,長官為州刺史,當然此時的州並不是行政區劃。但直到東漢靈帝中平五年,州在經過兩漢近百年的發展最終成為了郡縣之上的第一級行政區劃,而後隨著三國南北朝百餘年亂世的到來,由於整個國家長期陷於割據狀態,而每個割據政權都相應設立了州的行政單位。

    直到隋文帝統一全國之時,整個國家的“州”就從最初的十三個瘋長到了近百個,而隨著州的增多,隨之而來的就是原本屬於太守管理的轄地越變越少。也正是因為如此隋文帝在開皇三年 (583)最終廢除了全國的郡,以州來直接管理縣,但是到了隋煬帝時期,大業三年 (607)煬帝改革官制的時候,又將郡重新建立,並以州-郡-縣的三級區劃來管理全國,隨之太守也被重新起用。後唐高祖建立唐朝的時候,又在武德元年(618)再次將郡廢除,重新以州來直接管理縣,而太守也被再次廢除。最後經過唐玄宗的立又廢,廢又立,直到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郡縣制被徹底拋棄,改郡縣制為州縣制。自此歷經坎坷的“太守”和“郡”最終還是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取而代之的就是“刺史”和“州”。

    太守的職責是什麼?

    太守源於秦朝的“郡守”,即一郡最高的民政長官。他們的職責簡而易概就是掌全郡政務,細緻上的說就是治理地方和教化百姓,同時負責審理地方案件,及抓捕犯罪之人,他擁有一郡的司法權,可對民事﹑刑事案件作出最終的審判權,並負責考察本郡和所轄縣的文武官員的治理情況,且需將考察情況和意見上報中央。秦漢時期的郡守還有一個職責,那就是負責為朝廷推薦賢能之才,以供朝廷選用,即後世熟知的“察舉制”。當然到了隋唐時期,隨著科舉制取代察舉制,這項職責也隨之消失。

    同時需注意的是秦朝和兩漢之後的太守有一個很明顯的區別,那就是秦朝的郡守只掌民政,不掌軍,在當時全郡的軍事有輔佐太守郡尉負責。但是到了西漢後太守開始掌軍事了,雖然平時的軍隊還是有都尉管理,但是此時的太守卻有了直接調兵的權利。在當時皇帝會向太守頒發發兵用的銅虎符,一旦所領的郡中有民造反,亦或者外敵入侵,則太守可憑此虎符調遣郡中的郡兵以御外敵。當然除了這兩個區別,終唐肅宗之前太守的職責都再無本質上的區別。

    太守相當於當今的什麼官職?為什麼?

    秦朝的郡守(太守)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長。眾所周知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並在全國實施了郡縣(道)制的地方行政制度,而此時的郡屬於第一級行政區劃,他們直接聽命於中央,那麼可想而知此時的郡守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長。

    而到了西漢至東漢靈帝中平五年之前,太守就相當於現在的省長兼省軍區司令。雖然在西漢武帝時期設州,但此時的州並不是行政區劃,它只是武帝在全國所設立的監察區,主掌的是巡查郡縣之職,而非管理郡縣。所以此時全國還是實現郡縣制,即郡為全國的第一級行政區劃,所以此時的郡顯然就是如我們現在的省,那麼作為一郡最高長官的太守自然就是省長。同時在西漢太守也成為了一郡最高的軍事長官,並被皇帝賜予了可調兵的銅虎符,那麼顯然此時一郡的軍隊他都可調動,自然而然就是現在的省軍區司令。

    而到了靈帝中平五年之後,隨著“州”作為行政區劃的建立,此時的全國也就從郡縣制變成了州-郡-縣三級區劃,那麼自然州就成了我們現在的省,而郡自然就成為了我們現在的市,同時此時的郡守依然掌兵,那麼此時的郡守自然就是我們現在的市長兼軍分割槽司令。而後太守雖廢了又立,立了又廢,但是都跟兩漢的差不多,也沒有什麼區別。

    當然以上所說的僅僅只是一個大概的猜測,並不能完全當真。畢竟現在的地方行政制度跟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並不一樣,且官員的職責也都不一樣。說的直白點就是我們不能拿現在的東西去跟古時候的比,畢竟幾千年的事情誰也不清楚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所以沒有絕對正確的事情。而以上也僅僅只是我個人的想法,並不一定是對的,所以有錯誤的地方請見諒。

  • 10 # 蘇沉船

    在中國的地方官僚制度中太守的地位是從高逐漸降低,隨著中央集權的需求地方官權力不斷消減,每個朝代都不能一概而論。

    就以西漢和東漢做比較,西漢的太守其實就是郡縣制取代分封制,以此配合中央政府管理地方行政和軍事。郡行政區的主要官員分為太守、都尉、監御史,太守主掌一切,都尉管理軍事,監御史負責監察。這是模仿中央官僚系統的丞相、太尉、御史中丞制度而誕生的地方官制度,太守也對應諸侯國的相國,西漢越到後期諸侯王權力越小,逐漸的國政事務都轉交到相國手中。

    在兩漢時期做過刺史、太守、相國的人才有資格被稱為使君。

    由此可見太守在西漢的地位極高,但凡能被寫入《漢書》立傳的人物至少都得是做過太守。在西漢的時候中央集權制還不鞏固,中國的統治其實就是分散為一個郡一個郡獨立管理,相當於把封國轉換為直轄行政區。這在秦朝更為明顯,秦朝的軍隊都是由一個郡一個郡獨立徵發而出,漢武帝以後為加固中央集權,改革了軍事制度,才出現了後世所稱的“中央禁軍”。

    後來又為限制太守的權力才,出現了進一步監察太守做事的州刺史,隨著中央掌控地方行政事務的需求,刺史的權力變得越來越大,出現了州級行政區,到東漢時成為了太守的長官,主要分為州、郡、縣三級行政區進行管理。郡以下三長官又分為縣令、縣丞、縣尉。

    太守對應省長、市長也只是粗淺的對應,現代官僚制度分權、分工比西漢要細緻得多,中央對地方官員掌控力度遠比古代要大得多。現代人口遠比古代要多,故行省管理也更為複雜。上海市二千多萬人口就已經相當於秦朝總人口,北京上海深圳人口總合就相當於西漢人口的巔峰。

    現在的省委書記和省長為平級,可實際上省委書記算一把手,省長為二號人物。於古代中太守為一把手,監察史才是二號人物,這也是一些不同的細節。

    這需要進一步去學習古朝代的官僚制度才能明白其中細節的差異。

  • 11 # 青竹小築

    秦漢時期國家實行郡縣制度,縣的最高行政長官叫做縣令,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叫做郡守,到漢景帝時更名為太守,主要負責治民、進賢、決訟、檢查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俸祿百石以下的官吏,沿襲幾百年。到南北朝時,新增州府漸多。郡所管轄地區縮小,郡守的權力被州刺史所奪,州和郡區別不大,到隋初逐漸存州廢郡,以州刺史取代郡守之任。此後太守就不再是正式官名,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則專稱叫知府。

  • 12 # 古今歷史拾遺

    太守跟現在的官職沒有對應的。

    有人說太守相當於地級市市長。但古代的太守能管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縣。現在的地級市市長只能管幾個縣。另外太守大約與中央部長同級,現在的市長沒有這麼高的級別。所以太守肯定比市長大。

    古代是三級行政劃分,即中央——郡——縣。現在則是四級,即中央——省——地級市——縣。所以古代的太守擔任中央部長,屬於平級調任。

    但如果說太守相當於省長,則也不符合。現在一個省有上百個縣,古代一個郡要小的多。

  • 13 # cgq147331044

    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委書記兼軍分割槽司令員

  • 14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古裝劇中往往會出現如太守一類的古代官名,那麼問題來了,太守相當於當今的什麼級別官員呢?

    太守一名起源於漢朝,最初太守稱為郡守,是戰國後期新的行政單位“郡”的長官,掌握一郡財政軍司法權力,直到漢朝景帝時期改為太守。實際上太守的級別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變化。

    戰國末年,各國都採用郡縣制以其更穩固的掌握土地。秦統一天下後,設三十六郡,此時的郡守直接對中央負責,地位相當於今天的省長,當然是地盤比較小的省。

    漢武帝時分全國為13州,置刺史作為監察官,此時的刺史只是虛職,並不是國家法定的一級行政單位,所以此時的太守還是對皇帝直接負責,只是多了一個監督的人罷了。到東漢時,由於黃巾之亂,東漢中央漸漸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能力,於是以劉焉出任益州刺史後,刺史逐漸變為行政長官,因此國家變成了州郡縣三級制,此時的太守就相當於市長級了。到了隋朝,隋帝改郡為州,州刺史也就相當於以前的太守,故太守也成了刺史以及明清時期的知府的別稱,基本上仍是屬於市長級的。

  • 15 # 任說天下

    太守這個官職在古代是對郡守的尊稱,到了漢朝才逐漸該叫太守。太守為一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大概也就相當於古代的正三品官級,權利特別大。太守這個稱謂最早出現在古代戰國時期,太守相當於現在的一個省會級城市的一個市長這樣的一個級別。

    在古代秦朝共分三十六郡,太守這個職位直接受命與皇帝,所以說太守這個位置非常重要。東漢時期南陽郡太守羊續就是歷史上比較典型的一位太守,他因廉潔奉公,懸魚在屋外梁山拒賄一事而聞名於世。羊續也因此得名“懸魚太守”。

    你想啊,一個省會城市的市長,就相當於省級幹部,所以說古代的太守那可不是一般的官員,權利是非常的大。要不羊續太守這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給他送禮呢?這就是官大一級壓死人的道理。

    不過據說到了明朝以後,太守這個官職逐漸的也就消失了,所以說太守最輝煌的時期就是在秦漢時期。

  • 16 # 深夜聊齋

    太守,又稱為郡守。中國從戰國時代起,開始設定郡守。秦吞併六國以後,廢除了分封制,在全國設了36個郡,以郡守為各地長官,並由皇帝直接任免,這個時候的太守或郡守,就相當於今天的省委書記兼省長。在西漢景帝以後,郡守正式改名為了太守。這個時候的太守也屬於朝廷高官,往往能夠直接被升為公卿(朝廷領導人級別),因此,這個時候的太守仍然相當於省委書記兼省長。到了東漢末期,朝廷設定了州牧,當時東漢有十三州,每個州下面又有若干個郡。一州之內,州牧相當於省委書記兼省長,而郡守、太守則下降為市委書記、市長。 到了隋朝及以後,郡被廢止,改用州來管理各縣,這個時候的太守正式被廢除。不過,後來人們仍然將太守作為知府的別稱。

    知府這個稱謂,大家都很熟悉,相當於今天的市委書記、市長。

  • 17 # 文旅Range Rover

    南北朝時,新增州漸多。郡之轄境縮小,郡守權為州刺史所奪,州郡區別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廢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刺史制度對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和控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太守或後來發展成為刺史稱謂,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市長或統轄該省軍事首長。直到後來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於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此後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則專稱知府。

  • 18 # 半個南山人

    大家都看過《喬太守亂點鴛鴦普》這部戲吧,裡面的喬太守,到底是啥官呢?太守稱呼時不長

    太守也叫郡守。太守的稱呼是在漢景帝時期開始的,之後太守又改稱為州牧。到了南北朝時,太守權力又逐漸被州刺史所奪,太守一職也漸漸被刺吏所代替。因此,太守一職的稱謂時間並不長,更多的是稱郡守。

    郡守(太守)一職的來歷?

    郡守是在戰國時期設立的,當時的郡都設在邊遠地帶,擔負邊防的保衛職責,因此其最高長官便稱為“守”,郡守一般都由軍職人員擔任。後來隨著這些郡的不斷開發成熟,郡守逐漸成為了這些邊防城市的最高行政長官,就這便是“郡守”一職的由來。

    太守(郡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太守的官位與古代的知府、知州一樣,都屬於我們在現在的市委書記一職。但不同的是,太守(郡守)相當於就是現代一些邊疆城市的市委書記。

  • 19 # 英明暴君

    相當於市最高長官吧,但是古代縣以上主官都有朝廷任免,沒有那麼大的人事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幫孩子養成正確的就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