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296806220335

    一.唯物主義的立場

      中國傳統社會,神秘主義影響極大,諸多重大歷史事件都可發現其蹤跡,秦末陳勝吳廣派人夜扮狐狸叫“大楚興,陳勝王”,樹立人們抗秦信心,凝聚人心,劉邦斬蛇起義等等。然而《孫子兵法》嚴厲禁止占卜預言之類活動及傳播小道訊息,因其極有可能被敵人利用擾亂我軍心,一旦傳播開來,很難禁止其影響,故軍中必須“禁祥去疑”。孫武認為,最終勝敗從來都是建立在兩軍實力對比基礎上的,“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善用兵者必須先考查敵我力量對比情況,在己方佔優勢時方可開戰,以卵擊石只能自取滅亡,絕不可將勝利寄於鬼神力量之上,勝利只能建立在實際力量對比上。善用兵者,每一戰,需集中兵力形成對敵優勢,方可保證勝利,“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決戰則要等到總體實力勝過敵人時方可。作戰要求“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至於掌握敵情則只能依靠情報人員,而絕“不可取於鬼神”,這就為料敵致勝打下了堅實可靠的基礎 。

      二.以對立統一方法全面看待戰爭全域性。

      1.全面認識戰爭之利與害。

      孫武認為,只有在有足夠利益時方可發動戰爭,“非得不用,非利不動`,非危不戰”,軍爭最難之處就是爭利,就是變不利為有利,“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發動戰爭需極其慎重,因負作用實在太大,巨大的物資消耗,國家建設發展放緩以至停頓,人們生命財產時刻面臨著極大威脅 ,甚或面臨滅國之災。“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惱怒之後有再喜悅的機會,但是國家亡了卻不可能復存,人了卻不可能復生,必須慎戰,沒有較大的把握絕不能發動戰爭。當然戰勝好處極大,可以達到別的手段不可能達到之目的,如奪取對方的物資國土,壯大自己,削弱甚至消滅敵人,消除對本國的威脅等等。

      孫子認為,只有全面認識戰爭之益處害處,才能更好維護髮展本國利益,才能最大限度抑制其負作用,將戰爭之害引向敵方以削弱敵人壯大自己,“因糧於敵”就是一種方法,用敵人的物資來補充自己,將戰災引向敵國。思考戰爭問題,必須“雜於 利害”,“雜於利則務可信,雜於害則患可解”,認識自己的長處,可增強己方信心,認識已方不足之處,可預先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以免措手不及,被敵利用。全面認識敵我之長處短處,才能以己之長擊敵之短,才能避免己之短被敵利用。

      2.全面看待將領“仁”與“嚴”。

      孫子認為,將領必備素質有五:“智信仁勇嚴”,曹操注:“智慧發謀,信能賞罰,仁能附眾,勇能果敢,嚴能立威”。將領只有關心士兵愛護士兵,才能受士兵真心擁護,才能激勵戰士們奮勇殺敵,反之若將領殘暴不仁,甭說讓士兵英雄殺敵,臨陣投敵以洩私憤都有可能。從另一個方面講,必須從嚴治軍,沒有嚴明軍紀,就不可能有較強戰鬥力。“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對於已經親附計程車兵,必須以嚴明的紀律約束之,否則就像驕縱的兒子,無法較好指揮使用,“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3.《孫子兵法》中還有許多既對立又統一的範疇,如虛與實,詐與信,分與合,奇與正等等,說明孫武能自覺運用對立統一的方法來全面分析研究戰爭,這正是《孫子兵法》數千年被奉為兵家聖典的原因之一。

      三.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來待戰局爭取勝利。

      1.因敵變化而隨機應變制訂相應戰法致勝。

      《虛實》篇中說:“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兵形與水流相似,水總是避開高處流向低窪處,軍隊也總是避開敵方的強大之處而攻擊敵人的薄弱點,水流因為地形而改變自己的流向,軍隊則根據敵軍的佈局而制訂相應作戰方法,能根據敵軍的變化而隨機應變取勝,就可稱用兵如神了。孫武認為,取勝沒有其他好法,不過是根據敵軍的變化而隨機應對,尋找敵人的薄弱點打擊之,集中兵力形成對敵優勢,以己之實攻敵之虛。戰法無定法,需根據敵方和外界條件變化隨時改變,機械套用別人戰法只能適得其反。《虛實》篇說:“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吾勝之形,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大家都知道我用何種戰法戰勝敵人,但都不知道我是怎麼制訂出這種戰法的,機械套用別人戰法不行,憑空想像更不行,只能根據敵人的變化尋找敵弱點或用計誘其暴露弱點來勝敵。

      2.主動創造條件變“勝不可為”為“勝可為”。

      孫武認為,“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可勝敵之條件是否出現,不依自己意志為轉移,而取決於敵人是否犯錯暴露弱點,己方能做的只是保證自己不暴露弱點,立於不敗之地,隨時捕捉敵人出現的疏漏,然後迅速採取措施戰勝之。所以說“勝可知,而不可為”。

      孫武同樣認識到主觀能動性之重要,認為可以透過主動進攻,使敵不知戰地戰日,以至“所備者多”,與我直接作戰之力量就會大大減少,於是就能形成對敵優勢,“敵雖眾,可使無鬥”,就易取勝,“勝不可為”就能變成“勝可為”。

      “形人而我無形”,“以利動之,以卒待之”,還應隱蔽我方虛實,誘敵現形,以假形示敵,用小利誘敵,使其產生錯誤判斷,採取不當戰法,露出破綻,主動創造勝敵條件,我用重兵擊之。

      用聯絡的方法看待戰爭例子也不少,要求軍隊如率然(常山之蛇)首尾相互救應,“善用兵者,譬如率然”。“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國家貧富決定戰爭勝負,“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政治清明與否決定戰爭勝負,“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數千年軍事指揮者依靠《孫子兵法》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創造一個又一個輝煌戰例,至今《孫子兵法》還有其實用價值,皆因其能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戰爭,能真實客觀反映戰爭規律。唯物辯證法永遠是我們認識並改造世界有力武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肝膽胰脾B超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