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寧。取威鎮安寧之意。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夏為梁州西南域,殷周屬鬼方西北隅,春秋時居蜀國南鄙,戰國時為的夜郎西部莫國屬地。秦時屬象郡,以六沖河為界接蜀郡南壤。漢代屬犍為郡;蜀漢時屬朱提郡境。晉、宋、南齊,稱南朱提郡;梁、陳時為南寧州所領,但實為土著豪族所據。隋代屬盧鹿部。唐代為羈縻小州,稱寶州。境內得勝坡為寶州所在地。五代時為巴凡兀姑。北宋時為紹慶府所領羈縻州之烏撒部;南宋時受控於大理國。元世祖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烏撒路;十五年(1278),改名為軍民總管府;二十一年(1284),改置烏撒軍民宣撫司,二十四年(1287),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屬雲南行省。治所烏撒,轄地為今威寧、赫章等。元順帝后至元年(1335),改屬四川行省。明洪武十四年(1381),烏撒降,授實卜烏撒土知府,隸雲南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置烏撒衛指揮司,隸雲南都司;十六年(1383),烏撒府改隸於四川布政司;十七年(1384),升為軍民府。永樂十二年(1414),改烏撒衛隸貴州都司。清康熙四年(1665)平定水西安坤、烏撒安重聖。五年(1666),改四川烏撒土府為威寧州,取威鎮安寧之義,隸貴州。二十六年(1687),以大定、黔西、平遠三州隸屬威寧府。雍正七年降威寧府為州,屬大定府。民國二年(1913),廢威寧州置威寧縣,並設得勝坡分縣,隸屬於貴州省第四行政專員督察區;五年(1916),遷得勝坡分縣於赫章。1949年,成立威寧各族各界人民聯合政府。1954年11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威寧縣,成立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區,1955年,改稱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屬畢節地區。2013年年7月1日起,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成為貴州省直管試點。
威寧。取威鎮安寧之意。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夏為梁州西南域,殷周屬鬼方西北隅,春秋時居蜀國南鄙,戰國時為的夜郎西部莫國屬地。秦時屬象郡,以六沖河為界接蜀郡南壤。漢代屬犍為郡;蜀漢時屬朱提郡境。晉、宋、南齊,稱南朱提郡;梁、陳時為南寧州所領,但實為土著豪族所據。隋代屬盧鹿部。唐代為羈縻小州,稱寶州。境內得勝坡為寶州所在地。五代時為巴凡兀姑。北宋時為紹慶府所領羈縻州之烏撒部;南宋時受控於大理國。元世祖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烏撒路;十五年(1278),改名為軍民總管府;二十一年(1284),改置烏撒軍民宣撫司,二十四年(1287),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屬雲南行省。治所烏撒,轄地為今威寧、赫章等。元順帝后至元年(1335),改屬四川行省。明洪武十四年(1381),烏撒降,授實卜烏撒土知府,隸雲南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置烏撒衛指揮司,隸雲南都司;十六年(1383),烏撒府改隸於四川布政司;十七年(1384),升為軍民府。永樂十二年(1414),改烏撒衛隸貴州都司。清康熙四年(1665)平定水西安坤、烏撒安重聖。五年(1666),改四川烏撒土府為威寧州,取威鎮安寧之義,隸貴州。二十六年(1687),以大定、黔西、平遠三州隸屬威寧府。雍正七年降威寧府為州,屬大定府。民國二年(1913),廢威寧州置威寧縣,並設得勝坡分縣,隸屬於貴州省第四行政專員督察區;五年(1916),遷得勝坡分縣於赫章。1949年,成立威寧各族各界人民聯合政府。1954年11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威寧縣,成立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區,1955年,改稱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屬畢節地區。2013年年7月1日起,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成為貴州省直管試點。