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向青山

    四句叫絕句,八句叫律詩。

    可是,劉邦寫的既不是絕句,也不是律詩,而是“歌”,屬於楚辭的範疇,不必一定要湊夠四句。

  • 2 # 風雨微言

    古人寫作,重意境,不受格式限制。

    例如: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隨意而自然的講述眼前景物和心情的聯想而已,就成了千古名作!

    格式,其實是後人的刻板化。

    也就是說:

    前人隨意的走自己的路;後來跟著走的人多了,就成了格式。

  • 3 # 野草的沉思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返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是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從詩中可知,這是平定天下登基稱帝之後衣錦還鄉時有所感觸乘興所作。

    這首詩雖只寥寥三句,卻是躊躇滿志,大氣磅礴,充滿了王者之氣。不愧是一首優秀詩篇。

    劉邦從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起身,於秦末亂世呼嘯而起,舉賢用能,縱橫天下數載,先滅秦,後滅楚,創立大漢王朝,盡展平生抱負。一首《大風歌》,把他勝利後的喜悅心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末一句,則表達他了為安天下而求賢若渴的思想。蒼莽遒勁,蘊藉深沉,餘韻悠長。

    從全詩來看,劉邦想表達的思想基本巳表達得很圓滿了。而且這樣結尾顯得十分有勁兒,再加什麼句子都可能形成蛇足。

    本人從不知曉還有第四句。如果提問者知道,何不明示出來。

    當時劉邦已是天下老大,有什麼他不敢寫出來呢?

    故弄玄虛沒有意思。

  • 4 # 叢林戒賢1

    如果有第四句的話,應該是一句江蘇河南安徽交界地帶都能聽懂的一句粗話。不是為了罵人,只是為了發洩一種情緒!中文漢語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度修飾,本來一個粗魯之人的一句性情之語一旦變成文字就得文藝文藝再文藝,導致後世之人覺得不可思議!

  • 5 # 走自己的路8501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反叛,劉邦本想派太子去。由於英布英勇善戰,呂后恐太子有失,就痛哭流涕地阻止,劉邦罵道:“我就知道這小子不行,還是老子親自去吧!”於是,劉邦親自帶兵出征。

    在擊敗英布,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徐州),把昔日的朋友、尊長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地即興創作了這首《大風歌》。由於,他在平定英布叛亂時中了箭傷,回到後長安病情加重,於漢高祖十二年四月(公元前195年6月)逝世。

    劉邦晚年,為皇權的鞏固費盡心機,除了平定叛亂,最想做的事就是易儲。高祖十年(前197年),劉邦欲易太子,下廷商議,結果群臣紛紛反對。劉邦攻滅英布還京,認為太子軟弱,易儲之念更強。張良勸諫,不為所動,太常叔孫通以死相諫,劉邦無奈佯作答應。 最後,在一次宴會時,八十高齡的“商山四皓”陪同著太子劉盈入席,這使劉邦很驚訝,覺得太子已經成熟了,重立太子恐怕會導致政局混亂。此後,劉盈太子地位基本穩定了。

    通讀一遍大風歌,會發現這三句都是押韻的,按一般古詩歌的特點,應該有四句,第一、二、四句押韻。所以,第三句實際是第四句,沒說出來的是第三句。

    第一句,以用大風和飛揚狂卷的烏雲來暗喻連年爭戰,天下動盪不安。

    第二句,只用一個“威”字,就表現出大漢天子劉邦威風凜凜、所向披靡,天下無人敵的豪邁氣概。

    第三句,劉邦會寫什麼呢?

    此時的劉邦,剛剛打敗強敵,自己都負了傷。一邊是並不太平的天下,一邊是哭哭啼啼不敢上戰場的太子。劉邦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對國家尚不安定的濃郁的惆悵。第四句說保衛和平需要勇士,第三句的內容就應該與儲君有關。

    他為什麼又沒說呢?儲君事關天下安危,當然不能當眾說出來。

    所以我認為,劉邦的大風歌應該如下: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社稷固兮賴雄主,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6 # 肖瘋

    且說劉邦平定天下,當了皇帝,在家鄉大宴父老,一時間眾人稱賀,萬民山呼。劉邦大悅道:今日盛典,眾卿可寫詩以記之。

    劉邦身邊,樊噲,周勃都是武夫,哪裡會寫詩。張良,陳平等,雖然計謀多端,奈何詩文平平,勉強湊了幾首上去,盡是阿諛奉承之詞,劉邦看了皆不滿意。

    忽一人朗聲說道:我有一詩,願獻於陛下。眾人視之,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卻不認識。劉邦道:卿何姓名?今居何職?那人道:我叫張宗昌,是民國山東都督。昨日出城打獵,忽一陣狂風把我捲到此處,細問方知是西漢開國,我乃兩千年後之人也。

    眾人聽不懂他的詭異話語,皆面面相覷。劉邦道:卿可將詩讀來一聽。張宗昌大聲吟道:

    大炮開兮轟他娘

    威加海內兮回家鄉

    數英雄兮俺劉邦

    安得巨鯨兮吞扶桑

    眾人聽了大驚失色道:該死,該死,這廝言語粗俗,不尊皇諱,又來歷不明,必定是個妖人。劉邦也怒,喝令推出斬首。武士把張宗昌押到刑場,正欲抽刀,忽見狂風大作,黑雲垂地,一陣閃電過後,張宗昌無影無蹤。

    劉邦見了,目瞪口呆,對群臣道:此必是天上神仙,給朕留下警世之句。遂仔細斟酌,又結合當時場景,改成一詩。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數英雄兮張宗昌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眾人計議,張宗昌來去如風,如鬼似魅,史書無考,恐後人爭論,遂隱去第三句,成就了這千古名作。

  • 7 # 二曲人

    劉邦自己都沒有寫出來的詩,是腹詩,出題者怎麼知道的?此一問。

    雖有以上二問,但還是想猜出題者臆想中的第四句。此詩前三句雖然氣宇豪邁,雄視海內,但整體上是保境安民的基調,如與秦皇漢武比,則缺乏主動出擊,橫掃天下尤其是北掃匈奴的氣概。這主要是劉漢初立,劉邦沒有力量去這樣做,試做了一下,被圍白登山,差點回不來了。因此,就是有此想法,也不敢披露,以免讓天下笑。因此猜想中的第四句詩應為:

    再統雄兵兮掃北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凝血功能差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