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瀾水就是把水弄出水泡,把水泡拿來用,實際上不用如此,水直接拿來用就可以了。為什麼用甘瀾水?因為取水的性,最輕飄飄的在上面的水,因為怕桂枝下去的時候,病人會再發汗,因為汗發太過了,希望這津液剛好發在面板表面上,不要再發出去了。潦水就是雨水所積的。中醫的觀念,下雨的時候,屋簷滴下來的水不能喝,有毒,因為沒有經過沉澱,盆子接了,沉澱後上面的水就是潦水,按物性,這水來自天上沒有根,太陽出來又容易乾枯,這是韓愈說的,沒有根它就能發散的很快,而且很容易幹掉。水洗百合,泡一個晚上啊,讓它白沫出來,去它的水,再以泉水來煮它,這種都是啊,因為百合很硬嘛,都是想盡辦法......這個動作呢,只是想盡辦法讓它好煮、容易爛、好消化,僅此而已。澤漆湯: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不知為何用東流水,沒有必要,用一般的水即可。
對於這個水,其實當我讀到時,也有不少疑問,這裡說些咱們來探討下:
歷代方書中記載了多種煎煮藥物用水,概論下來有普通水、井花水、潦水、漿水、泉水、甘瀾水、東流水、酒水各半煎、酒煎、水醋煎、蜜煎等。
各種不同的水應用於不同的煎劑,有不同的用途。
⑴井花水,見風引湯。為清晨最先汲取之井泉水。
⑵潦水,見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即大雨或久雨後路上的流水或低窪處所積的雨水。
⑶漿水,見蜀漆散等方。即淘米水發酵後的水。
⑷泉水,見百合病、滑石代赭湯諸方。
⑸甘瀾水,見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張仲景自注造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也。
⑹東流水,見澤漆湯。
⑺酒水各半煎,見炙甘草湯。
⑻酒煎,見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薤白半夏湯、紅藍花酒等。
此外還有在煎劑中加入苦酒、蜜、豬膏、馬通汁等。現代認為煎藥中的水等屬於溶媒(還有醋、酒等),透過煎煮,使藥物(溶質)中的有效成分煎出。煎藥用水,看似簡單,實則複雜。歷代中醫都對煎藥用水十分重視。同時水既是溶媒,也是藥物。在許多本草著作裡,水都是同時作為藥物出現的,有其自身的性味、功用、主治等。
一般煎劑,使用的溶媒主要還是普通水.
孫思邈指出:“凡煮湯,當取井華水。”可能由於地域使用的方便,以後的醫家逐漸降低了煎藥用水的要求。
宋代《聖濟總錄》就已經提出使用乾淨的新鮮水煎藥的說法,“凡煎藥當取新水,令極清潔。”元代醫家王好古引述了李東垣類似的主張:“病人服藥……必用新淨甜水為上,量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數。”
明代李時珍指出:“其水須新汲味甘者,流水、井水、沸湯等,各依方,詳見水部。”
除方書中另外要求外,一般煎藥用水需要味甜、清潔、新鮮,無論流水、井水、沸湯等皆可。
不過,關於使用什麼水,醫家的看法還有區別。唐慎微認為最適合的是千里水和東流水,因為這二種水“味平,無毒。主病後虛弱,揚之萬過,煮藥,禁神驗。二水皆堪盪滌邪穢,煎煮湯藥……蓋取其潔誠也。”繆希雍認為:“凡湯液一切宜用山泉之甘洌者,次則長流河水,井水不用。”他堅持認為只有流動的水才可以煎藥,而“死水”不行。石壽棠的看法則比較中庸:“欲其速下,取急流水;欲其緩中,用甘瀾水(即千揚水,如煎大半夏湯法)……種種治法,非參以意不可。”張璐卻認為:“古人服藥必擇水火,故凡湯液多用新汲井華水,取天真之氣浮於水面也。”題名李東垣的《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對於煎藥用水有詳細具體的規定,並解釋了機理:“凡煎藥用水,也各有宜。”“如治溼腫浮脹之疾,而欲使利水道,則取長流水。以流長源遠,其性通達,直引四肢之間也。”“如治二便不通,及足脛以下風溼,則取急流水。以其湍縱峻急,其性速下也”等等,有長流水、急流水、逆流水、春雨水、井水、雪水、甘瀾水、池潦水、陰陽水等皆有適應症。規定不僅指出了不同病證煎藥用水的不同,而且說明了不同水的製法、取法以及使用的機理。之後不少醫家引述了這段論述。
《本草綱目》是中藥的集大成者,其卷五為水部,“集水之關於藥食者”,凡四十三種,分為二類:曰天,曰地。天之水有13種:雨水、潦水、露水、甘露、甘露蜜、明水、冬霜、臘雪、雹、夏冰、神水、半天河、屋漏水。地之水有30種:流水、井泉水、井華水、節氣水、醴泉、玉井水、乳穴水、溫湯、碧海水、鹽膽水、阿井水、山岩泉水、古冢中水、糧罌中水、赤龍浴水、車轍中水、地漿、熱湯、生熟湯、齏水、漿水、甑氣水、三家洗碗水、磨刀水、浸藍水、豬槽中水、市門溺坑水、洗手足水、洗兒湯。李時珍對煎藥用水十分重視,他指出:“水性之不同如此。陸羽烹茶,辨天下之水性美惡,烹藥者反不知辨此,豈不戾哉!” “流水者,大而江河,小而溪澗,皆流水也。其外動而性靜,其質柔而氣剛,與湖澤陂塘之止水不同。然江河之水濁,而溪澗之水清,復有不同焉。觀濁水流水之魚,與清水止水之魚,性色迥別;淬劍染帛,各色不同;煮粥烹茶,味亦有異。則其入藥,豈可無辨乎。”
清初尤乘也對歷代煎藥用水進行了歸納,涉及的煎藥用水有長流水、急流水、順流水、逆流水、半天河水、春雨水、秋露水、井華水、新汲水、甘瀾水、潦水、冬霜水、臘雪水、陰陽水、菊英水等,並舉例說明煎藥用水在治療上的重要性。“今甚有宿水煎藥,不惟無功,恐有蟲毒,陰氣所侵,益蒙其害。即滾湯停宿者,浴面無顏色,洗身成癬。”
其他清代醫家如張璐的《本經逢原》、何夢瑤的《煎藥用水歌》、趙晴初的《存存齋醫話稿》等都對煎藥用水有過詳細的論述。
如今煎藥用水基本上以自來水為主,它符合古人要求的潔淨、新鮮、流動的原則,其他使用的還有礦泉水、蒸餾水、純淨水等。農村有些地區還使用井水、河水,當以潔淨、新鮮、流動為好。古人提到的其他用水,現今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至於它的機理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甘瀾水就是把水弄出水泡,把水泡拿來用,實際上不用如此,水直接拿來用就可以了。為什麼用甘瀾水?因為取水的性,最輕飄飄的在上面的水,因為怕桂枝下去的時候,病人會再發汗,因為汗發太過了,希望這津液剛好發在面板表面上,不要再發出去了。潦水就是雨水所積的。中醫的觀念,下雨的時候,屋簷滴下來的水不能喝,有毒,因為沒有經過沉澱,盆子接了,沉澱後上面的水就是潦水,按物性,這水來自天上沒有根,太陽出來又容易乾枯,這是韓愈說的,沒有根它就能發散的很快,而且很容易幹掉。水洗百合,泡一個晚上啊,讓它白沫出來,去它的水,再以泉水來煮它,這種都是啊,因為百合很硬嘛,都是想盡辦法......這個動作呢,只是想盡辦法讓它好煮、容易爛、好消化,僅此而已。澤漆湯: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不知為何用東流水,沒有必要,用一般的水即可。
對於這個水,其實當我讀到時,也有不少疑問,這裡說些咱們來探討下:
歷代方書中記載了多種煎煮藥物用水,概論下來有普通水、井花水、潦水、漿水、泉水、甘瀾水、東流水、酒水各半煎、酒煎、水醋煎、蜜煎等。
各種不同的水應用於不同的煎劑,有不同的用途。
⑴井花水,見風引湯。為清晨最先汲取之井泉水。
⑵潦水,見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即大雨或久雨後路上的流水或低窪處所積的雨水。
⑶漿水,見蜀漆散等方。即淘米水發酵後的水。
⑷泉水,見百合病、滑石代赭湯諸方。
⑸甘瀾水,見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張仲景自注造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也。
⑹東流水,見澤漆湯。
⑺酒水各半煎,見炙甘草湯。
⑻酒煎,見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薤白半夏湯、紅藍花酒等。
此外還有在煎劑中加入苦酒、蜜、豬膏、馬通汁等。現代認為煎藥中的水等屬於溶媒(還有醋、酒等),透過煎煮,使藥物(溶質)中的有效成分煎出。煎藥用水,看似簡單,實則複雜。歷代中醫都對煎藥用水十分重視。同時水既是溶媒,也是藥物。在許多本草著作裡,水都是同時作為藥物出現的,有其自身的性味、功用、主治等。
一般煎劑,使用的溶媒主要還是普通水.
孫思邈指出:“凡煮湯,當取井華水。”可能由於地域使用的方便,以後的醫家逐漸降低了煎藥用水的要求。
宋代《聖濟總錄》就已經提出使用乾淨的新鮮水煎藥的說法,“凡煎藥當取新水,令極清潔。”元代醫家王好古引述了李東垣類似的主張:“病人服藥……必用新淨甜水為上,量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數。”
明代李時珍指出:“其水須新汲味甘者,流水、井水、沸湯等,各依方,詳見水部。”
除方書中另外要求外,一般煎藥用水需要味甜、清潔、新鮮,無論流水、井水、沸湯等皆可。
不過,關於使用什麼水,醫家的看法還有區別。唐慎微認為最適合的是千里水和東流水,因為這二種水“味平,無毒。主病後虛弱,揚之萬過,煮藥,禁神驗。二水皆堪盪滌邪穢,煎煮湯藥……蓋取其潔誠也。”繆希雍認為:“凡湯液一切宜用山泉之甘洌者,次則長流河水,井水不用。”他堅持認為只有流動的水才可以煎藥,而“死水”不行。石壽棠的看法則比較中庸:“欲其速下,取急流水;欲其緩中,用甘瀾水(即千揚水,如煎大半夏湯法)……種種治法,非參以意不可。”張璐卻認為:“古人服藥必擇水火,故凡湯液多用新汲井華水,取天真之氣浮於水面也。”題名李東垣的《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對於煎藥用水有詳細具體的規定,並解釋了機理:“凡煎藥用水,也各有宜。”“如治溼腫浮脹之疾,而欲使利水道,則取長流水。以流長源遠,其性通達,直引四肢之間也。”“如治二便不通,及足脛以下風溼,則取急流水。以其湍縱峻急,其性速下也”等等,有長流水、急流水、逆流水、春雨水、井水、雪水、甘瀾水、池潦水、陰陽水等皆有適應症。規定不僅指出了不同病證煎藥用水的不同,而且說明了不同水的製法、取法以及使用的機理。之後不少醫家引述了這段論述。
《本草綱目》是中藥的集大成者,其卷五為水部,“集水之關於藥食者”,凡四十三種,分為二類:曰天,曰地。天之水有13種:雨水、潦水、露水、甘露、甘露蜜、明水、冬霜、臘雪、雹、夏冰、神水、半天河、屋漏水。地之水有30種:流水、井泉水、井華水、節氣水、醴泉、玉井水、乳穴水、溫湯、碧海水、鹽膽水、阿井水、山岩泉水、古冢中水、糧罌中水、赤龍浴水、車轍中水、地漿、熱湯、生熟湯、齏水、漿水、甑氣水、三家洗碗水、磨刀水、浸藍水、豬槽中水、市門溺坑水、洗手足水、洗兒湯。李時珍對煎藥用水十分重視,他指出:“水性之不同如此。陸羽烹茶,辨天下之水性美惡,烹藥者反不知辨此,豈不戾哉!” “流水者,大而江河,小而溪澗,皆流水也。其外動而性靜,其質柔而氣剛,與湖澤陂塘之止水不同。然江河之水濁,而溪澗之水清,復有不同焉。觀濁水流水之魚,與清水止水之魚,性色迥別;淬劍染帛,各色不同;煮粥烹茶,味亦有異。則其入藥,豈可無辨乎。”
清初尤乘也對歷代煎藥用水進行了歸納,涉及的煎藥用水有長流水、急流水、順流水、逆流水、半天河水、春雨水、秋露水、井華水、新汲水、甘瀾水、潦水、冬霜水、臘雪水、陰陽水、菊英水等,並舉例說明煎藥用水在治療上的重要性。“今甚有宿水煎藥,不惟無功,恐有蟲毒,陰氣所侵,益蒙其害。即滾湯停宿者,浴面無顏色,洗身成癬。”
其他清代醫家如張璐的《本經逢原》、何夢瑤的《煎藥用水歌》、趙晴初的《存存齋醫話稿》等都對煎藥用水有過詳細的論述。
如今煎藥用水基本上以自來水為主,它符合古人要求的潔淨、新鮮、流動的原則,其他使用的還有礦泉水、蒸餾水、純淨水等。農村有些地區還使用井水、河水,當以潔淨、新鮮、流動為好。古人提到的其他用水,現今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至於它的機理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