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十三處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湖南衡陽人。自幼跟著父兄讀書,青年時代追隨各路抗清義士,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民國初年被奉為民族主義先驅。

    清軍入關時,全國各地掀起反清浪潮,各路農民起義軍也紛紛調轉槍口,王夫之也是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他一直追隨南明政權,想為國家盡綿薄之力。但是明朝處於思想變革之際,社會原子化,缺乏組織能力,加上天災人禍,縱使神人來了也無能為力。

    1651年至1692年隱居衡州,一生未剃髮,誓死不做清朝人。

    宋應星(1587-1666),字長庚,江西南昌奉新縣人。中國著名的自然哲學思想家,漢學家李約瑟將他形容為中國的狄德羅。

    幼時跟著哥哥宋應升求學,明亡之後,宋氏兄弟寄希望於南明政權,但南明很快滅亡,哥哥宋應升服毒殉國,宋應星隱居,拒不出仕。永曆二十年(1666年)作為亡國之民的他,在孤苦悲憤中逝世。其著作《天工開物》在清朝幾經散失,於近代在日本重現人間。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別號梨洲,浙江餘姚人。年少時跟著明末大儒劉宗周學習,清軍入關後,黃毀家紓難,聯絡各界人士抗清,組成世忠營。

    顧炎武(1613-1682)字忠清,蘇州崑山人。清入關後,改名為"炎武",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三大儒。後世稱之為清學鼻祖。

    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一眾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明朝中後期,皇權政治被文官遏制,總體上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從陳沙到王陽明,心學取得較大的發展,打破了理學的統治地位。

    此後王陽明的弟子創立泰州學派,思想發展日趨激進,開始對封建禮教進行反思。後來興起的東林學派,對泰州學派進行批評。晚明時代,不說百家爭鳴吧,那也是學派並起,思想之火,燦若繁星。

    題主所說的這幾個人,從生卒年月來看都是跨朝代的人物, 但是他們都是積極反清的仁人志士,對清朝的剃髮易服政策更是抗拒不從。

    至於他們是不是清朝人,我認為從時間上來講,他們都被稱為"明末清初",但是從時代來講,他們無論是思想學術,還是個人意願都還停留在明朝,畢竟都是生在明朝,長在明朝,學在明朝。很多親人朋友,都在抗清鬥爭中殉難,他們無疑是不會認可清朝的。

    所謂清學的發展,基本都是在清初,統治未穩固之時,在葛榮晉《明清實學思潮史》中將當時的實學發展細分為:實體實學、經世實學、科技實學、啟蒙實學和考據實學。這四個分類,只有最後一個考據實學在清朝有所發展。

    清朝統治穩固之後,對文化思想進行了鉗制,其餘幾種學說,在明朝遺民一代去世之後,幾乎銷聲匿跡。也就是說,所謂的清朝學術思想的發展,基本都是承接了前朝的遺產,帶到明朝遺民紛紛謝幕之後,所謂清學也淪為空殼。

    顧炎武被後人稱為清學鼻祖,是典型的"論史不議政"。縱觀整個清朝思想發展,是毫無疑問的呈下滑趨勢。至於清末魏源、梁啟超等人,那完全是受近代西學東漸的影響。與王夫之、黃宗羲、宋應星、顧炎武、李哲這些明朝思想家相比,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

    與顧炎武相比,相王夫之、李哲等人的學術思想,在清朝是沉寂的,一直到清末民初,湘學的興起才被髮掘出來,也正是藉著他們的思想之火,燃起了燎原的革命。

    有意思的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基本上都是反清的,清末民初的思想家也是反清的,這其中道理,不言自明。

  • 2 # 閒看秋風999

    從時間的座標來看,他們的生命軌跡應該是以清朝為主;從主觀意識來說,他們卻仍然還是明朝的子民。這就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獨特之處。

    換言之,古代的“國家”與“朝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無論朝代的更替如何,哪一個皇帝坐了江山,“國”還是那個“國”;變換的僅僅是統治者而已。

    這樣一來,非常“奇葩”的現象就出現了——前朝的人誓死不為“新政權”賣力;特別是因為這些“新政權”是由“異族”所建立時,更是如此。

    因此,歷史上的元朝以及清朝初期,都有一些前朝的“死忠”發誓不為新的統治者做官而隱居山林或者寧願餓死也不要新朝的俸祿;

    還有的甚至心甘情願成為前朝的殉葬品。這些人被稱為民族的楷模;比如說南宋的文天祥和陸秀夫。

    儒家文化對讀書人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尤其是一個“忠”字,足以讓他們赴湯蹈火獻出自己的生命;即使不能報效朝廷,也不會當叛徒。

    題主所列舉的這幾個人,就是例子。他們不為清朝做官,自己則潛心學術發揚光大儒家思想,或者在歷史研究方面下功夫,成了著名的學者。

    他們都可以定義為華人。

  • 3 # 湖北老衛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號薑齋,湖南衡陽人,明清之際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早年參加過抗清鬥爭,失敗後隱居湘西,晚年在衡陽石船山著書,人稱船山先生。其著作經後人整理,編為《船山遺書》。

    宋應星(1587---?),字長庚,江西奉新人,曾在江西、福建、安徽等省為官,是明末傑出的科學家,著有《天工開物》一書。清兵入關後,他寄希望於南明覆闢上。清軍佔領江西后,他隱居不出,終了一生。

    顧炎武(1613---1682),江蘇崑山人,字寧人,號亭林,世稱亭林先生。明亡後,改稱炎武,堅持抗清,終身不仕。他著述甚多,主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亭林詩文集》。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浙江餘姚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史學家。他在青年時期,曾同閹黨進行鬥爭。清兵入關後,他召募義軍抗清,後又拒絕入仕。他的主要著作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夷待訪錄》、《南雷文定》。

    這四個人的共同之處是都生活在明清之交,都積極抗清,都隱居不出清仕。雖然他們都在清朝統治下生活了一段時間,但都不承認是自己是清朝人。因此只能說,他們是明朝遺民。

  • 4 # 文史十三處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湖南衡陽人。自幼跟著父兄讀書,青年時代追隨各路抗清義士,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民國初年被奉為民族主義先驅。

    清軍入關時,全國各地掀起反清浪潮,各路農民起義軍也紛紛調轉槍口,王夫之也是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他一直追隨南明政權,想為國家盡綿薄之力。但是明朝處於思想變革之際,社會原子化,缺乏組織能力,加上天災人禍,縱使神人來了也無能為力。

    1651年至1692年隱居衡州,一生未剃髮,誓死不做清朝人。

    宋應星(1587-1666),字長庚,江西南昌奉新縣人。中國著名的自然哲學思想家,漢學家李約瑟將他形容為中國的狄德羅。

    幼時跟著哥哥宋應升求學,明亡之後,宋氏兄弟寄希望於南明政權,但南明很快滅亡,哥哥宋應升服毒殉國,宋應星隱居,拒不出仕。永曆二十年(1666年)作為亡國之民的他,在孤苦悲憤中逝世。其著作《天工開物》在清朝幾經散失,於近代在日本重現人間。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別號梨洲,浙江餘姚人。年少時跟著明末大儒劉宗周學習,清軍入關後,黃毀家紓難,聯絡各界人士抗清,組成世忠營。

    顧炎武(1613-1682)字忠清,蘇州崑山人。清入關後,改名為"炎武",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三大儒。後世稱之為清學鼻祖。

    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一眾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明朝中後期,皇權政治被文官遏制,總體上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從陳沙到王陽明,心學取得較大的發展,打破了理學的統治地位。

    此後王陽明的弟子創立泰州學派,思想發展日趨激進,開始對封建禮教進行反思。後來興起的東林學派,對泰州學派進行批評。晚明時代,不說百家爭鳴吧,那也是學派並起,思想之火,燦若繁星。

    題主所說的這幾個人,從生卒年月來看都是跨朝代的人物, 但是他們都是積極反清的仁人志士,對清朝的剃髮易服政策更是抗拒不從。

    至於他們是不是清朝人,我認為從時間上來講,他們都被稱為"明末清初",但是從時代來講,他們無論是思想學術,還是個人意願都還停留在明朝,畢竟都是生在明朝,長在明朝,學在明朝。很多親人朋友,都在抗清鬥爭中殉難,他們無疑是不會認可清朝的。

    所謂清學的發展,基本都是在清初,統治未穩固之時,在葛榮晉《明清實學思潮史》中將當時的實學發展細分為:實體實學、經世實學、科技實學、啟蒙實學和考據實學。這四個分類,只有最後一個考據實學在清朝有所發展。

    清朝統治穩固之後,對文化思想進行了鉗制,其餘幾種學說,在明朝遺民一代去世之後,幾乎銷聲匿跡。也就是說,所謂的清朝學術思想的發展,基本都是承接了前朝的遺產,帶到明朝遺民紛紛謝幕之後,所謂清學也淪為空殼。

    顧炎武被後人稱為清學鼻祖,是典型的"論史不議政"。縱觀整個清朝思想發展,是毫無疑問的呈下滑趨勢。至於清末魏源、梁啟超等人,那完全是受近代西學東漸的影響。與王夫之、黃宗羲、宋應星、顧炎武、李哲這些明朝思想家相比,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

    與顧炎武相比,相王夫之、李哲等人的學術思想,在清朝是沉寂的,一直到清末民初,湘學的興起才被髮掘出來,也正是藉著他們的思想之火,燃起了燎原的革命。

    有意思的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基本上都是反清的,清末民初的思想家也是反清的,這其中道理,不言自明。

  • 5 # 閒看秋風999

    從時間的座標來看,他們的生命軌跡應該是以清朝為主;從主觀意識來說,他們卻仍然還是明朝的子民。這就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獨特之處。

    換言之,古代的“國家”與“朝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無論朝代的更替如何,哪一個皇帝坐了江山,“國”還是那個“國”;變換的僅僅是統治者而已。

    這樣一來,非常“奇葩”的現象就出現了——前朝的人誓死不為“新政權”賣力;特別是因為這些“新政權”是由“異族”所建立時,更是如此。

    因此,歷史上的元朝以及清朝初期,都有一些前朝的“死忠”發誓不為新的統治者做官而隱居山林或者寧願餓死也不要新朝的俸祿;

    還有的甚至心甘情願成為前朝的殉葬品。這些人被稱為民族的楷模;比如說南宋的文天祥和陸秀夫。

    儒家文化對讀書人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尤其是一個“忠”字,足以讓他們赴湯蹈火獻出自己的生命;即使不能報效朝廷,也不會當叛徒。

    題主所列舉的這幾個人,就是例子。他們不為清朝做官,自己則潛心學術發揚光大儒家思想,或者在歷史研究方面下功夫,成了著名的學者。

    他們都可以定義為華人。

  • 6 # 湖北老衛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號薑齋,湖南衡陽人,明清之際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早年參加過抗清鬥爭,失敗後隱居湘西,晚年在衡陽石船山著書,人稱船山先生。其著作經後人整理,編為《船山遺書》。

    宋應星(1587---?),字長庚,江西奉新人,曾在江西、福建、安徽等省為官,是明末傑出的科學家,著有《天工開物》一書。清兵入關後,他寄希望於南明覆闢上。清軍佔領江西后,他隱居不出,終了一生。

    顧炎武(1613---1682),江蘇崑山人,字寧人,號亭林,世稱亭林先生。明亡後,改稱炎武,堅持抗清,終身不仕。他著述甚多,主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亭林詩文集》。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浙江餘姚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史學家。他在青年時期,曾同閹黨進行鬥爭。清兵入關後,他召募義軍抗清,後又拒絕入仕。他的主要著作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夷待訪錄》、《南雷文定》。

    這四個人的共同之處是都生活在明清之交,都積極抗清,都隱居不出清仕。雖然他們都在清朝統治下生活了一段時間,但都不承認是自己是清朝人。因此只能說,他們是明朝遺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異星戰場》(John Carter)好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