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4626316078

      在紹興文理學院,當代著名作家梁曉聲竟用了3個星期6堂課的時間講這兩個字。同學們都覺得很驚訝,“人文”我懂啊。可當梁曉聲問“人文”是什麼時,學生卻回答:“我認為典型的就一句話,以人為本。”梁曉聲因此發出一聲感嘆:除了“以人為本”,我們還能告訴別人些什麼呢?

      是啊,是該問問自己:除了“以人為本”這個說得多做得少的口頭禪,我們還能告訴別人些什麼?

      為了說明“人文”,梁曉聲講了一個故事:一次在法國,跟兩個老作家一同坐著外交部的車去郊區。那天,颳著風,不時飄著雨,前邊有一輛旅行車,車上坐著兩個漂亮的法國女孩,不斷地從後窗看著我們的車。車輪滾起的塵土撲向我們的車窗,加上雨滴,車窗被弄得很髒。我問司機:“能超嗎?”司機說:“在這樣的路上超車是不禮貌的。”正說著,前面的車停下來了,下來一位先生,對我們的司機嘀咕了幾句,然後回到車上,把車靠邊,讓我們先過。我問司機:“他剛才跟你說什麼了?”他說,“一路上,我們的車始終在前邊,這不公平!”而且他還說,“車上還有我的兩個女兒,我不能讓她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梁曉聲說,就這句話,讓他羞愧了好幾天。

      這讓我想起遠去異國的侄兒講過的另一個故事:一次週末休閒,興趣盎然地隨一位在澳洲生活多年的臺灣同胞去悉尼近海撈捕魚蝦。每撒下一網都有收穫,可每次網拉上來後,那位同胞總要一番挑揀,然後將剩下的大部分蝦蟹扔回大海。我侄兒不解地問,好不容易打上來,為啥扔回去?那位同胞平靜地回答道:“在澳洲,每個去海里捕撈魚蝦的公民都知道,只有符合國家法規規定尺寸的魚蝦才可以捕撈。”我侄兒道:“遠在公海,誰也不管你啊?”那位同胞淡淡一笑道:“處久了你就知道,在這裡,不是什麼都非得要別人來提醒,來督促。”

      兩則故事,生動地告訴了我們什麼是“人文”。“人文”其實並不玄乎,它就是“文化”,就是我們常言的“素質”,就是一種根植於內心的養成,一種無須他人提醒的自覺,一種承認約束的自由,一種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誠如梁曉聲所說,在高層面,它關乎這個國家的公平、正義;在最樸素的層面,人文就在我們的尋常生活裡,就在我們人和人的關係中,就在我們人性的質地中,就在我們心靈的細胞中。

      對照別人,看看我們自己,我想,感到羞愧的不應只是梁曉聲。臺灣作家龍應允說“文化可以立國”。我想,為國家更發達,社會更和諧,也為我們自己更自在,補經濟課,補科技課,補法律意識課,都不錯,但我們現在最需要補上的是“人文”這一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