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李樹賀

    1、西行目的

    玄奘西行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赴印度求法,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

    鑑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融合二者,成為玄獎思考解決的問題。武德九年(626年),此時適逢天竺僧波頗抵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2、主要貢獻

    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蹟。他的足跡遍佈印度,影響遠至日本、南韓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玄奘是研究中國傳統佛教成就最大的學者之一,又是繼承印度正統佛教學說的集大成者。他不顧艱難困苦,萬里迢迢去天竺尋求佛法,蒐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進行翻譯和講說,同時撰寫《大唐西域記》,不僅深遠地影響了東亞文化(包括中國文化、南韓文化和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也為東亞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發揮積極作用打下了基礎。

    在中國譯經史上,玄奘結束了一箇舊時代,開闢了一個新時代。從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外翻譯家對於譯經各有貢獻,但從總體上說,玄奘的成就都在他們之上。印度佛學從彌勒、無著、世親,次第相承,直到陳那、護法、戒賢等人,已定為因明、對法、戒律、中觀和瑜伽五科。玄奘的翻譯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無疑起到了相互瞭解、相互學習的作用。

  • 2 # 使用者917377331181

    玄奘法師是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師,佛教學者、旅行家,與 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以下是他取經、遊學的簡要過程、影響和成就:  玄奘法師於唐朝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並在那爛陀寺從戒賢法師受學。後又遊學天竺各地,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經十七年,於貞觀十九年正月還抵長安。 唐太宗敕命梁國公房玄齡等文武百官舉盛大的歡迎儀式。  玄奘法師帶回經像舍利等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520夾657部。  唐太宗極欽重玄奘法師,尊從他“闡揚遺法”之志,助其譯經工作,建立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  玄奘法師組織譯經,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19年,共譯出經、論75部,1335卷。主要經典有:《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 除了佛經,還翻譯了古印度的其他學術著作。  玄奘法師翻譯的佛經,多用直譯,筆法嚴謹,準確。  玄奘法師建立了譯經的新規則,提倡忠於原典、逐字翻譯。後代譯經家常以玄奘所立之定則為法式。他們稱玄奘以前的僧人所譯之經為舊譯,稱玄奘以後所譯之經為新譯。  玄奘法師翻譯的佛經和學術著作,將那爛陀寺最盛時期所傳承的佛學精華,基本上都傳到中國了,不但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還為古印度佛教和學術文化儲存了珍貴典籍。  玄奘法師透過翻譯經、論,創立了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的宗派——“唯識宗”。 此宗學術極為精深。在中國近代,有些學者主張弘揚唯識學說,建立中國自己的科學。  玄奘法師回國後,應唐太宗想了解西域國家的要求,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記載西域、印度、錫蘭等138國之歷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親踐者110國,傳聞者28國。該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之史地、文化上,乃至於中西交通史料上,都有極高價值,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印度的古代歷史也是靠這本書才得以重建的。

  • 3 # 妮妮27294

    皇帝:李世民。

    時間:貞觀貳年即公元628年玄奘開始西行,直到公元643 玄奘終於開始啟程歸國。

    貢獻:玄奘取經是了不起的事情,雖然他並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經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別大,影響特別大,具有的文化意義特別深遠。玄奘取經,一是為了解決佛經中的疑惑,再一個是當時東土的經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經文。所以,玄奘取經也是對公元3世紀以來不斷往西天求法這個傳統的繼承。他決定去西天取經,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稱得上真理,但是對於教徒信徒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就是真理。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從3世紀西天取經的事情中就能看出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

  • 4 # 璽璽寶貝此生順遂

    玄奘於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三年(629),朝廷因饑荒允許百姓自行求生,他即從長安出發,經姑臧出敦煌,經今新疆及中亞等地,輾轉到達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進入當時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師從戒賢學習《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俱舍論》《大毗婆沙論》《順正理論》《因明論》《宣告論》等論典,著重鑽研《瑜伽師地論》,兼學梵書《宣告記論》。不久,聲名大起。五年後,遊歷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北部數十國。回到那爛陀寺後,戒賢讓他主講《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著《會宗論》三千頌,融會了空有二宗,批駁了師子光反對《瑜伽師地論》的觀點,因而受到戒賢的讚賞。曾和“順世論”者辯論獲勝;還奉戒賢之命獨自同小乘論師辯論並獲勝。戒日王在曲女城為玄奘設無遮大會,玄奘宣講大乘教義,獲得更大聲譽。於貞觀十九年返回長安。史書記載,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萬裡,所歷“百有三十八國”,帶回大小乘佛教經律論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歸國後受唐太宗召見,住長安弘福寺,後又住大慈恩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夜晚喝咖啡的優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