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解密推背圖

    閱讀並回答問題。

    亦慈亦讓沈從文

    ◆ 蔡永祥

     

    ①聽濤山,是湘西鳳凰古城內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蔥蘢,蘭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這座山顯得格外莊嚴肅穆。沈從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週年後,由夫人張兆和將骨灰捧回家鄉,來此安葬。這顆生於斯愛於斯的靈魂,終於枕著濤聲在這裡永遠安息。

    ②二十年代就蜚聲文壇的沈從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生在鳳凰古城中營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裡。在沱江邊,他度過了充滿傳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連綿不息的濤聲裡,興味盎然地習讀著鳳凰城內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寫成的社會大書。那無數平凡而新鮮的事物,總是牽動著他好奇的目光。這給他以後的文學道路奠定了基礎。

    ③1924年沈從文先生開始文學創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為題材,透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語言格調樸實傳神,句式簡潔峭拔,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 的風韻與神采,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給人教益和啟示。

    ④沈從文先生魂歸鳳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聽濤山上。沈老墓地前臨清澈亮麗的沱江,背靠風景秀麗的聽濤山,四季鳥語花香、風光如畫。這是一座別具一格的墳塋,沒有凸起的墳土,沒有華麗的裝飾,沒有人工雕刻的痕跡,一塊自墓穴後鑿取來的不規則的天然五色巨石肅然矗立,成為沈老先生墳墓的獨特標誌。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學內涵的手跡:“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這是真性情的沈從文先生晚年對人生的徹悟。用他兒子沈龍朱的話說:“我覺得父親在晚年的時候有一種對世事的洞徹,他已經能超越他的際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從文妻妹、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張充和先生撰書的輓聯:“不折不從,星斗①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既蘊涵“從文讓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實寫照。讀其文、聽其言、觀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長久地受到人們的敬仰,得到眾多文人騷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國文壇上的大師,生前沒有顯赫的地位,死後在自己喜愛的聽濤山上也僅僅佔了這麼小小的一個地方,真是與眾不同、“亦慈亦讓”的沈從文!

    ⑤山是歸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遊歸來的沈先生,在這兒畫上了他人生的句號。 — —選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

    【註釋】①星斗:泛指星星;比喻超群的才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細體會,說說沈從文先生手跡中三個加粗的字具體指代哪些人?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3.聯絡張充和先生撰書的輓聯,請用你自己的話說說,沈從文先生為什麼能夠“長久地受到人們的敬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創作題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創作特色語言格調樸實傳神,句式簡潔峭拔,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創作主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積累連結:縱觀沈從文先生的一生,可以用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表明自己年輕時“不求聞達”的兩句話來概括。請你默寫出這兩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沈從文先生一生的創作源泉和文學基礎主要來自“鳳凰城內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寫成的社會大書”。

    2.“照我(我;或者作者;或者沈從文)思索,

    能理解‘我’(你;或者與“我”相對的個體;或者讀者);

    照我思索,可認識人(他;或者社會中人;或者他人;或者 人們)。”

    3.沈從文先生的文章如日月星斗光被人間,洗從文先生的人品亦慈亦讓令人如坐春風,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德藝雙馨的文學大師。所以,能夠“長久地受到人們的敬仰”。(凡是能扣住文學創作方面的崇高地位,突出“星斗”之意和表現不求名利,謙遜讓人的品格兩方面的即可)

    4.創作題材: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為題材,透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只答前半句的亦可。)   創作主題:主要凸現了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只答後半句的亦可。)

    5.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物鐘是否一定要遵循白天黑夜?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