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xw715

    《報燕惠王書》原文: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又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人數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倖臣之理,而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其功多者賞之;不以官隨其愛,其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竊觀先王之舉也,見有高世之心,故假節於魏,以身得察於燕。先王過舉,擢之賓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謀父兄,以為亞卿。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令承教,可幸無罪,故受令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曰:“夫齊,霸國之餘業而最勝之遺事也。練於兵甲,習於戰攻。王若欲伐之,必與天下圖之。與天下圖之,莫若結於趙。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趙若許而約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以為然,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命,起兵擊齊。以天之道,光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而舉之濟上。濟上之軍受命擊齊,大敗齊人。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自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於燕。齊器設於寧臺,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乎曆室,薊丘之植植於汶篁,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謙於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聖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餘教未衰,執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隸,皆可以教後世。

    臣聞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伍子胥說聽於闔閭,而吳王遠跡至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吳王不寐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跡,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誹謗,墮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故敢以書報,唯君王之留意焉。

    《報燕惠王書》譯文:

    “我不聰明,不能聽從先王的教誨,來順應君王您左右官員的心,害怕犯下受斧質刑的罪,這樣就傷害了先王的英明,又傷害了您的道義,所以逃奔到趙國。自己來負起不肖的罪名,因此不敢對自己的行為辯解。現在國君您派使者來數說我的罪行,我怕您身邊的人不瞭解先王之所以容留在下的道理,又不表達清楚我之所以侍奉先王的真心,所以斗膽用書信回答您。

    “我聽說聖賢的君王,不用俸祿私自照顧他的親屬,功勞多的就給他;不將官爵隨便給他所喜愛的人,讓能力相當的人呆在那位子上。所以瞭解手下的能力而授予官職的人,是成功的君王;依據品行而結交的人,是能樹立名望的人士。我憑自己的所學來看,先王的舉措行為,有高於世事的心志,所以我藉著魏王的符節出使燕國,而使自己在燕國得到先王的賞識。先王抬舉我,在賓客中提拔我,而讓我立身於他的群臣之上,先王不和父兄商量,就讓我成為亞卿。我自己覺得聽從先王的命令接受先王的教誨,可以僥倖不犯錯,所以就接受了先王的命令沒有推辭。

    先王命令說: ‘我對齊國有積怨,不願意計較自己實力是否弱小,就是希望把齊國作為我的軍事目標。’我回答說: ‘齊國,有帝國的遺風,有屢次勝利的戰績,有嫻熟的作戰經驗, 又經常練習進攻作戰。君王如果想討伐它,就必須用率領天下各諸侯國的方法來謀劃。用率領天下各諸侯國的方法來謀劃,最直接的辦法莫過於結交趙國。況且齊國的淮北、宋地,是楚國、魏國都希望得到的。趙國如果同意盟約,楚國、魏國、宋國都會盡力,四國攻打齊國,可以大破齊國啊。’先王說:‘好。’我便接受先王的口令,派我出使南邊的趙國。回國覆命,起兵一起攻打齊國。憑藉上天的眷顧,先王的運道,黃河以北的地利,跟著先王一舉而攻佔了濟上。濟上的軍隊,接受命令攻打齊國,大勝齊國。輕裝銳利的軍隊,長驅直入來到齊國的國都。齊國國王逃跑到莒,僅僅得以自己免遭滅亡。齊國的珠寶玉器等財寶,戰車甲冑珍貴器具,全都收入燕國。大呂鐘擺放在元英宮,原來燕國的鼎放回到曆室宮,齊國的珍貴器具擺在寧臺上。燕國國都薊丘的植物栽到了汶河的竹田中。自從五霸以來,功業沒有及得上先王的。先王覺得切合了他的心願,認為我沒有挫阻他的命令,所以劃地封賞我,使我得以和小諸侯國相比。

    “我聽說賢明的君王,建立了功業不會將它廢棄,所以留名在史冊之中;有遠見的人士,成就了功名不會將它毀壞,所以在後世民眾中被稱道。像先王報仇雪恥,平定了具有萬輛戰車的強國,收繳了齊國經歷了八百年的積蓄,等到他拋棄群臣去世的日子,遺留下來的條令詔告後代具有重要的意義,執政擔任事務的臣子,才能遵循法令,使庶出國王的正妻以外妻妾所生子順服,恩澤施加到百姓頭上,先王的教誨全都可以教導後世子孫。

    “我聽說善於勞作的人不一定善於成就事業,善於開始的人不一定善於收尾。從前伍子胥說的道理得到闔閭的接受,所以吳王闔閭的足跡遠涉到楚國的國都郢。闔閭的兒子吳王夫差不認可伍子胥的觀點,賜給他裝屍體的皮袋子並讓他浮屍江上?所以吳王夫差沒有領悟伍子胥有遠見的觀點可以建立功業,因此將伍子胥沉屍江中而不後悔。伍子胥沒能預見到不同的君主有不同的度量,因此被沉入江中也不改他的處世方法。

    因此,捨身建功,以此彰顯先王的英明領導,是我的上策啊。罹患譭譽受辱的錯誤,損貶先王名聲的事,是我最擔心的啊。面臨不測的罪行,幫助趙國攻打燕國來僥倖獲得利益的事,按照道義的標準我是不敢去做的。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斷絕了交往不說壞話,忠臣離去,不表白自己的好名聲。我雖然不聰明, 經常受君子的教誨啊。怕聽信了侍奉於身邊親近的人的話,而不能瞭解我這個被疏遠了的人的品行啊。所以斗膽用書信呈報,請君主明察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有早產寶寶的,現在你們寶寶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