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11349192354

    物象:客觀事物的形象,客觀形象。

    意象: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主觀形象。意象理論在中國起源很早,《周易·繫辭》已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不過,《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現為陽爻和陰爻兩種組合符號,這兩種符號組合成六十四卦,原本是用來記錄天地萬物及其變化規律的,後來發展到歷史、哲學範疇。詩學借用並引申之,“立象以盡意”的原則未變,但詩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具體可感的物象。“這種創造意象的能力,永遠是詩人的標誌。比喻是詩歌(文學)的重要手段,明喻在荷馬的詩中比比皆是。亞里士多德最早指出隱喻是詩歌之本。”所謂明喻或隱喻,也就是比喻性的意象,稱之喻象(由比喻產生的形象)。黑格爾關於美與藝術的定義,與詩的意象理論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藝術要把這兩個方面調和成為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 意象作用

    1、所要表達的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審美的愉悅。

    2、有空白留意增加了詩的張力性。

    3、避免與當時的政治發生衝突。

    4、確立篇意。物象,就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寫物件。作者塑造物象是為了言志、言情、言心聲。要寫好這類文章,首先是要找到一個恰當的物象。這個所借物象和所抒之情,要有緊密的內在聯絡,合乎情理。天地山川,風雲月露,花草葉木,鳥獸蟲魚,當這些具體事物寄託了作者某種特殊的意義時,這個物象就具有了“生命”,它就應該是鮮活的。有了物象這個載體,抒情才有所依附。然而,找到了這個物象,還遠遠不夠。只有對物象作具體的描繪,才能使人透過“形”看到“神”,如果“形”描繪得不具體,那麼所頌揚的精神和意志,就只能是抽象的概念,作者的“意”也就不能形象地表達出來。總之,行文中恰當地借物象來表達,可以把要說明的道理或要表達的深意,隱含在文章所描述的情景或事物之中,使文章更優美,更含蓄。讓讀者自己去揣摩、咀嚼,給讀者留下深思、想象和尋味的餘地,收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從而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紫甜菜種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