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竹林堂堂主

    儒家思想、文化在當代所謂研究是沒什麼用的!關鍵要推廣儒家教育、文化,這樣對公民、社會、國家都有好處,一定打造一個和諧公平、民主的文明社會!

  • 2 # 蛀蟲吃木偶然成字

    儒家學說在當代還有用嗎?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說什麼是“儒”,現在我們看到的儒是由孔子起而後逐步形成的,自董仲舒再到朱熹把孔子的儒上綱上線了。我認為他們把孔子的原意歪曲了,孔子為世界規範了做人的原則,後世儒人上綱上線為“只能如此”否則“大逆不道”,比如孔子的三綱為“君臣有義,父子親親,夫妻有愛”被後人篡改為“君為臣剛、父為子綱,父為妻綱”,這顯然是不講道理了。還有很多後人篡改孔子儒的例子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總之是“代聖人立言”為統治者工具的把戲。現在“儒”還有用嗎?我認為如果正確看待孔子的儒,那麼還是很有用的。我舉一個例子:一個老人坐公交車,想坐位子,但人多,沒有位子了,他想了個辦法,對一個小夥子說“你為什麼不知道主動給老年人讓座?你難道不知道“尊老愛幼”嗎?你起來,讓我坐”(初一聽這老頭說的多有道理)。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歪曲“儒家”學說的例子。尊老愛幼是道德規範,所謂道德是拿來自律的,這老頭拿來律人,首先是“用錯了工具和地方”,其次尊老愛幼是善心,是道理,不是拿來“為自己牟利”的。這件事下,我們該否定“尊老愛幼”呢?還是該否定“以尊老愛幼為名,行惡呢”?這就是我們現代社會對待儒的態度和麵對的問題。這老頭為什麼敢在中國土地上行此惡事呢?全社會還有多少這樣“打著儒的旗號在做的事呢”?他在美國公交上這樣做會不會捱打呢?為什麼?因為中國是儒的發源地,一個華人不管文化高低,所受的社會教育肯定是“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的(即使不識字,沒上過學他受的也一樣是儒家教育。即使是陳獨秀那樣的革命先鋒也要抱拳行禮、知乎者也、尊師重道...),可以說華人已經被“儒化”了2500年了,儒已經刻在骨血裡了,除非廢除漢字否則再大的革命也不可能改變“儒”在中國的地位。現在的人假如回到1000年的古代,除了有皇帝、女人地位低,幾乎沒什麼思想上的根本差別。再把話說回來,老頭這話在美國說出口估計會被人扔出汽車。

    所以你問“儒現在還有用嗎”我想回答的是“儒!過去、現在我們天天在用而不自知,不但過去、現在在用,以後只要還有漢字,就永遠有用,這是不可改變的現實,也是中華民族偉大的象徵”。這裡的關鍵問題是“什麼是儒,哪些是精華,哪些是時代的糟粕,為什麼會有那些糟粕,只有真正的瞭解後我們才有資格說:該怎麼辦……”

  • 3 # 馬振廷1

    儒學太全面了,您敢說天天沒在用。任何人是跳不出的。成語警句滲透在各類文章裡。也包括激進理論文章。傳統文化流淌在血汗裡,基因在滑髓裡。反不了,賴不掉,跳不出。

  • 4 # UU49298428

    猶如池塘裡的魚問清水如何、渾水如何?儒家文化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用而不知。所以,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 5 # 慧光2787

    當代社會,崇尚自由、民主、競爭、科學、自我、縱慾等西方價值觀。這樣一種社會環境,儒家學說當然不起作用。

    今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什麼是糟粕?沒有統一的答案。通常是兩道坎過不去的就是糟粕,一道坎是科學解釋不了的,一道坎是自己不懂的,都屬於糟粕。

    西方價值觀的源頭不是宗教,而是文藝復興、工業革命、科學技術的產物,它與儒家價值觀截然相反。

    儒家提倡克己、大同;西價宣揚個體,實現個人價值。

    儒家倡導仁義道德,社會和諧;西價崇尚物競天擇,弱肉強食。

    儒家倡導禮教;西價主張順應人性。

    儒家倡導格物;西價鼓勵享樂。

    儒家倡導勤儉持家,西價鼓動超前消費。

    儒家倡導慎獨;西價保護隱私。

    儒家倡導謙讓,西價鼓勵競爭。

    儒家重視倫常,西價只要自由。

    我們學西方,結果怎樣呢?

    我在網上看到有個老太太,說得很經典,她說“現在的飯沒飯味,菜沒菜味,人沒人味。”

    人活得索然無味,也就活得沒有什麼意思了。

  • 6 # 閒看秋風999

    儒家學說脫胎於農耕文明“男耕女織”的生產模式,儒家學說倡導的是“子承父業”“嫡長子”的繼承製,儒家學說用以調節社會秩序的是以“禮”為“關鍵詞”的等級制;

    換言之,儒家學說是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衍生品;fh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已經不復存在,儒家學說當然也就必然會逐漸消亡——這是客觀事實,任何企圖恢復或者“振興”儒家學說的做法都是徒勞無益的螳螂擋車。

    當然,在告別儒家學說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儒家學說對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進步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如果看不到或者有意抹殺儒家思想的這一長處,無異於自毀長城的歷史虛無。

    不過,當歷史的車輪滾滾駛入二十一世紀以後那些仍然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繼續對儒家學說依依不捨的,不是對社會的進步視而不見,就是掩耳盜鈴般的自欺欺人。

    其實,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早就說過,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用唯物主義者的觀點來看,這就是“社會存在決定人的主觀意識”。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與孔子的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需要的民主;科學、自由、創新、開放;這些東西在儒家那裡是找不到答案的;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充滿了競爭,如何應對這些競爭靠什麼?靠經濟發展,靠綜合國力,靠加工製造業;半部《論語》能夠回答這些問題嗎?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與上個世紀相比,整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傳統大家庭結構正在逐步解體;大量的農業人口進入城市;社會分工更加細化;人們的知識結構不斷更新——儒家思想已經沒有立足之地。

    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經濟基礎的的變更決定了包括思想意識形態在內的上層建築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儒家思想遠遠不能勝任的。

    儒家學說的式微是歷史的進步;儒家學說隨著封建社會大廈的轟然倒塌而灰飛煙滅應該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沉舟側畔必然會有百舸爭流。

  • 7 # 清晨Sunny42693

    世界正處在全球化時代,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在這一鏈條上,互相離不開彼此。歐美為主的西方國打著人權旗號到處發動戰爭,目的是消滅影響自己利益組織和政權。而其國內種族矛盾民族矛盾一直激化衝突,其根源都在於一神教文化上,他們崇尚的是要麼服從我,要麼被我消滅,這也是歐洲那麼小卻有那麼多國家,因為歐洲大陸一直沒有一個包容性強的大一統文化。而中國二千多年前統一後大一統的思想與文化產生,中國土地上現存56個民族,而實際中國原來百國都不止,經歷長時間大一統文化和生活方式磨合,即和而不同,在大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認同,對於各自民族個性習俗仍可堅持,大同小異。才會有現在多民族共同繁榮景象,我們文化強調以天下為己任,並沒有國的概念,所以才有人認為科學無國界,科學家為誰服務卻影響很大,全球化時代中華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代表和而不同大一統思想和文化必將主導未來世界文化思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搞戶外穿越需要哪些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