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哥說史
-
2 # 人文一度
郭沫若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文人的集大成者,他集文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詩人等於一身,對中國近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有一個問題就是郭沫若偏愛挖掘皇陵,這是為什麼呢?
二、郭沫若郭沫若熱衷於挖掘皇陵這也不是什麼祕密,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一次就是郭沫若,強烈要求要挖掘定陵。
定陵是萬曆皇帝的陵墓,後來結果發生了,中國歷史上挖掘陵墓的一次慘案,由於當時的保護技術尚不成熟,從定陵容挖掘出來的絲綢以及書法作品的很多都被毀壞,幾乎沒有儲存完好的,後來他還曾經以總理朋友的身份強要挖掘秦始皇陵,但最終被拒絕了。
三、雙重性郭沫若熱衷於挖掘皇陵大概出自兩方面的原因,數學就是他作為一個考古學家,確實為新中國考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出於公的需要挖掘皇陵確證了諸多的歷史。
另一方面是完全屬於個人利益,在皇陵中挖到了奇人異寶,對於普通人來講,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更別提對這樣一個熱衷於歷史文學的文人大家了,所以一定存在著他本人的私心。
總但是在那個新中國剛剛建立技術上不成熟的時代,郭沫若這麼熱衷於挖皇陵,顯然是脫離了客觀實際的,還好,後來他打算挖掘秦始皇陵,被制止,要不然不知道將會給中華文化造成多麼大的損失。
-
3 # 翰墨今香
說起郭沫若挖掘定陵,遭到後世很多人的非議,罵的多誇的少,痛斥郭沫若“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均為三國時期官方盜墓人員稱謂)者比比皆是。
於是吳晗就聯合了幾位歷史學家(其中就有郭沫若),這麼好的事(對於研究歷史的專家來說是好事)幾位一拍即合,然後共同擬定了一個請求政府同意挖掘十三陵的計劃。儘管當時有很多的考古專家和其他人士提出了反對意見,但是由於這幾位都是當時的大腕,反對者人微言輕,這份挖掘計劃最終得到了政府的批准。
後來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開了塵封了三百多年的定陵,但是由於當時的特殊時代背景和文物保護技術有限,導致了定陵內大量的文物受到氧化和破壞,很多字畫珍寶、絲綢織品頃刻間就被氧化變黑了。就連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後來也被紅衛兵挫骨揚灰了,令人痛恨惋惜。
說實話,這兩座皇陵太有吸引力了,除卻兩個皇陵的傳奇色彩和其中數量難以估計的金銀財寶不談,光是傳說中的《蘭亭序》和秦始皇相關的無數未解之謎,就能讓人痴狂,何況這位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呢。
然而周總理淡淡的一句話:“此事留作後人來完成,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就把郭沫若炙熱的希望澆滅了。也正是周總理的這句話,才使得中國皇陵得到有效的保護,真是幸事啊。
-
4 # 冷月鉤沉
1956年,由郭沫若帶領的考古隊,挖開了萬曆皇帝的陵墓。
那麼,郭沫若為什麼要挖開萬曆皇帝的陵墓呢?
相傳當時有關部門研究明史,對於萬曆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非常地好奇。
有的學者判斷,萬曆皇帝是否因為有重大疾病,而不能上朝。
帶著這個問題,郭沫若申請先挖開萬曆皇帝陵墓。
申請最終獲得批准,郭沫若一行人來到了定陵,開始了考古挖掘。
當定陵開啟的一瞬間,在場的考古人員都被驚呆了。
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身上穿的衣服,也嚴重氧化,失去了原來的色彩。
這次考古,雖然出土了大量文物,但是儲存狀態完好的並不多。
在這以後,郭沫若又申請挖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
政府沒有批准他的申請,並且下達了永遠不主動挖掘皇帝陵墓的命令。
但也印證了萬曆皇帝身體殘疾的假設,為明代歷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證據。
—End—
-
5 # 老農民嘮三農
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總是能看到古時候很多有權勢的人在死後會陪葬有大量的金銀珠寶,所以現在每次一聽到有古墓被挖掘出來的時候,大家的小心臟也會跟著跳動幾下,想看看裡面有什麼好東西。不過現在開挖古墓,主要都是國家來完成的,我們也只能看看,然後上交給國家。
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時候,河北有一隊工程兵正在施工的時候,突然出現了塌方,山石塌下來之後,這些工程兵面前竟然出現了一個大洞。他們進到洞裡面檢視,發現洞裡面放了很多古代的兵器,越往下走,這個洞越大,看上去好像是一座宮殿,還有很多古代的器具。這些工程兵不敢輕舉妄動了,連忙將這事反映到上面。
這件事迅速傳開,當時中國的考古工作主要是由郭沫若負責的,郭在考古方面頗有研究。他在聽了這些工程兵的上報之後,連忙召集考古小組召開會議,決定對這個山洞進行搶救性的挖掘,因為擔心山體的崩塌會將這個山洞摧毀。當時郭沫若身邊有一個工作人員叫做鄭宗澤,他當年就親身參加了這次發掘工作。
據鄭老回憶,當時挖掘墓穴的危險性還是非常大的,因為時刻會面臨著洞穴坍塌的危險。洞穴裡面光線比較暗,潮溼陰冷,政府為了讓保證考古工作順利進行,還派了一隊士兵來保護這些考古工作者。他們開始深入到洞穴內部,在裡面發現更多的瓷器。金器等,都是些古代的器物。
最後他們發現了一件石室,石室的門是用鐵水澆鑄死的。考古小隊經過幾日的挖掘,終於將墓室的門打開了,裡面是一片富麗堂皇之景,堆了很多珠寶。郭沫若根據自己的歷史經驗推算,這因該就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墓地,他是漢景帝的兒子,生前特別貪婪。這處墓地後來出土了大量的汗代文物。
勘探完劉勝的墓地之後,郭沫若還一口斷定,這座主墓的旁邊還會有大型的墓地,當時身邊的人都還不相信。結果,一個月之後,勘探人員郭果然在這座墓的旁邊,發現了另外一座墓地,是劉勝的妻子的墓地。考古人員在劉勝利妻子的墓地裡面又挖出了很多古物,其中包括長信宮燈和一套金縷玉衣,現在這些文物都被當做國寶存放在博物館裡供大家觀瞻。
-
6 # 機械引擎
我不想否認任何人的觀點,只是想說出一些事實來僅供朋友們參考,最後由各位朋友們得出自己的意見。
1、首先提出發掘十三陵的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在吳晗的聯絡協調下,郭沫若、范文瀾、沈雁冰、鄧拓等六人聯名上報國務院請求發掘。
2、1055年12月初,由吳晗主持成立了由夏鼐、鄭振鐸、王崑崙等六人組成的長陵(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發掘委員會,其中並沒有郭沫若。
3、定陵的發掘完全是機緣巧合,考古隊隊長趙其昌在考察長陵時無意間發現了定陵的地宮入口,由此,長陵發掘改為定陵發掘。
4、郭沫若先生是研究先秦史,吳晗先生研究明史,在定陵的發掘工程中,先後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的歷史文物,確實是由於當時社會思潮和特定歷史原因導致屍身、棺槨及部分陪葬的織物氧化受損。為何所有的指責都是郭沫若一個人。
且不說對定陵的考古發掘是一次由國家主持,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古代皇陵考古發掘工程,這對當時的考古界來說無疑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儘管文物的儲存是令人悲痛,但為何指責的是郭沫若,而不是紅衛兵和那個瘋狂的10年。
對於郭沫若先生一生其他的事情我不加以評述,時間跨度太大,所有的事情都拿到一處來說,對郭老先生都是有失公允。
任何歷史人物、以及事件,絕不能拋開歷史背景,時代背景,孤立的的去闡述,更不能掐頭去尾,進行跳躍式的聯絡編織故事。
如果基本的唯物歷史觀都不講,那麼就更別說複雜一些的辯證唯物主義了。
-
7 # 考古系大師姐
摸肉(原諒我是四川人)同志是一個文學藝術家。從他的著作列表就可以看出來,他的文學創作規模是學術研究規模的好幾十倍。他不僅是個文學家,而且還是一個浪(胡)漫(思)主(亂)義(想)文學家。也可以這樣說,他有很重的傳統文人烙印。
這個傳統文人的傳統,追溯起來,恐怕要到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人那裡去。我們中中國人,自商周以來,一直非常執著於把重要的事情記錄到占卜用的甲骨、封賞用的青銅器、表彰用的石碑上面去。到了北宋時期,經濟發展了,大家吃得飽了穿得暖了,有足夠的時間來研究文化藝術了,於是就開始琢磨這些古代的青銅器和石碑上的文字內容、書法藝術,逐漸形成了一個武林門派:金石學。“金”就是青銅器,“石”就是石碑石刻。
北宋的文人們研究歷史和書法藝術,大多數是依靠拓片,擁有古代青銅器和石碑的人制作拓片銷售,生意相當火爆。難免有些土豪的文人,乾脆直接就買下青銅器和石碑來研究,還可以製作拓片銷售,或者送人掙人情。一來二去,以青銅器和石碑為大宗的古代文物買賣生意、挖寶藏寶一條龍服務就火爆起來了,一點都不亞於目前的收藏熱。當然,同時興起的還有非法盜墓熱(那時候也是非法的)。
於是,“文人藝術家”與“收藏”成了最鐵的CP。所以說,摸肉熱衷於帝陵發掘,就是因為他的傳(挖)統(寶)文(藏)人(寶)思想在作祟。摸肉同志的腦子裡,可能還沒有現代考古學和文物保護基礎理論、學術目標這樣的概念。再加上他手裡有了權,就有資格想入非非了。
-
8 # 雞史
說到郭沫若,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國近代的文豪,他既是詩人又是歷史學家,在文化領域有著精深的研究,可是這個人卻是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實在是因為他後期對於歷史挖掘方面有著特別濃厚的興趣,為此他有些公私不分,導致挖掘過程損失慘重,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定陵挖開後,大量文物立即被氧化、破壞,各種珍貴字畫、絲織品頃刻間灰飛煙滅,令人痛心不已。按理來說,作為這次挖掘皇陵主要的責任人,郭沫若應該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可是事實打了一個響亮的耳光,讓人們對於他的動機深深的表示懷疑。
-
9 # 我討厭吃肉肉
郭沫若本身就是一個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也熱衷於追求藝術,所以他熱衷於皇陵的挖掘,想從其中發掘大量的文物資料,來佐證一些歷史事件,同時也滿足他對古代藝術品的追求。但是在當時的中國,並沒有足夠的現代技術條件去保護出土文物的完整。在開啟幾個大的陵墓,遭受重大損失之後,中國就不再主動挖掘陵墓進行考古活動了。
-
10 # 尋道底呢
自視才高八斗!無人能比!又是情郎!任性無比!,固有疵好!玩玩古墓裡的奧祕!他差點把今日北京博物館(原皇宮給拆了)郭實屬不肖子孫!一個浪的出奇的忤逆之人!不虧魯迅罵他流"泯!還是個文化流氓!此人必以下地獄!中華民族的渣人!!!
-
11 # 高臥北
1949年新中國成立,結束了長達幾十年的戰爭時代,國家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考古學自然也不例外。
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成立了考古文物相關管理部門,並且制定了保護文物的相關法律,在大學設立了考古專業,培養考古人才。
周口店和殷墟兩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址,曾因戰爭而中斷,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恢復了發掘,此外在全國範圍內,還有大量歷史遺蹟開始了發掘工作,考古熱一時間席捲大江南北。
提到新中國的考古工作,就有一個繞不開的人,他就是郭沫若。
郭沫若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也是古文字學家和古代史研究專家,在考古學上的造詣很深。
建國前後,郭沫若因為在甲骨文研究上的巨大貢獻,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後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郭沫若由於對歷史學懷有濃厚的興趣,建國後積極投身於考古熱的運動中。
在中國曆朝歷代的文化遺址中,最有研究價值的莫過於皇陵,其中埋藏了一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因此,皇陵的發掘成為考古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從普通人的角度看,古代興厚葬之風,皇帝作為全國最富有的一個人,他的陵墓中自然埋葬著無數奇珍異寶,價值連城。
從考古工作者的角度看,皇陵中埋葬的文物,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瑰寶,而且歷史上的許多謎團,都必須要到皇陵中去尋求答案。
多年以來,由於國內國際局勢動盪,發掘技術又十分落後,國家一直沒有開展對皇陵的發掘工作。
1955年,北韓戰爭已經結束了兩年,國內外局勢趨於穩定,國家步入和平發展的新時代,而近幾年各個高校又培養出一大批考古人才,郭沫若認為,考古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北京市副市長吳晗是明史專家,他連同郭沫若以歷史探索研究、古為今用教育意義等理由,向中央提出申請,要求發掘明十三陵中的長陵。
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死後葬於南京孝陵,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景泰帝朱祁鈺死後被朱祁鎮廢去帝號,除了這三位以外,其他十三位皇帝全部葬於北京市昌平區的天壽山麓,被稱作明十三陵。
長陵是十三陵中的第一座,即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規模最大,被稱作十三陵中的祖陵。
郭沫若等人一上來就要挖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可見是躊躇滿志,他的主要目的是認為朱棣的陵墓中藏有《永樂大典》正本。
《永樂大典》被稱作“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是朱棣在位期間的一項重要成就。
《永樂大典》的副本慘遭浩劫,大多毀於火災和戰亂,現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各地。有傳言稱,正本藏在朱棣的長陵中,也有人說藏在朱厚熜的永陵中。
郭沫若和吳晗的發掘申請一經提出,立即遭到了眾多考古學家的反對,其中包括文化局局長鄭振鐸和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鼎。他們認為,當下的發掘手段不夠成熟,一旦貿然開啟長陵,很可能給陵墓中的文物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當時中央認為,皇陵的發掘對於考古研究有著重要意義,而且之前已經有過多次發掘歷史遺址的成功經驗,最終批准了郭沫若等人的申請。
很快,吳晗和郭沫若等成立了長陵發掘委員會,經過一系列準備,開始了對明長陵的勘察工作。
出人意料的是,由於明長陵地勢複雜,墓道難尋,工作小組經過長達一年的調查,竟然沒有找到地宮入口。
無奈之下,工作組又將目光放到了明仁宗朱高熾的獻陵上,獻陵規模較小,可以先積累一點皇陵發掘的經驗。
工作組圍著獻陵又轉了大半個月,卻依然沒有找到任何突破口,他們畢竟不是孫殿英,不能直接拿著炸藥蠻幹。
就在一籌莫展之際,工作組在一面三米多高的城牆上發現了一個塌陷的洞口,經過調查,發現這竟然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定陵入口。
萬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十三陵中,他的定陵規模僅次於長陵,因此也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既然誤打誤撞找到了定陵入口,發掘委員會的領導拍板,乾脆就發掘定陵。
1956年5月17日,明定陵發掘工作正式開始,由於工作量太大,發掘委員會從附近農村僱傭了幾十名村民,一同參與發掘。
經過長達一年的辛苦工作,他們才成功挖通了定陵地宮。
地宮中放著三口棺槨,分別是萬曆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三人屍體均已腐爛,但骨架儲存完好,頭髮依然保持著柔軟。
定陵出土文物多達3000餘件,其中包括各種金銀珠寶、金絲玉帛、書法繪畫等珍品,具有極大的考古價值,尤其是其中有600多件明代絲織物,工藝精美,價值極高。
同許多人之前擔憂的一樣,定陵發掘後對文物的儲存和修復工作存在重大失誤。
由於技術不成熟,加上當時僱傭的農民工缺乏文物保護意識,竟然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前提下,直接裸手將文物逐一取出。
由於倉促開啟地宮宮門,一些名貴字畫和絲織品接觸到新鮮空氣以後,迅速氧化發黑,甚至碳化成粉末,包括其中最珍貴的萬曆龍袍。
在發掘以後,由於安置文物的倉庫過於簡陋,不具備良好的儲存條件,在後來的一段時間裡,許多文物又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這些損失都是無可挽回的,許多珍貴文物就此徹底消失在世人眼前。
訊息傳回中央,許多歷史考古學家痛心不已,郭沫若不可避免地背上了罵名。
定陵的發掘是中國考古歷史上最大的悲劇事件,作為發掘工作的主導者,郭沫若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儘管定陵的發掘成為一場悲劇,但郭沫若卻並未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仍然想要推動對皇陵的發掘工作,他很快又盯上了唐朝的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武則天作為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的陵墓中必然埋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據說其中就有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
郭沫若向中央提出發掘乾陵的申請,這一次遭到了更加強烈的反對。
黨中央透過定陵的悲劇事件,意識到以目前的技術手段,無法有效地保護皇陵中的文物,於是下達了一個全國性的通知,禁止國家所有部門和個人挖掘破壞帝王陵墓。
據說,周總理曾親口拒絕郭沫若的申請,並提出十年不開皇陵的決定。
郭沫若的願望落空,他到乾陵考察以後,還留下了一句詩:待到幽宮重啟日,延期翻案續新篇。
從詩句可以看出,郭沫若對此並不甘心,還期待著有朝一日能開啟乾陵地宮。
如今,許多個十年已經過去,國家再也沒有組織發掘過皇陵,因為定陵的悲劇實在太過沉痛,需要考古工作者們對此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檢討。
郭沫若因為挖掘了一座定陵,揹負罵名至今。
那麼,回到我們的問題,郭沫若為什麼如此熱衷於皇陵考古呢?
其實,不只是郭沫若,所有考古學家都對皇陵充滿了濃厚的興趣,皇陵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從裡面獲取的文物,對於揭開歷史謎團有著重要的作用。
哪怕不是考古工作者,作為一個普通人,對於神秘的皇陵也充滿好奇,想要一睹各種珍貴典籍的真容,一睹歷朝歷代皇帝的風采。
之所以這個罵名被郭沫若背下了,只是因為他身在其位,他是中科院院長,是歷史研究所所長,是發掘委員會的負責人。
郭沫若是定陵悲劇的罪人,但他對新中國的考古事業也作出了許多不可抹殺的貢獻,比如對甲骨文的研究,他在全國首屈一指。
郭沫若的許多研究著作,是中國文物研究學界的經典。
儘管造成了歷史悲劇,但郭沫若對於考古的研究從未停止,後來,他又主持了河北滿城漢墓、成都鳳凰山明墓、長沙馬王堆漢墓等的發掘工作。
有了上一次的沉痛教訓,郭沫若年過八旬,依然每一次親臨現場,囑咐工作人員一定要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在這些方面,他是有一定的貢獻的。
當然,再大的貢獻也無法抹去定陵發掘的歷史悲劇,時至今日,如何正確發掘並保護歷史文物,依舊是考古工作者難以攻克的難題。
同時,哪怕是技術已經足夠成熟,能夠妥善保護各種珍貴文物,那就要主動挖開歷朝歷代皇帝的陵墓嗎?這一樣是一個拷問著人們內心的問題!
-
12 # 補雲續月
因為郭沫若是個文史專家,而且還是文史大家啊。
我們普通人想要去探究一件事也會很投入啊,不斷挖掘探索,透過探索發現了結果而感到高興。像郭沫若這種大專家,普通的問題他都能很容易解決,不能收穫什麼快樂,而那些他想要探索的問題都是很難解決的。而透過挖掘皇陵,他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這種情況下,他怎麼能夠不熱衷挖皇陵呢。一個皇陵能解決多少問題啊,可以說他都能死而無憾了。
回覆列表
很多人都很好奇,郭沫若的私生活,但是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他為什麼會熱衷於挖皇陵?明定陵的挖掘,就是郭沫若的一再堅持和主張,於公為了更好的瞭解明朝的歷史,萬曆皇帝的陵墓作為了挖掘的物件,於私可能也是為了見證皇陵的浩大以及眾多琳琅滿目的陪葬品,這對於一個文學愛好者而言是致命的誘惑,郭沫若可能就是公私一體了吧!
在挖掘定陵的時候,其實受到了不少的人的堅決的反對,但是最後開被挖了。頃刻間大量文物立即被氧化、破壞,各種珍貴字畫、絲織品頃刻間灰飛煙滅,令人痛心不已。按理來說,作為這次挖掘皇陵主要的責任人,郭沫若應該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可是事實打了一個響亮的耳光,讓人們對於他的動機深深的表示懷疑。
郭沫若挖了許多皇陵,包括後來的秦始皇陵他也想挖掘。當時陝西省計劃挖掘乾陵和秦始皇陵,這可謂是正中郭沫若下懷,為此他以老朋友身份建議周總理開掘皇陵,可是換來的是總理的一句話:“十年之內不開帝王墓”。
幸好,最後他的計劃被擱置,而換來的卻是中國皇陵保護,這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啊。要不然這很難得5000年的文化,就這樣因為他而葬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