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伊耆角木

    這個其實要分兩部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前是攝政王載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應該是隆裕太后。不過,無論辛亥革命前後,慶親王奕劻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908年底,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去世,依照慈禧太后懿旨,年僅三歲的溥儀繼承皇位,是為宣統皇帝,其生父醇親王載灃為監國攝政王,統攬朝政。

    載灃是醇賢親王奕譞第五子,是光緒皇帝載湉的同父異母的弟弟。醇賢親王奕譞,由於其妻子為慈禧太后的妹妹而深得慈禧信任。在親生子同治皇帝死後將其與妹妹的兒子載湉過繼給丈夫咸豐皇帝,成為新君光緒帝。光緒死後,由於奕譞與嫡福晉葉赫那拉氏所生的四子已全部去世,慈禧做主由奕譞與側福晉劉佳氏所生的載灃(也是當時奕譞存活的長子)的長子溥儀立為新君,由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光緒的皇后葉赫那拉氏(慈禧弟弟桂祥之女)成為隆裕太后垂簾聽政。所以,年僅三歲的溥儀即位後,一應朝政都由皇父載灃做主,內宮事物由隆裕太后說了算。

    載灃也是年少有為,光緒十六年,奕譞去世,年僅九歲的載灃襲封醇親王。在光緒二十七年,年僅十八歲時,就因為德國公使克林德死於義和團運動。載灃受命前往德國“道歉”。在德國,他拒絕跪拜德國皇帝而備受國內好評,並透過這次機會了解了一些外國的先進情況,為其日後執政積攢了經驗。回國後,載灃受到重用,光緒三十三年入軍機處學習行走,次年晉升軍機大臣。十個月後,光緒和慈禧太后先後去世,載灃成為攝政王。

    載灃任攝政王后,也是勵精圖治,無奈內憂外患,清朝已是無力迴天。三年間,載灃曾想除掉袁世凱,但迫於其掌握的新軍和洋槍洋炮,不敢擅動擔心造成兵變,也曾大度寬恕刺殺自己未遂的汪精衛。在內外壓力下不得不裁撤軍機處,成立新內閣,卻無法平定內部各派系勢力,導致以慶親王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的新內閣被譏笑為“皇族內閣”。最後1911年國內矛盾爆發,辛亥革命開始。自知無力抵抗的載灃為了最後的希望,下令解散皇族內閣,請手握新軍的袁世凱出山擔任內閣總理大臣,自己辭去攝政王職務歸隱。

    1911年11月,皇族內閣解散,載灃辭去攝政王一職。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理論上,袁世凱是清朝政府首腦,但他先與革命軍交戰,後又反戈一擊逼清廷遜位。所以,從來沒有在北京主持清廷政務。清朝最後的實際掌權者是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不過隆裕太后不是慈禧,僅僅幾個月後,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袁世凱的逼迫下頒佈退位詔書,結束了清朝的統治。

    但是說到清朝最後三年,還有一個人邁不過去,那就是慶親王奕劻。作為慈禧太后最信任的皇族,奕劻一直在晚清政治舞臺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奕劻處事圓滑,平步青雲。在光緒二十九年任軍機處首席軍機大臣,成為天字第一號大臣。光緒三十四年,溥儀繼位後,載灃為了平穩各派系勢力,將奕劻加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慶親王也成了清朝十二個鐵帽子王中最後一支。隆裕太后擔心自己被載灃架空,也曾聯絡奕劻保持自己的勢力。奕劻一直擔任首席軍機大臣直到1911年3月,迫於國內外壓力,清廷立憲改革,裁撤軍機處,奕劻又成為了內閣總理大臣,統領皇族內閣,繼續發揮自己的作用。10月,皇族內閣集權引發漢族大臣和全國百姓不滿,辛亥革命爆發,載灃解散皇族內閣,袁世凱任內閣總理大臣,奕劻改任弼德院Quattroporte,但仍然是清朝皇族中地位最高的。1912年隆裕太后被袁世凱逼迫退位之前,也找奕劻商議,所以說,奕劻也算半個實際統治者。

  • 2 # 歷史百家爭鳴

    1908年,清王朝發生兩件重大的事情,那就是掌握了清朝政權近半世紀的慈禧與傀儡皇帝光緒的離世,慈禧在死之前就安排了載灃的幼子溥儀為光緒的接班人,但溥儀只有兩歲,他並沒有執政能力,所以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並不是他,而是他的父親載灃。

    載灃,溥儀的生父,光緒的異母弟弟,是第二代醇親王,他沒有當攝政王前就受到慈禧的重用,在他出使德國回國之後,他被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自此他成為“掌軍國大政以贊機務”、 “軍國大計莫不總攬”的最高機密機關的領導成員之一,他經過幾年的培養成為了軍機大臣。最後慈禧選他的幼子溥儀為皇帝,並讓他擔任監國攝政王。

    為什麼載灃是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呢?因為他是宣統皇帝的父親,還是慈禧任命的監國攝政王,他負責處理清王朝的任何事務,在清皇室中沒有人能夠超越載灃的地位,就算隆裕太后想效仿其姑姑一樣執掌大權也沒有辦法,因為她沒有慈禧的手段與魄力,連首席軍機大臣奕劻也不能制約載灃的權力。當然,載灃的能力是有的,並不是無用之人,他早年就受過鍛鍊,在他十八歲時就有委派充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道歉謝罪的經歷。

    可載灃並沒有把清朝帶入正軌,他沒有能處理好國家的各種弊端,當然這也不怪他,因為大廈將傾,豈是他一人能夠挽救的。他最後提拔袁世凱的決定,也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 3 # 歷史課課代表

    1909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前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為攝政王載灃,辛亥革命爆發後至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這一時期的實際統治者為隆裕皇太后葉赫那拉靜芬。

    公元1908年,清王朝的名義上最高統治者光緒皇帝和實際上的掌權者慈禧太后相繼去世。慈禧太后去世之前遺命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繼承同治帝的皇位,同時兼繼光緒皇帝之位。由於新皇帝溥儀只有三歲,無法處理朝政,慈禧封醇親王載灃為監國攝政王,總攬一切朝政。同時她還強調,女人從此不能干預朝政,但是攝政王遇到重大事件仍要請示皇太后(隆裕太后)。所以從1908年慈禧去世到1911年底載灃辭去攝政王職務為止,這一時期清朝的實際統治者為是“監國攝政王”載灃。

    1911年11月內憂外患中的攝政王載灃宣佈解散皇族內閣,並辭去監國攝政王一職,由袁世凱擔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之職務,隆裕太后垂簾聽政。這一時期直至宣統帝退位,隆裕太后為清王朝實際統治者,但是大權握在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楊木床優點和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